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以有效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和“双减”目标。主要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要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从教学模式、作业设计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具体的提质增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7—),女,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2022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要做好数学基础知识的教授工作,还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引导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双减”政策提出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策略,以有效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要点
(一)以生为本
“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均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坚持“以生为本”是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要点。一些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同时,受心智发育水平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好奇心和兴趣取向,对知识的获取和认知主要依赖直观感受和具象思维。为此,要想实现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兴趣需求等,并以此为着手点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取向、认知特点和客观学习规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保持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1]。
(二)引导为主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和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教学更重要。同时,现代教育理念也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单向传输”“满堂灌”等传统教育理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深入思考、自主探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引导为主”也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要点[2]。
(三)差异教学
受心智发育、性格特征、成长环境、启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传统“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置的教学目标和选用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满足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不仅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还会给部分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能够保证学科教学与学生能力的适配性,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最终实现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的目标[3]。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把握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模式
“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既是落实“双减”政策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科教学提质增效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取向、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学模式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学习知识通常更依赖直观感受和具象思维,针对这一认知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教学主题和内容,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源,如生活经历、生活场景、自然现象、儿童故事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中感知、探索、理解教学知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
例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关于银行大厅的图片,并运用相应的教学语言,创设“身处银行”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以“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这样的教学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生熟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教师可将电子白板中的背景图片换成“文具店柜台”,据此创设“购买文具”的生活化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商品标价”“模拟购物”等趣味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知识[4]。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能促进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2.任务驱动法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学习要点、缺乏深入思考等问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任务驱动法应对上述问题,通过合理的教学任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学习要点,围绕教学问题及课程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提质增效。
以“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课程导入环节提出适宜的学习任务,利用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例如,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讨论,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用橡皮筋和小木棒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拉一拉制作好的模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在草稿本中随意画几个三角形,用量角器和直尺量一量,看看它们的角之间有什么规律、边长之间有什么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与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之后,教师可引入生活化教學资源,创设“菜地围篱笆”“置物架设计”等生活化情境,并布置“画出你认为最牢固的篱笆结构”“如何设计使置物架更加牢固”等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运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5]。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述教学方法更能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学习任务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能主动进行知识探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由此可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践行“双减”理念,创新作业形式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达成“双减”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科作业的优化设计,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提升课后作业的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作业形式的设计,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
1.层级化作业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作业难度设定不符合学生实际学情是导致学生作业负担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鉴于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以生为本”“差异教学”等教学理念,对课程作业进行层级化设计,以确保作业难度与学生实际学情相符。这样能够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发挥作业的教学功能,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
以人“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完成相应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层级化作业。(1)基础型作业。此类作业主要以基础知识温习、基本数学能力训练为主,难度较小,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如阐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写出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典型例题的计算等等。(2)巩固型作业。此类作业侧重于知识的实践运用,强调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和思维的转化,难度适中,如“一块高度为2 m的梯形铝展板,上底长度为1.5 m,下底长度为上底长度的2倍,若每平方米铝板的价格是53元,则制作该展板需要花费多少元?”“学校需要制作一面面积为3 m2的三角形旗帜,已知旗帜底边长为3 m,则旗帜的高度應为多少米?”等等。(3)拓展型作业。此类型作业强调思维的发散和拓展,注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难度较高,如展示某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必要的已知条件,然后让学生计算该几何图形的面积。
教师布置层级化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选择最适宜的作业内容,从而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6]。
2.开放化作业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学科的作业内容主要为不同类型习题的计算和解答,旨在通过大量的习题计算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然而,此种作业形式过于枯燥,既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容易给学生带来较重的课业负担。而开放化作业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过于复杂的要求,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知识实践和想象创造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完成“图形的运动(三)”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利用数学思维绘制神奇图案”的开放化作业。具体内容如下:在图画本中,以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为基本元素,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绘制。在第二天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图画,并和学生一起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开放化的作业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空间观念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在尝试、创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开放化作业更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客观学习规律,能够让小学生在自由发挥的过程中,深入感受数学的神奇之处,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化作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有重要作用。
结语
总之,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推进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以生为本”“引导为主”“差异教学”三大要点,并通过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实践运用以及层级化作业、开放化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确保“双减”目标的有效达成与新课标要求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郑韬.“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21):51-53.
慕盼丽.“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方法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9):98-100.
邱亚娜.“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6):90-93.
徐磊.“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17):60-62.
张芸.“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J].教育界,2023(16):80-82.
周邦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思路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