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4-05-17 07:28何小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素质培养策略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展开探讨和分析,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当地政府强化扶持力度、应用监管体系,社会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参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高校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设置特色课程、应用多元评价系统、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措施,为社会发展发挥强大助力。

关键词: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06-03

作者简介:何小雪(1981.12—  ),女,汉族,山东省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引言

近几年,为全面推动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有效转变当地政府的工作职能,适当做好权力的简化下放,并联合社会企业,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升教育的具体服务水平给予可靠的支持与保障。通过实施和落实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出当地政府、社会企业与各大高校有机联合的具体作用和实际价值,为高校优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持续且强大的稳定外在合力。

一、当代高校开展校地合作的优越性

据了解,通过深入推动校地合作,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与企业所能提供的优势资源,例如充足的资金和稳定的技术支持等,使得高校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利用高校的教育优势,为社会发展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社会文化底蕴的不断积累和增强。通过开展校地合作,能够更好地规避和处理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业本身存在的弊端,有效推动现代创新科技成果的实践转化,拉动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带来明显的优化与改善成效。

二、目前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相对较为宽泛化,缺乏地方学校本土化特点

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明确且坚定的目标可以帮助进一步降低实际操作难度,更高效地达成设定的预期标准,因此,在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期间,培训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具象化表现,同时也是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来源。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需要针对特定的教育人员,结合其自身发展特点所设定,才能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设定标准。但是部分地区因为自身受到地理位置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适合创办与民族特色相契合的教育目标,却因为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从而导致出现与地区现实情况脱节,对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整体目标出现严重偏差,无法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没有将本土化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最后逐渐走向衰弱。

(二)参与校地合作的主体单位数量有限,产教合力相对较弱

考虑到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充分结合地区内部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因此物质资源的投入,对于地方本科院校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而言是关键节点。部分地区开展教育工作主要的扶持来源是地方政府和财政厅,而主体化单位数量有限,部分地区单纯只依靠政府出台政策和教育拨款,是无法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推进,从而导致产教融合的牵引力较弱,以至于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出现明显停顿和滞后[1]。

(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缺乏一定合理性,缺乏双师型教师

现阶段,很多地区本科高校因为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其他原因的影响,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来自刚出校门不久、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的毕业生,而真正在教育行业浸泡了多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数量却是少之又少。另外,虽然本科高校开展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于“双师型”教师具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但是部分地区本科高校容易出现忽视教师后期的培训和进修的情况,教师在繁重教学压力的影响下,无法及时吸收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不利于后续人才培養工作的展开。

(四)高校内部课程体系建设不足,缺乏过渡性练习

高校在推动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时,需要调整自身的课程安排,促进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但是很多地区高校内部多以“基础公开课-基础专业课-核心专业课-实践操作课”的统一化模式展开,并且会将专业固有的课程与公共的课程明显区分开,甚至真正涉及实践操作的课程比例相对于理论而言会更为偏少,学生很难实际接触到具体的实践操作。除此之外,部分地区本科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逐渐衰退,并没有真正做好市场情况变动的调查和调整,从而导致校内专业课程出现了明显的跟风。

(五)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实时所需

目前多地区本科高校为了达成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会在特定区域内修建专业的实训基地,从而让学生可以有更多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机会。但是结合学生反馈的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内部设施相对单一,很多学生的实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外,因为一些仪器设备价格相对高昂,因此,学校采买的数量也会存在一定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观摩或者排队的方式来获取到有效的数据信息。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实际需求依旧无法得到满足,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六)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关联性不足,合作意愿度不足

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数地区的本科高校在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始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更多依靠当地政府的牵引和导向,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投入热情和参与力度仍旧处于被动状态。部分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相对更为薄弱,虽然受制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得已同学校开展校企联合工作,但是实质上并不会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多加关注,更多是抱有交接任务的淡漠心态。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学习到相应的实践技能,同时自身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会在长期的磨损中逐渐消耗,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初衷和最终目的也会逐渐落空[2]。

(七)适用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实际效果的成果展现

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最终效果展现的反馈方式,考核评价在地方本科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当前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式,更多地是对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的调查和了解,主体单位只有教师,企业和学生并没有真切参与到实际评价考核工作中,从而容易出现片面的评价结果。另外,部分企业在学生实习阶段对学生采取放养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实践效果也缺乏一定的可靠性,企业内部对学生实习考核的制度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学生实习的实际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展现。

三、解决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有效实践策略

(一)地方政府层面

1.构建更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强化政府扶持力度

结合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地方政府更应该强化对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给予一定的完善和补充,通过构建更贴合实际情况的保障制度,

3.共同建立起完善且可行性强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校地合作模式的顺利推进,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生培训保障机制,学校和地方政府与企业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达成共识,健全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学生权利得到落实。同时需要及时改进校企合作制度,使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明确界定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责任,用自己的方式,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成长,巩固并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显著增长。另外,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细则,为校地的合作提供更为优质的发展平台,推动监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还要通过制定校地合作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校地合作培训模式下彼此的具体行为,为现代社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化创新人才[6]。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的基础教学模式,为顺利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构建集地方政府、高校及社会企业为一体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稳定推动产教的高效融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提升,另一方面还能细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期间的具体职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水莲,柳佳刚.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J]. 经济师, 2023, (10): 209-210+262.

[2]尹锁强.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 (18): 23-25.

[3]苏宁.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 (04): 75-77.

[4]彭正波. 基于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J]. 教育观察, 2021, 10 (05): 120-123.

[5]王兵,张慧.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 36 (12): 79-88.

[6]鐘玮. 内控视角下高校—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J]. 教育财会研究, 2021, 32 (01): 31-35+40.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素质培养策略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