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2024-05-16 01:21王立军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性思政课理性

王立军

(西安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做到“八个统一”,即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P12-14)在“八个统一”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因为政治性和学理性是其他七对关系的基础,制约其他关系的发展。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原则,思政课理所当然讲政治,必须旗帜宣明讲政治。思政课为社会主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同时,为其他七对关系提供了底线思维,即思政课的批判、启发等教学改革与创新,不能违背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学理性是思政课科学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保障。只有通过理性分析,用强大的理论体系阐释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才能确保其他七对关系得以有序开展。所以,思政课的创新和其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的实现。

一、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

(一)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的,意味着“政治性”和“学理性”构成了一对矛盾,表明了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的机理。

首先,政治性和学理性的互相否定,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2](P88)如果思政课的政治性丧失,那么思政课的价值和功能就无法实现。其政治性生动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落到教学实践中。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诠释党的领导的正当性,坚决维护习近平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教学中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结果,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智慧的选择。离开中国实际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理性强调“以理服人”,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通过建立在经验事实基础之上,提出理论假设,进行实验来验证科学的有效性。”[3](P46)正是马克思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危机的经验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证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大的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所以,学理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生动而精彩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总之,思政课的政治性是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性,规定了思政课的质,即方向和内容。而学理性则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外在规定性,规定了思政课的量,即深度和效度。内在规定性确保思政课“不变色”,外在规定性确保思政课“真理甜”,共同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其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彼此依存,成为思政课发展的基础。即思政课的“政治性”必须以“学理性”为基础。思政课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方法进行详细的阐释,使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树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理性”必须以“政治性”为指导。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区别的根本标志。思政课必须认真落实和履行政治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政治性寓于学理性中,才能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使政治性发挥其指导功能,真正体现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如果剥离二者关系,会使思政课“变色”和“变味”,不能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二)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那么只有办好思政课,才能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和目的。如何办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P8)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的内在规定性。思政课的政治性是指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意识形态教育,旨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我国教育方针明确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要求明确了思政课政治性的内在性。思政课政治性的外在性是什么呢?按照党中央要求开齐、开好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配齐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的政治性为办好思政课规定了根本方向。那么如何在正确方向下实现呢?必须“全面贯彻”。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贯彻什么?就是贯彻的内容,即教学内容。其二是如何贯彻?贯彻的方法,即教学方法。这两个问题都能在学理性找到答案。何谓思政课的学理性?思政课学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内容上看,思政课要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系,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的。新时代教育方针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更是明确了办好思政课的方法,即宏观上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中国教育;微观上则是把理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事实上,新时代教育方针,除了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还回答“培养什么人”,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发现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从内容和形式上架构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途径。

二、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是讲好思政课的必然遵循

高校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依照二者的统一,探寻新时代讲好思政课需要遵循的要求和原则: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P9)讲道理就是要以理服人,使人真信。那么道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道理都需要讲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抓重点和关键。那么当代中国需要重点讲什么思想呢?时代是思想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催生了新实践,需要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是政治性和理论性有机融合的光辉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所以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入学习其科学内涵,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开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必将难以实现。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思政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思政课未来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这里有人会产生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然是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融合的光辉典范,是不是可以不开设其他思政课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实践的需要,是统领其他课程的思想,其立场观点方法始终贯穿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武断地说只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不学习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味着重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办好思政课指明方向,奠定基石。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要深入学习“四史”,为讲好思政课积累大量素材,使思政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灵气,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同样还可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到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持续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其次,兼容并收,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学术化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难点和痛点就是把深奥的、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喜欢、受用,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教育部先后出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实施方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明确要求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新理念、新生态、新样态、新形式和新成果等成就。[5](P110-112)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会持续不断创新,那就要求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要立足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吸取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优点,有机融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学术性发展,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选题来看,都加大了思政课研究的选题数量。但从结果来看,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学术性研究稍显薄弱,未来需要持续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学术性研究,使思政课的学理性充分体现在内容和方法上。

再次,强化底线思维,做到“六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充分体现了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必然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P10)这充分体现了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政治性作为第一原则,课上课下,严守师德师风底线,不能触碰红线,更不能成为其他人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工具或者靶子。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政课教师需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1](P11)这充分体现了学理性,只有博学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回答学生的疑惑,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和艰辛,才能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易,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最后,学生要用心悟,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要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除了“教”,还必须“学”。“教”“学”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如何学习思政课呢?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用“学”来表达,而是用“悟”来体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准确把脉,精准而深邃的剖析,更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就是说明“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学的是知识。对于思政课来讲,大学生要“学”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思政课教材设计科学,逻辑严密,体系清晰,只要用心,都能够学懂。但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培养使命担当,意味着“悟”比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悟呢?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回答,要“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即用心悟必须经过学习、思考、实践和体悟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环环紧扣,步步相连。经过四个阶段才能深刻理解思政课的精髓,才能真正的实现沟通心灵和启智润心,真正的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构建了讲好思政课的路径安排

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是辩证统一的,由于对二者关系认识不深刻,导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背离两者关系的错误,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过分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忽略思政课的学理性。即在整个教学活动生搬硬套,以“论”代“史”,无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得失成败具体分析,缺乏主动性、启发性、批判性等教学环节,使课堂失去生动性,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更无法启智润心,从而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第二,过分强调学理性,忽略政治性。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中对批判性、启发性、主导性等教学活动缺乏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概念化”、“书本化”和“教条化”。[6](P60-61)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缺乏底线思维,个别教师利用思政课传播错误的思想观点,从而导致思政课的教学功能无法有效实现。为了克服以上错误,实现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提供思想保证。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行,引起了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和建设。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最为核心的就是政治要求,要以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真信马克思主义,不能做“两面人”,课上一套,课下一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言传身教,以情感人,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追求。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懂马克思主义,为“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学科背景非常复杂,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对“政治性”和“学理性”关系认识不准确,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主体作用,承担起巨大责任。要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必须要真懂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亮剑。通过对错误思潮的批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真信,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功能。

再次,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制度设计,为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3·18”讲话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体情况不一,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顶层设计,为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结合提供制度保障。比如武汉大学的“混合改革模式”和上海市高校的“大思政”教学改革,都体现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了保证思政课改革的效果,上述地区高校都出台了相关制度,确保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从而推动了思政课的建设。“3·18”讲话后,全国各地高校都纷纷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从物质基础到学科建设都给与高度支持,推动了思政课的发展,为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保障。

最后,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变革,为“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化时代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P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必须借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革命,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影像”、“数据”以及“图片”等教学素材,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政治性思政课理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出版物中与港澳台相关的政治性问题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