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万春,张 荣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民歌是词和曲的结合,是语言学和音乐学的统一。陕北民歌不仅曲调悠扬,唱词也是大俗大雅、质朴自然。沈兼士指出,“歌谣是一种方言文学。歌谣里所用词语,多少是带有地域性的,倘使研究歌谣而忽略了方言,歌谣中的意思、情趣、音调至少有一部分的损失,所以研究方言可以说是研究歌谣的第一步基础功夫。”[1]陕北民歌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唱词中大量方言的运用。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霍向贵编著的《陕北民歌大全》中的唱词做系统的研究,主要从唱词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示陕北民歌的语言魅力。
陕北民歌在吟唱时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这些特征都是由于在唱词中多用叠音和押韵。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也称作“压韵”。唱词中多用押韵使得声韵和谐,便于吟唱和记忆,具有节奏美和声调美。陕北民歌唱词中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具体来看,有排韵、随韵、偶韵、古典韵等几种方式。
1.排韵
排韵指每一句韵文都押韵,且全篇一韵到底的押韵方式。
(1)《绣荷包(三)》“一绣一只船,绣在江河岸,二位船工船舱站。”
(2)《打樱桃(二)》“阳婆婆上来了丈二高,风尘尘不动天气好,跟上我妹妹去打樱桃。红灿灿的阳光满山山照,水提上竹篮篮抿嘴嘴笑,跟上我哥哥去打樱桃。”
上述两个例子是排韵。例(1)中“船”“岸”“站”押“寒”韵。例(2)中“高”“好”“桃”“照”“笑”押“豪”韵,体现出两人在打樱桃时的喜悦感。两首唱词均韵律整洁,节奏鲜明。
2.随韵
随韵指每一句韵文虽都押韵,但每两句一换韵,如此类推。
(1)《五哥放羊(二)》“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不知我五哥来不来。”
(2)《泼上性命咱好到老》“阳畔上圪针背畔上艾,哥哥你走了不回来。你在那脑畔我在院,探不上说话笑一面。赶上那牲口引上狗,哪天不在你门前走。墙背后扬了一把沙,咱们两个把暗号答。”
例(1)前两句“正”“灯”相押,押“庚”韵。后两句“外”“来”相押,押“开”韵。例(2)一二句“艾“来”押“开”韵。三四句“院”“面”押“寒”韵,五六句“狗”“走”押“侯”韵,最后两句“沙”“答”押“麻”韵。通过随韵的方式,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不断变化的韵律更是将这种忐忑的内心状况描述出来。
3.偶韵
偶韵指偶句入韵的押韵方式。
《十不足》“大小得个官做,小官又被大官欺。不觉得了阁老位,想与神仙来下棋。钟离洞宾都到此,又问可有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命归西。不是此人死故了,上到天边还嫌低。”
例子中偶句中“欺”“棋”“梯”“西”“低”相押,都押“齐”韵,奇数句分别押“波”韵,“微”韵,“支”韵,“麻”韵,“豪”韵。这种偶句相押的入韵形式,因为是隔句相押,所以那不押的一句就起到了缓冲节奏的作用。这首歌形象地讽刺了人在官位面前的贪心不足。
4.古典韵
古典韵指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1)《梳妆台(一)》“四更里来伤心怀,手拖手儿到楼台,携手焚香天和地,祷告少才郎你无病也无灾。”
(2)《酒色财气是道墙》“酒色财气是道墙,人人都在那里边藏,有人能跳出墙儿外,不是神仙便寿长。”
例(1)中一二四句中“怀”“台”“灾”押“开”韵,第三句“地”押“齐”韵。例(2)中一二四句中“墙”“藏”“长”押“唐”韵,第三句“外”押“开”韵。两首唱词音韵和谐,易读易唱。
叠音,也叫叠字,指在唱词中将相同的音节、相同的字重叠,不仅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还能形象地刻画事物。[2]同时在唱词中增加叠音成分还能调节音节,形成声音错落之感 。
1.A 格 BB 式
(1)白格生生蔓菁墙背后种,这回走了无远近。(《这回走了无远近》)
(2)青天蓝天高格朗朗天,什么人留下种洋烟。(《青天蓝天高格朗朗天》)
2.AA 式
(3)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戴上的铃子哇哇的声。(《赶牲灵 (二)》)
3.ABAB 式
(4)想你想你实想你,三天么吃半碗米。(《想你想你实想你》)
(5)你再不要忽撩忽撩地跑,奴妈妈打奴受不了。(《我妈妈打我无处说》)
4.ABB 式
(6)我有一头毛驴子快如风 ,忽啦啦就来到了鲁家沟村。(《我有一头毛驴子快如风》)
(7)风吹灯笼嘟噜噜转,这就是珍珠倒卷帘。(《珍珠倒卷帘三》)
5.AABB 式
(8)荞面圪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想你想你实想你》)
(9)弯弯溜溜两道道眉,眉眼好像鸡蛋皮。(《哪呼嗨》)
叠音在陕北民歌中运用的形式主要有A 格 BB 式、AA 式、ABAB 式、ABB 式、AABB 式,其中运用最广的是 A 格 BB 式和 ABB 式。在例(1)和例(2)中叠音“生生”“朗朗”将蔓菁的颜色和天的状态都生动地描写出来。例(3)(6)(7)中的“哇哇”“忽啦啦”“嘟噜噜”等词都能和民歌的旋律很好地配合。除此之外,还有AAB式,如“叮叮当”。
陕北民歌是用方言直接演唱而成,唱词简单、极具生活化,多用方言词和衬词来表达演唱者的内心世界。
陕北民歌扎根于陕北黄土高原,演唱者运用大量的方言词汇通过浑厚的嗓音将陕北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展示出来,陕北民歌中的方言词汇有以下特点。
1.运用独特的方言四字格
四字格是由四个汉字(音节)组成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格式,它言简意赅,在陕北民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四字格。根据《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中收录的四字格成语,总结有六种格式 ABAC、AABC、ABCC、AABB、ABCB、ABCA式。在陕北民歌中主要有 ABAC、ABCC、AABB 式三种,如ABAC 式: 一人一马、窟里窟窿、哭死哭活、早死早转、不吃不喝、救苦救难、走东走西、呼哩呼噜。ABCC 式:毛突生生、二不流流、二忽悠悠、灰不溜溜、黑个生生,在 ABCC 式中最多的是 A 格 CC 式,如苗格条条、清格朗朗、酸格溜溜、紧格溜溜、明格锃锃。AABB 式中一类是普通话中也有的:盘盘算算、口口声声、实实在在、慌慌忙忙、羞羞答答,另一类是陕北方言独有的:恓恓惶惶、挣挣扎扎、死死活活、歪歪好好、喜喜欢欢、思思想想。这类方言四字格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了人们的口语表达,作为歌词完全可以达到很高的传唱度。
2.方言惯用语的大量使用
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式和偏正式,也有其他格式的。[3]例如:
动宾式:朝阳阳、跌精神、寻无常、害娃娃、串门门、问神神、打拼伙、抿住跟、扫外尘、寻下家、交伙计、刮黄风、折阳寿、日塌人。
偏正式:猴女子、心锤锤、猴小小、灰杵子、贼娃子、二圪梁、阳婆婆、没打帐、泼天臭、没头鬼、胡日鬼、倒灶鬼、受苦人、胡乱刮、好孤梢、扬长走。
主谓式:脸驾定。
补充式:换不转、解不下、直拉拉。
民歌中的惯用语含义简明、形象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鲜明,且结构灵活,有的动宾结构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在中间插入定语或者补语,如抿住跟——抿住鞋后跟,交伙计——交了个好伙计。
衬词是民歌中广泛运用的术语,指在民歌中起到陪衬辅助的字或词,它没有实在意义。记谱时一般在衬词上加括号,与歌词相区别。[4]陕北民歌衬词可分为句首衬词、句中衬词和句末衬词,一般由称谓词、语气助词、代词、拟声词等充当,以期更好地抒发情感,增强民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称谓词
陕北民歌中的称谓衬词既包括人,也包括事物。如“面对面坐下,(哎呀老命)还想你。”“谁害得心病,谁知道(呀亲亲)。”“你妈妈给我吃了些捞饭猪肉、猪肉捞饭、粉条菜(哟妹妹)。”“清早起起来脚底下站,我问你们老小吃什么饭(么哥哥哟)。”这些衬词中的“老命”和“亲亲”的意思差不多,含有对人亲切热情的意思。衬词中运用“老命、亲亲、哥哥、妹妹”等指人的称谓词,能表达出两人的亲密关系,且情谊绵绵。除此之外,还有“孩的那娘呀、我的情人呀、我的妻、孩孩娘、挽花郎、二郎妹子、梁生哥”等指人称谓词。指物的称谓词大多是花草树木一类的。如“正月里正月正,揽工的四保(杨柳叶儿青)来上工。”“我大我妈(腊梅子香呀)耳(那个)耳朵软。”
2.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是陕北民歌中最常见的,语气助词有加强语气、补充音节的作用。如“百灵雀子(哟咿哟)满沟子飞,你是哥哥(哪呼嗨)勾命魂。”“照不见我的哥哥(哟哎哟哎哟)照山岘(咿儿哟)”“一根干草(哎嗨哟)十二道节,谁坏良心(哎嗨哟)吐一口血。”“骑驴(吧)不如(吧哟咿儿哟)骑马(得)快。”这些语气助词能将演唱者此时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句末的衬词使得唱词拖腔,别有一番滋味。民歌中还有单音节语气词“呀、哟、哎、啊、啦、嘞”等,多音节“呀么、哎哟、哎嗨、呀哎呀么、哟咿哟、哟咿格哟、啊咿哟、的个哎嗨哟、呀么哎”等。
3.代词
代词作衬词这种语言现象在陕北民歌中大量出现,如“延安(那)府来蟠龙(龙)街,蟠龙(那)街上闹买卖。”“半崖上开花(那个)半崖上红,半路上撂人(那个)好狠心。”“树叶(的那个)落在树根底,红火(那)就在二十几。”“你妈妈给我吃里(奴)些酸不溜溜、二不就就、酸不甜甜,酸稀的饭。”唱词中的“那、那个、的那个、奴”都是远指代词,它们出现在衬词中有补充音节、传达情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歌者有换气喘息的机会。民歌中还有“的那、的那达、的个那个、哟的那个”等,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但依附唱词出现能渲染感情,丰富描写对象的形象。
陕北民歌中除了单独运用这些衬词外,更多的是几种衬词的互用,如“山丹丹(那个)开花(那个哎咿)背洼洼(上)红,你看见(那个)哥哥(呀哥哥妹子哟 哎呀呃)哪达儿亲。”不同类型的衬词在歌词中交替出现将男女两人的感情充沛地描述出来,再结合起兴的手法,更增加演唱的韵味。民歌中还出现了拟声词的衬词,如“走头骡子(那)红脑缨(宁宁宁),走后骡子(么)戴串铃(宁宁宁)。”还有“价、个、格、的、么、里、就、也”等单音节的衬词。这些衬词是民歌内容的延伸,能提升唱词的美感,也增加了唱词的乡土气息。
陕北民歌中语法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重叠式构词和附加式构词两种。通过列举民歌中的重叠式和附加式,并分析它们的词类特点和句法功能,进一步认识方言的特点和唱词的魅力。
叠词是对词语的重叠,陕北民歌对叠词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名词和量词的重叠占了大多数,同时也有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的重叠。
1.名词重叠
“我手手搂住三哥哥怀”“白布衫衫缝衩衩”“干叶叶南瓜瓜蔓蔓引”“眼泪泪滴在大门道”“照见那村村照不见你”,歌词中的“手手”“衫衫”“衩衩”“叶叶”“蔓蔓”“泪泪”“村村”都是名词的重叠,在原来的“手”“叶”“村”上附加了一层感情色彩,重叠后更添了喜爱、亲切之情。普通话中的名词一般是不能重叠使用的,但陕北民歌出现大量的重叠名词,除了上述提到增加了感情色彩,重叠后的名词在语法功能上依旧可以在句子中做主语和宾语,能受到数量短语的修饰,如:一张巧手手、四根细绳绳。
2.动词重叠
“抽签打卦问神神”“人家编造咱害娃娃”“二刀刀韭菜缯把把”“人家吃饭我瞅空空”“寻不上好汉做歪歪”“唱曲再不要打哨哨”等,动词重叠的数量较少,一般没有对应的双音节词,如“害娃娃”是指妇女怀孕,但在陕北方言中没有“害娃”的说法。动词重叠让唱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轻松随意的态度。
3.形容词重叠
形容词重叠有 AA 式和 ABB 式:“滚滚的米汤”“扬长长走”“见上一面你快快走”“远远照见好像个你”“太阳出来不高高”和“想你想个灰塌塌”“泪蛋蛋好比连阴阴雨”“热腾腾的馍”“阳婆婆落山黑洞洞”等。重叠后的形容词除了可以做定语、状语,还能做补语,如“灰塌塌”,是对“想你”程度的补充说明。重叠后只有在语用色彩出现了变化,都使得词语的表达程度加深。如“快快”是让你迅速地走,不要有停留。“远远”是说明距离很远,超出了本来词语的意义。
4.量词重叠
量词重叠也有 ABB 式和 AA 式两种:“三颗颗牛铃两声声响”“骑马不骑三条条腿”、“一阵阵愁来一阵阵忧”“三斤斤葡萄二十颗颗枣”和“顿顿吃的些渣渣饭”“对对猪来对对羊,对对先生站两行”、“你句句的话说在我心病上”“天天刮风天天下”“对对鸭子凫水水”。量词在普通话系统中重叠多为 AA 式,表达“每一”或“全部”的意义。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定语和状语。而陕北民歌中量词重叠方式除AA式外还有 ABB 式,歌词中运用“三颗颗”“三条条”“一阵阵”让事物本来的数量有所增加,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但在语法特征上ABB式只能作定语,在运用中有所限制,使用语境也窄化。无论如何,两种重叠形式的量词都增加了民歌的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能力。
1.“圪”头词
圪头词是指以“圪”起头的词,“圪”多读为入声,无实在意义。从结构上,可以将它分为单纯词和派生词。[5]从词性上,可将其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等。陕北民歌中出现的圪头派生词多于单纯词,名词、量词多于动词和形容词。
(2) a.圪针、圪坨、圪膝、圪台台、圪梁梁、圪蛋、圪弯弯
b.圪朵、一疙瘩瘩、一圪垯、一圪嘟
例(1)中的圪头词是单纯词,这些词本身没有附加意义,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和主语。有时也能重叠后一个音节,形成“ABB”式名词,如“圪里里”“圪”。例(2)中的圪头词是派生词,“圪”在这里是虚语素,和词根一起构成双音节词。a 组中的圪头词是名词,是由“圪”加上名词性语素构成。有些词还可以重叠后一个音节形成“ABB”式,如“圪梁”重叠后形成“圪梁梁”,“圪台”重叠后形成“圪台台”,而两种形式的意义和功能完全相同。但圪针、圪坨、圪膝、圪蛋不能再重叠。b 组中的圪头词是量词,“圪垯”的前面可以加数词,形成数量短语“一圪垯”。“疙瘩”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量词,作量词时可以重叠后一个语素形成“ABB”式“疙瘩瘩”,然后在整体的前面加上数词形成数量短语做定语,如“一疙瘩瘩糕”。“一圪嘟”作量词去修饰葱蒜时表示数量少,如“一圪嘟蒜”。去修饰人时,则表示数量多,如“一圪嘟人”,是指一群人。[6]无论是“圪”头名词,还是“圪”头量词都有表小的附加意义,如“圪台”是指一个小台阶。
2.“格”中缀
(1)蓝格莹莹的蓝、翠格锃锃的翠、白格生生胳膊、红格丹丹太阳、蓝格楚楚鞋、绿格锃锃清油、绿格生生、黑个生生头发
(2)脆格铮铮咬、高格朗朗天、稆格生生谷、笑格嘻嘻干妹子、端格锃锃青杨、热格腾腾地米酒、一格蓬蓬火、清格朗朗井水、巧个溜溜手、水格凌凌眼、苗格条条手手
(3)泪格蛋蛋拋在山蒿蒿里、毛格眼眼照、毛格穗穗
“格”中缀在民歌中大量出现,形成四字格状态形容词。例(1)中的“格”中缀词是描述颜色的词语,在句中作定语修饰事物或者加深颜色的程度。四字格状态形容词意义承担者是词汇中的第一个语素,如“蓝格莹莹”的词汇意义主要承担者是词根“蓝”,“格”后面两个重叠的音节“莹莹”是表程度的叠字后缀,其中包含作者的喜爱之情。例(2)中的词语都是描述事物状态和性状的,在句中作状语和定语,中缀“格”有音无义,书写无定字,所以有时“格”也能用“个”来替代,如巧个溜溜。例(3)中的词语“泪格蛋蛋”“ 毛格眼眼”在句中充当名词,虽然和例(1)(2)中词语的序列相同,但语法功能大不相同。它们也可以用 “泪蛋蛋”“毛眼眼”“毛穗穗”作等值替代,“格”后面叠字“蛋蛋”是说明眼泪的形状,“泪”是词根,是意义的承担者。而后两个中的“眼眼”和“穗穗”是整个四字格词语意义的承担者,都受“毛”的修饰,整体的意义可意会不可言传,附有好看、喜爱之意。“格”在做中缀时,形成三类在意义或者语法上不同的词语,但“格”后面附加的叠字在语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整句唱词流畅,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正如罗常培先生所说:“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7]陕北民歌唱词是由陕北方言词语构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究民歌唱词的特点,深层次地挖掘民歌蕴含的黄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