陈南坤 张钰 麻帅
[摘 要]该研究通过实证调研和访谈发现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一些有待改善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作用的认识不清晰、对课程的兴趣度极大影响学习态度、自控能力不强、缺乏课前预习习惯、课余时间利用不当,以及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够合理、学生专业认知及学业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不足等。因此,需要通过将学风建设融入专业素质培养、达成价值认同目标,将学风建设贯穿实践教育、激发学习动力,使学风建设切合契约精神、强化习惯养成等策略来建设优良学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01-06
学风,是一所大学所持有的求学态度、治学风尚与善学风格,是大学精神、理念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表征;优良学风是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向学精神的高度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高度激励、导向凝聚功能的学习文化[1]。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培养以及健康成长成才都需要良好学风的熏陶。因此,必须努力改善学校学风,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实践教育,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撑与环境基础。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次大学生学风建设状况问卷调查,以H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其中大一183人、大二123人、大三131人),回收率为87.4%,并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H大学本科生对学风建设的认知程度和目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二、H大学学风建设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目前H大学学风建设从整体上看是好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与动力来源比较明确
对于“最想在大学四年里获得什么”,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其次选择了“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见图1);对于“在大学里学习的动力”,选择“希望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和“学习知识,期待在学术上有更大的发展”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见图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目的比较清晰,其学习动力来源也很明确。
(二)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无手机课堂制度和集体晚自习制度有助于促进其学习进步
对于“实行无手机课堂制度对促进学习进步是否有帮助”,认为“有很大帮助”和“有一些帮助”的比例占到72.32%(见图3);对于“实行集体晚自习制度对促进学习进步是否有帮助”,认为“有很大帮助”和“有一些帮助”的比例占到61.20%(见图4)。这说明实行无手机课堂制度和集体晚自习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是有帮助的,是可以坚持执行的。
(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院和班级的学风是良好的
在被问到“本院系的学风如何”时,选择“很好”和“较好”的比例总共是72.54%,而选择班级学风“很好”和“较好”的比例总共是60.18%。这些说明多数学生对本校和自己所在班级的学风是持肯定态度的(见表1)。
(四)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任课教师管理课堂纪律情况的认可度较高
“对自己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满意程度”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共是74.60%(见表2);对于“所接触的任课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的情况”,表示“所有教师都很严格”和“大部分教师严格,少数教师不管课堂纪律”的比例总共是72.31%(见表3)。这表明目前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比较满意,对任课教师管理课堂纪律的情况还比较认可。
三、H大学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作用的认识不清晰
当被问到“自己对班级学风的影响程度”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不大”,甚至还有44.16%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当被问到“班级学风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时,有44.16%的学生认为“不大”,有24.26%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影响”(见表4);同时,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自身学习成绩的满意度为“一般”,更有23.80%的学生对自身学习成绩不满意(见表5)。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学风建设的作用。
(二)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极大影响其学习态度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1.03%的学生表示在“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时会选择“看别的东西”,还有11.67%的学生选择“应付点名,睡觉或开小差”,有5.95%的学生选择“不去上课”,这说明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如果大学生因缺乏兴趣而对所学课程采取一种不认真的学习态度,这将会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
(三)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在问卷调查中,有过半的学生认为“自控力较弱,难以持久学习”是自己当前遇到的最大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需要进行自控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四)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习惯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部分大学生表示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有57.89%的学生表示只是偶爾会进行课前预习,而有36.39%的学生表示不会进行课前预习。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课前预习习惯,这将不利于大学学风建设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不当
课余时间是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时间,能否正确利用课余时间,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与学生的精神面貌。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其中课余时间选择“睡觉” 的比例为19.11%,选择“玩游戏”的比例更是达到了29.62%,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氛围,同时也会使学生存在沉迷游戏的风险和陷入性格孤僻的困境。
(六)部分培养方案设计不够合理
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方案满意程度”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9.68%和5.72%,这说明学校需要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深入调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动态修订,设计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对重点课程进行资源倾斜,帮助学生建立更合理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强化教学培养过程管理,减少目前存在的课程顺序安排不合理、课时分配不合理以及小学期(夏季学期)时间过短影响到实习及交流等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七)对学生专业认知及学业、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不足
目前学校针对学生开设的专业认知教育导论课、前沿课、特色课不少,但是相似度高、概括性强、综合性强,其对专业问题的讲授深度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同时在学业规划及职业发展规划方面指导较少,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影响到学风建设效果。
四、优化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策略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逻辑演进过程,高校各部门需要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勤奋好学、勇于拼搏、团结向上的优良学风。
(一)将学风建设融入专业素质培养,达成价值认同目标
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对他人或团体组织的理念、行为与规范等的认可和肯定的心理过程,并常常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形式表现出来[2]。学风建设也是一种价值认同过程,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在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文化、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评价与主观认同。专业素质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将学风建设融入专业素质培养过程,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学校校风和教风的理解,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从而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是以專业课程为载体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研讨,建设课程思政品牌,培养课程思政名师,建立一支思想正确、业务精深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融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我国先进科技知识、发展历史、先进人物等事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和奋发向上的信念,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
二是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深、教学经验及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提高教材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以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研任务为抓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科技报国信念、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以打造大国重器、繁荣科学文化、培养杰出人才为使命,将课程教学、工程训练、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本硕博融合创新培养模式。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任务中,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起完成科研任务,让不同阶段、不同梯队的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持续进步,思想开放,创新源泉不枯竭。
四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以学术论坛为抓手,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式学术思维的学术领军人才。根据学生专业学科特点,搭建跨专业、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以学生为主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际学术权威或国家级领军人才为学生开讲座并与其进行深入交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开展学术研究,资助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帮助学生树立成才目标,为优良学风建设增强目标导航与内在驱动力。
(二)将学风建设贯穿实践教育,激发学习动力
实践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催化剂与承载者,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情意行,能够通过激励方式不断鞭策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
一是以学生竞赛为契机,增强学生学术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竞赛,逐渐形成以专业竞赛为主体、其他竞赛为支撑的竞赛氛围。学生在参与竞赛中,通过组建团队、凝练竞赛思路和创新竞赛方案,提升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尤其是学术创新意识与能力。同时,不断传授竞赛经验,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促进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实现参与竞赛的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和学术创新氛围的逐渐增强,为形成优良学风提供动力。
二是以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导向,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首先,根据大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特点将其指导工作分为大一年级、大二至大四年级两个阶段。大一年级围绕大学生活适应、专业认知水平提升、自我探索等开展指导;大二至大四年级按照保研、出国、考研、就业四个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其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和发展方向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出国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国内升学(含保研及考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辅导员是学生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所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导,按照工作需要直接开展或与班主任共同开展工作,主动争取相关工作委员会的支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指导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学生对大学四年甚至职业发展的规划,使学生在探寻和确认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发掘其成长内驱力和激发其学习热情,为优化学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逐渐打造一批具有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通过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组织、管理和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练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品德素质全面发展,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与维持。
(三)学风建设切合契约精神,强化习惯养成
优良学风是大学群策群力的协作成果,它以制度规范和文化引领方式推动大学生群体自觉遵守和积极参与[1],其实质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行政部门之间逐步增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增强将会促使学生认同优良的契学风环境并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建立和完善无手机课堂制度。首先,大一开学之初,加强无手机课堂制度的教育与宣传。学院可以通过年级大会、班会、班级活动等多种场合对学生实施无手机课堂制度的教育与宣传,提升大一新生对该制度的认同感,从而使其自觉遵守该制度。其次,扩大无手机课堂制度实施范围。与每位新生签订无手机课堂公约,每次上课班委负责收集、上交全班同学手机,做好统计,每周向辅导员汇报一次无手机课堂制度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学习状态。
二是建立和完善大一新生晚自习制度。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做好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每周一至周四晚上实行班级集体上晚自习制度,实行班委晚自习周报制度,由辅导员来协调晚自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时间观念和学习热情。同时,每月定期召开班委和学习委员会议,了解大一新生学习困境,集思广益,共同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断巩固你追我赶、努力进取的优良学风。
五、结语
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坚持“五育并举”, 弘扬新时代学风建设优良传统,树立全面发展成才理念,落实领学、导学、助学、促学四大任务,着力解决大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风建设格局,通过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凯雄.优良学风的建构:大学文化管理的旨归与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3.
[2] 瞿祥华,陈彪,邓云涛.价值认同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4-25.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