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中幸福感建设以及心理健康培养研究

2024-05-17 07:28周为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摘  要:随着新教育改革的落实,大学教育中的幸福感建设以及心理健康培养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素质,能够充分推动教育效果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保障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教育;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97-03

作者简介:周为琴(1980.02—  ),女,汉族,江苏省盐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探索”(项目编号:21FYHLX038)。

引言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效率、质量以及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都存在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作为大学教育的关键内容,推动大学教育的稳步展开。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1],不断优化创新教育方式,促进教育规划的顺利落实。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推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高效高质地实现教育规划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能够充分推动人才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对于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建设有重要意义。首先,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2],充实其大学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让学生时刻感觉自己有所收获,从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大学生活以及学习中来。其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能够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避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以及生活问题丧失动力。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三观,提升学生的韧性,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积极作用[3]。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教育活动的落实打好基础。

(二)能够推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以及大学生活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能够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实自身的学习规划和方案,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通过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主动学习以及参与的好处和乐趣,为学生大学生活模式的建设提供支持。

(三)能够高效高质实现教育规划

大学教育规划是高素质人才教育的关键,对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能够充分地推动教学活动稳步落实,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教育目标,减少教育问题的出现,对于大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作用。

(四)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实

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活动开展的重心,也是时代对人才的关键要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建设,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也有积极作用[4]。同时,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教育下,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行业精神培养也能够更好地落实,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建设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科学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动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学校没有建设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教育氛围环境、不重视实践活动开展以及没有构建科学的现代化培养制度体系等问题,导致教育效率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育目标的实现造成了阻碍。

(一)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培养的需求明确是相关教育工作稳步落实的关键。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的问题,导致教育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首先,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对于高中会被拉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程度不足,导致教师无法在教育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5],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认知不足。其次,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情绪控制得较为到位,教师对于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程度判断不準确,无法有效地根据学生情况展开教育规划。最后,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硬性引导较为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主观幸福感培养无法有效落实,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没有建设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教育氛围环境

科学规范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建设能够充分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效果,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在部分大学教育过程中,校园环境以及氛围建设不足,对教育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大学课堂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建设的不足,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需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积极优化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氛围[6],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过程中不重视实践活动开展

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培养的关键手段。但是,部分教师不重视实践活动的落实,导致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难以通过实际的活动体会学习以及生活的乐趣,对于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建设存在阻碍。同时,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校内、院内以及班级活动的参加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获得感,是影响学生幸福程度的重要方式。然而,部分高校的活动建设不规范,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受到了阻碍。

(四)没有构建科学的现代化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制度体系

科学的现代化培养制度体系能够充分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协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稳步展开。但是,在部分大学教育过程中,对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并不重视,没有建立规范完善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足,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同时,部分教师不重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平台在教育中的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落后,难以契合时代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具体路径

通过重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建设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实践活动以及优化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方式,能够充分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现状,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整教育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重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

教师需要重视教育需求的明确,正确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培养需求,并根据具体的教育需求完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师生关系建设,通过师生管理氛围的优化,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需要多多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生发展状况的了解,整合归纳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及生活问题,并根据具体的教育问题制定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其次,教师需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明确不同的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教育问题也存在差异。对于具备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需要细心地给予指导,并力所能及地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以及生活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提供支持。最后,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并通过课堂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对学生的大致情况进行掌握,为学生教育的展开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保障教育规范性以及科学性。

(二)建设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教育环境

通过建设科学的校园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首先,学校需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适宜的校园环境氛围、校园设施、教室环境以及宿舍环境都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落实。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环境影响,对于学生满意度不足的环境进行优化,保障校园氛围能够为学生的幸福感提升作出贡献。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建设。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也有积极意义。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保障课堂教育氛围的优化。最后,教师需要提升课堂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参与感,保障学生成就感以及幸福感的提升。教育环境建设需要长时间的落实以及发展,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维护教育环境氛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7]。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规范的课堂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合作竞争,让学生在社交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的特长,促进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展。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相应的激励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保障活动的稳步开展与落实,为教育展开提供支持。再次,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在多样化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心引导,推动学生学习观念以及发展观念的建设,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培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朗性格[8]。最后,教师需要在相关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引导和支持,推动教育规划的顺利落实,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优化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

教师需要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及信息平台,为学生展示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相关案例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师生交流渠道,保障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能够顺畅地传达到教师,促进学生生活以及学习问题的解决。最后,教师能够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明确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保障。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习、生活的顺利展开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通过科学的教育规划落实,能够确保教育目标的稳步实现,保障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极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9]。

结语

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推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高效高质地实现教育规划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落实。但是,在部分高校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学校没有建设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教育氛围环境、不重视实践活动开展以及没有构建科学的现代化培养制度体系等问题,对学生发展造成了阻碍。学校以及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幸福感提升和心理健康培养,通过重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需求、建设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实践活动以及优化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培养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方式,促进教育目标实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娜娜.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究[J].保山学院学报,2021,40(4):68-73.

[2]彭珊怡,付桂芳,吴国钦.广东贫困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研报告[J].战略决策研究,2012,3(3):89-96.

[3]林霞.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渗透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8):163-165.

[4]孙晓倩.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如何落实知识与素养的“齐头并进”[J].高考,2022(28):12-14.

[5]李云霞.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6]刘伟松.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实践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229.

[7]陈松.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道——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9):95-97.

[8]汪洵.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探讨[J].教育界,2023(1):116-118.

[9]何知.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J].学园,2023,16(8):72-74.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