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瑞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1464)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1]。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戮力同心共同铸就的引漳入林工程不但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描画了林县人民改天换地、促进区域发展的伟大奋斗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红旗渠精神依然是熠熠生辉、历久弥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精神内核中所折射出的重塑比较优势、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区域发展观,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2]。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00多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3]。林县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位于太行山向东部平原延伸的断裂带,地下水极深,开采十分困难。林县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水是常态,一旦遇到干旱天气,人和牲畜只能依靠岩缝里渗透出来的水来维持生命。虽然水量充沛的浊漳河穿境而过,但由于地势原因无法引水利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来看,林县缺少了水——这一最重要的刚性生产要素。没有水,土地无法种粮,农业生产无法进行,一个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无法形成。
红旗渠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这一时期林县区域发展的基础底色。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来看,这一时期是林县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大,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则比较微弱,传统农业占比较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起步基础缘于本阶段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的自给自足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生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红旗渠的修建为林县送来了水,也送来了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引漳入林工程重新安排了林县河山,更是重塑了林县整个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红旗渠的修建深刻改变了林县的资源禀赋,克服了林县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为促进林县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凝聚形成了十万人民“战太行”、不服输、不认命的伟大斗争精神。林县人民从过去的靠天吃饭,转变为自觉自愿地依靠双手改造世界、改变命运、改写历史,实现了恶劣生存条件下的触底反弹、绝处逢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缩影[4]。
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的浊漳河,因此引漳入林不仅是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区域合作问题,同样也牵涉到流域水资源的分配和引流问题,即区域内生产要素的竞争和合理调配问题,关系到山西平顺县的具体利益,更关系到河南林县整个县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引漳入林这一想法产生之后,林县人民向平顺县提出的“借水”请求并未获得同意。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阶段对于生产要素的区域竞争意识大过了区域合作的共识。但林县县委并未放弃继续引水的坚定信念,转而向地委和河南省委寻求帮助,通过更高层级的政府机构代为协商引水事宜,由河南省委向山西省委发出引漳入林请求。1960年初,山西省委召开会议,依照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同意河南方面请求,并指示平顺县配合林县做好相应工作。
红旗渠精神中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区域合作共促发展的主旋律。第一,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协调,促使区域合作得以顺利达成,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间构建区域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性和“全国一盘棋”共谋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规律,这和当时“全国一盘棋”共同推动生产建设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全国一盘棋”着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与小、利与弊、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强调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从全国的整体大局出发,把国民经济看作一盘棋,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安排,要求全国各地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识大体、顾大局,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而这一重要的区域发展思想直接促成了河南林县跨区域引水的顺利实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引漳入林是山西平顺县与河南林县站位国家发展全局和整体利益,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时代典范。 第二,团结协作、共谋区域发展体现了林县人民和平顺县人民自身朴素的奉献精神和利他情怀。红旗渠70.6公里的总干渠中有19.6公里建设在平顺县境内,当年为了修筑红旗渠,林县几万民工在山西平顺浊漳河两岸的山村驻扎,一干就是几年。修渠初始,山西省平顺县沿渠大队的干部群众腾出200多间房子供林县修渠民工居住,并提供家具、工具、木材等大量紧缺物资,为红旗渠渠首工程的顺利修建做出重要贡献。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曾多次说过,永远不要忘记山西省委、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群众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红旗渠见证了平顺县人民的无私付出,也见证了两省两县人民的真诚友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饱含着对山西省委、山西人民的真情点赞。查阅史料可以发现,当时的平顺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相比林县的人口数量和耕地规模,平顺县的总体人口和耕地规模更小,但引漳入林可以惠及更多的太行人民,将来林县打下的粮食多了,就是我们中国的粮食多了,也是全天下中国人民的大喜事、大好事[5],这种从区域发展全局而非囿于一域利益的高远站位和互相兼顾、协同发展的朴素发展观最终凝聚成就了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坚持共享新发展理念,以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从这一视角出发,红旗渠工程的修建给当前区域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目前,红旗渠水主要用于灌溉,林州市百姓生活用水水源主要来自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用水量持续攀升,为了提升用水品质和满足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于2020年3月31日正式启动。该工程估算总投资15.95亿元,新建输水管道50.8公里,设计年引水量7 000万立方米,通水后将为安阳市龙安区、殷都区和林州市的居民提供优质生活用水,这也堪称为新时代林州市的又一条红旗渠。
60年前70公里的红旗渠修建耗时10年,如今“南水”西行,道阻且长,但50.8公里的南水北调入林输水管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提前完成,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科技创新的力量。相比60年前的引漳入林,南水北调更加折射出科技创新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新时代的红旗渠修建是科技创新运用的一个缩影,也是林州市面临的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时代命题。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的立市之本、兴市之魂。林州的发展历程,以上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外出发展建筑业、9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建设为标志,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个阶段,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林州人的“创业四部曲”。近年来,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林州市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核心,全力打造金融和科技两个引擎,持续强化创新、资本和互联网三种思维,确保了结构调整优化不减势、经济发展换挡不减速。
2022年,林州市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扩大优势、补足短板,着力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上下功夫。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两大工程”,推进“三项行动”,狠抓“四项举措”,着力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努力构建全市创新格局,用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让科技真正成为林州建设中等城市的有力支撑。“一条主线”即以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为目标,“两大工程”即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三项行动”即着力推进“开发区提质进位”“重大创新专项行动”“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四项举措”则是从创新型企业培育、研发活动全覆盖、创新人才引育、创新环境优化四个方面着力[6]。
从修渠引水集聚基础性生产要素,到如今的引才育企集聚高端创新型生产要素,林州市开启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相应的,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也愈加丰富,力量愈发强大,已经成为林州市创新驱动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精神指引。
随着南水北调安阳西部调水工程的建成通水,林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有力的水资源支撑,红旗渠更多地成为一种精神具象,激励着林州市人民继往开来,重构发展要素,培育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州市委市政府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级山水文化名城为战略目标,在更大的发展格局和更高的战略层面,研究和实施林州区域发展的顶层战略,深入践行全域旅游理念,将太行山、红旗渠等纳入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体化塑造。步入新时代,林州人民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开展治山、护渠、整田、增绿,大力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塑造了“中国画谷”写生品牌、“红旗渠人家”民宿以及“山水林州·精神之城”为主体的国家级研学营地,以红旗渠精神和太行山水“红+绿”特色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旅产业逐渐成为林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促使绿水青山成为惠泽百姓、永续释能的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启迪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折射出林州市区域发展逻辑的深刻演变,绿色发展理念在红旗渠畔绘就了林州人民新时期“艰苦创业”的转型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回乡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7]。
红旗渠精神孕育和生长于林县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其精神内核中潜藏的区域发展观对于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般性意义。
一是培育和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尤其是那些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后发地区,亟须培育和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而资源要素禀赋往往是这类区域最容易突破的关键着力点,例如人口、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优势,这是决定区域初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前提。
二是区域合作带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统筹推进区域协调,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离不开区域间的深度合作。这其中既包含区域合作体制机制的构建,更有人缘相亲、文化互鉴等多领域的广泛交流。
三是创新驱动赋能新时代区域发展路径。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要素。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创新活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对我国广大欠发达和生态转型地区在新征程上实现后发赶超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是绿色发展激活欠发达地区增长潜力。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绿色生态资源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高端要素,如何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生态动能,林州市转型发展具有样本价值和示范意义。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积极构建绿色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广大欠发达和生态转型地区在新征程上实现后发赶超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为缺水,林县人民熬过无数苦难岁月,为了水源,林县人创造了人间奇迹;引漳入林成就千秋伟业,创造了山河让路的伟大壮举。渠水奔涌,波光粼粼中流淌着太行山儿女的奋斗精神,红旗渠精神光辉永在,照耀着新征程赶考路上林州市区域发展的新希望,也刻画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演变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