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之前

2024-05-17 12:59龙德芳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三精叶老所思

龙德芳

跟一些老师聊起写文章的话题,不少人都会说:真不知道写什么好,更不用说怎么写了。当然,也有人到了要评职称或是要晋升了,才临时抱佛脚,随便从网上下载或其他什么地方搬些来用,东拼西凑弄出个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东西来,算是交差了事。不过,在我看来,不管你是怎么写出来的,但文章里一定要有你的气息,你的体温,流淌着你的血液,从而为自己的身体而自豪,为自己的呼吸而幸运,为自己的肌肤而敏感,为自己的活着而感动。强调这一点,也是出于防备网络对作品原创的侵蚀与消解,很多作品离作者本身越来越远了。

为此,下笔前的功夫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以为要做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胸有成竹地动笔,尽管要注意的点很多,但以下“三精”恐怕是少不了的:心中精明,眼光精到,实践精进。

心中精明,不管是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只有心中精明,心头已有,笔下才有。这让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讲作文教学,虽然他说的是如何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但他提到的很多东西对我们教师同样有参考价值。他说:“现在作文已不同于从前作八股,拉扯套合的功夫根本用不到,最要紧的是‘有,而且表达出那‘有:这两层,学生何不幸而得不到训练呢?”

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生活和教学,慢慢懂得叶老所言:“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离开了写作的桌子,上课、看书、劳作、游戏,刻刻认真,处处努力,一方面是本来应该这样做,另一方面也就开凿了写作材料的来源。”

所谓“刻刻认真,处处努力”,包括留心观察、注意思索这些要求在内。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对待自己经历的生活,应该是满腔热忱的,是专心致志的,是在认识了它的意义之后全身心地投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总结其规律的。一句话,对待生活是热情的而不是冷漠的,那么,生活给予你的必定格外丰裕、格外充实。否则,生活中明明“有”,你却会感到“无”,因为你没有用自己的眼在看生活,更没有用自己的心在思考生活,生活于你就虽有若无了。

眼光精到,要以自己精准独到的眼力来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如一位西方哲学家所言,在人人都以为正是如此的时候,你应该比别人再往前多走一步。我相信,也许,就是这一步,世界于你来讲就会别有洞天。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备写作,大概要训练一副明澈的眼光。种种的事物在我们周围排列着,发生着,对它们怎样看法,要眼光;怎样把它们支配运用,要眼光。”

我们都讲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若心中无物,又找不到独特的视角,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怎么能做到“所见要真,所闻要切,所感要深,所思要透”呢?

实践精进,没有大量的读书学习积累,没有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自然就难以下笔了,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具体地说,就是多读多作。

“多读”即不断地进行反复历练,阅读习惯的养成多读是基础,没有多读就不可能更多了解思路、结构、语言、风格等文章諸因素及内在联系。多读实质上也是一种思维训练过程,每一次实践使知识得以迁移,形成习惯,提高能力。为此,叶老批评不读书,少读书的风气,认为“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它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老师们不仅要读教育专业的书,还要多读专业以外的书,甚至要读一些闲书,这样才足以修心养性,厚积薄发。

“多作”也是一种历练和实践,写作较之阅读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可以显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多作不拘泥于堂上作文,重要的是“作日记,做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正如《活着》作者余华所言:“写作没什么诀窍,一篇一篇地写。写不下去,就逼自己写。一篇篇写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进步。”

当然,多读多作还要“得其道”。即在历练和实践中讲求方法、技术,不只是“拿起书来就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而是讲求“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就阅读而言,那种书本的东西读得烂熟,课本的应对对答如流,可拿同类文章让他自己研读,仍无所得,这也是读不懂。实际上也是没有养成习惯和能力。要真正做到“善读”,就须讲求历练的方法。归根结底,“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

本刊收到的很多老师的文章,想必不少人在下笔写文之前,一定是做到了我所说的“三精”的,倘若此,那就算是我多言了。更何况,写作,是写出来的,谁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你写。

猜你喜欢
三精叶老所思
“3S”助力备高考,“三精”落实出成效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重新定义水产功能料!凭三精新标准“破圈”,福美康品牌价值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三精”开发 产量双超
观“非遗所思”展所思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