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
- 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山凿渠,把漳水引入境内,修建了环绕太行山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使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旗渠工程浩大、地势险要,林县人民为此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开工修建?翻开《林县志》,就能看到林县人民盼水、惜水、找水的历史,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水资源奇缺、十年九旱的悲惨历史成为修建红旗渠的内在动力据“民国”《重修林县志》载,从明朝正统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8期2023-08-08
- 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世纪60 年代,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山凿渠,把漳水引入境内,修建了环绕太行山1500 多公里的红旗渠,使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旗渠工程浩大、地势险要,林县人民为此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开工修建?翻开《林县志》,就能看到林县人民盼水、惜水、找水的历史,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水资源奇缺、十年九旱的悲惨历史成为修建红旗渠的内在动力据“民国”《重修林县志》载,从明朝正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5期2023-08-04
-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
0世纪60年代,林县天干地旱,水资源奇缺,全县百姓吃水成了难题。为了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困境,林县百姓毅然决然地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水渠,“引漳入林”。历经10年风雨,仅靠简单的器具,林县百姓在令人望而生畏的绝壁上修建了“中国的水长城”——红旗渠。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画:一个林县妇人仰天长叹,她身边是一只空水桶。她是一个新媳妇,因为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一桶水,在大年初一那天,绝望地上吊自杀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就因为一点儿水就结束了
作文小学中年级 2023年6期2023-06-19
- 不朽的精神 永恒的丰碑
有30多萬人次的林县(今林州市)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
新长征 2023年5期2023-06-19
- 杨贵:红旗渠总设计师
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周恩来总理要求带十部纪录片放给国际友人看,第一部就是《红旗渠》。如今,红旗渠早已举世闻名,而其总设计师杨贵却鲜为人知。当年,正是杨贵克服重重压力,领导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奋战10年,建成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展豪气,为治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杨贵,1928年5月生于河南卫辉(原汲县)。1943年春,他被选为村农民抗日救國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运动,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
共产党员·下 2023年5期2023-06-15
- 让红旗渠精神照亮前进道路
缘起红旗渠所在的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的西北角,与山西省、河北省接壤。全县拥有耕地面积89万亩,而水浇地仅1万余亩,根本不足以养活整个林县70多万人口。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林县极度缺水,干旱一直困扰着林县的世代人民。在太行山的环绕之下,林县这块小小的盆地,并没有被孕育为一块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地”,恰恰相反,林县几乎十年九旱。据史料记载,林县曾在短短八年间发生过20余次大旱,甚至出现过骇人听闻的人相食事件。林县人民被缺水一事困扰已久,甚至有的家庭被一
新西部 2023年3期2023-06-15
- 杨贵:红旗渠总设计师
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周恩来总理要求带十部纪录片放给国际友人看,第一部就是《红旗渠》。如今,红旗渠早已举世闻名,而其总设计师杨贵却鲜为人知。当年,正是杨贵克服重重压力,领导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奋战10 年,建成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展豪气,为治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杨贵,1928 年5 月生于河南卫辉(原汲县)。1943 年春,他被选为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运动,同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10期2023-06-13
- 杨贵领导修建红旗渠
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回顾杨贵领导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辛过程,人们就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非常贴切精辟。决定引漳入林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县,县域绝大部分地方都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全县500多个行政村中,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崔光华曾经说过:“在解放前,林县山区一遇大旱
百年潮 2023年5期2023-06-13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红旗渠建设与发展
。红旗渠由数十万林县(林州市)人民,于20世纪60年代,在山崖上徒手凿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新中国的奇迹,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红旗渠除了在精神谱系上列入中国精神外,在工程建设、保护维护、开发建设上也生动地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遵循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红旗渠才能够历经五十多年风雨侵蚀,依然发挥巨大的水利作用,并稳稳渗透进了林州市(原林县)的
环境与发展 2022年4期2022-12-22
- 评论两则
向前的民族精神。林县人民真缺水!剧中一开头,我们就看得到、听得到林县的土地在焦渴,林县的禾苗在枯萎,林县的群众在流泪。林县地处太行山脉之中,千年缺水的面貌历来没有改变。在荒旱之年,老百姓为争水抢水打破头、伤到人是家常便饭。为了引火做饭,满足日常基本的生活需求,老百姓往往要挑着水桶走几十里山路,水贵如金、贵如油,走亲戚串门带的最好礼物也是一瓦罐水,相亲寻媳妇看重的第一件事也是水。为水寻死也是活生生的事实,就有一位年轻媳妇为一不小心打翻了公公从几十里外担来的水
壹读 2022年7期2022-04-06
- 太行山上的红飘带
0多年前的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这个地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缺水大县,人们多么渴望引来活水,灌溉干涸的土地。当时全县 550 个行政村中,有 307 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据《林县志》记载,在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民国九年不足500年的时间里,林县就发生旱情100多次,其中绝收的大旱34次。解决林县人民吃水用水难题迫在眉睫。马不停蹄催生引漳入林工程 经过前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1期2022-04-02
- 囤货
县委书记林捷带领林县人民开挖红旗渠期间,国内正好遇到了自然灾害,很多地方闹起了饥荒。上级担心林县人民饿着肚子挖渠,要求红旗渠工程暂时停工。然而实际情况是,林县人民为了挖红旗渠早就囤足了粮食,不仅够自己吃,还能拿出一部分粮食支援省里。对林捷和林县人民来说,粮食就是他们挖渠的底气。如果事先没有囤粮,在那个特殊时期,红旗渠的建设也许还要推迟很久。如果再放大一点看,林捷带领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其实也是一种囤货行为,只不过囤的不是粮,而是水。对林县老百姓来说,粮食短
现代苏州 2022年5期2022-03-21
- 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历史背景】林县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定“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开始,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林县大面积灌溉的问题。“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7期2022-03-09
- 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历史启迪
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这一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充分体现,是对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生动诠释,其所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成为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
党建 2022年1期2022-01-17
- 红旗渠旗手杨贵的担当作为
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县委带领群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探、设计、施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是最主要的领导者,群众称他是红旗渠的旗手。1954年,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时,才26岁,组织修建红旗渠时才31岁,是名副其实的年轻干部。很多领导、干部看过红旗渠之后,都对杨贵修建红旗渠的事迹赞叹不已。红旗渠的修建,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县人民用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杨贵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为年轻干部的成长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11期2021-12-03
- 论红旗渠建设中的思维方法
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苦干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大地,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同时,林县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成为中国智慧的代表,红旗渠的筹建、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体现了问题导向、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思维方法。一、问题导向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650毫米,在历史上是一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8
- 从党的百年奋斗史视角审思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形成于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这里横亘着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太行山是一座文化悠久的山脉,至今这里还流传着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的寓言故事,滋养着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中国人,熏陶出林县人民特有的倔强、执拗、不服输的性格。他们面对困难不后退,不知疲倦,锲而不舍,韧劲十足。红旗渠是原林县县委带领十万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树在太行山上的一面光辉旗帜。它是林县县委为民、务实、奋斗写就的画卷,是林县人民本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11-28
- 论党的全面领导在红旗渠修建中的作用
,关键在党。办好林县(今林州市)的事情,关键在林县县委和林县各级党组织。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林县县委和林县各级党组织起到引领、宣传、组织和率先示范作用,增进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向社会各层面全面渗透和推进党的领导,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服从和跟进,从而成功修建了红旗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一、林县县委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统领红旗渠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11-28
- 论红旗渠的生态实践及时代价值
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带领下,靠自己的智慧,自力更生建立起来的“人工天河”。它历时十年建成,通水之后,林州百姓的饮水和农业灌溉等问题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全县的自然生态情况明显改善,时至今日,红旗渠在引水灌溉等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红旗渠工程运行半个多世纪,不仅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红旗渠精神,更因其工程本身为世人所关注。红旗渠为我们从水利工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8
- 一部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市,是林州(原称林县)人民创造的一部英雄史诗。杨震林是林州人,从小生长在红旗渠畔,作为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人,他用真情讴歌家乡,用文笔留住乡愁,乃属人之常情。不过,当他把新著《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送我时,我还是颇为吃惊,为他捏了把汗。红旗渠建成已有60多年时间,早已蜚声全国,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关于红旗渠的传播,有新闻纪录片、大型专题片、电视剧,有话剧、豫剧、音乐舞蹈,还有《红旗渠颂》《红旗渠志》《山腰上的记忆:红旗渠访问笔记》《巍巍山碑红旗渠旗手杨贵
学术评论 2021年3期2021-09-23
- 红旗渠:修渠路漫漫,奋斗永不停
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而红旗渠则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红旗渠的建成,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大旱连年扰民生林县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在红旗渠通水之前,林县最仰赖的水源只有雨水,完全看天吃饭,老百姓苦不堪言。1954年,杨贵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初到林县时,他带着工作组到马家山村调研,到了农户家想洗把脸,主人端上来一个烩面碗大小的洗脸盆。他瞅了一眼,水是半盆不说,这边洗着脸,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7期2021-08-09
-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以最原始的工具和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最原始方式,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凿出了一条水渠——红旗渠。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述说着党和人民图存发展、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来严重干旱缺
新长征 2021年6期2021-07-20
- 红旗渠精神里的那股劲儿
7月,50 多万林县人民历经10年,用行动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成就了一部绝壁穿石、愚公移山的壮志史诗。在学习期间,我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踏在“人工天河”之堤,感悟着红旗渠精神里的那股劲……敢想敢干的闯劲儿千百年来,林县(现林州市)受地理环境影响,常年干旱缺水,水成为林县人民的心灵之盼。在红旗渠展览馆里,一个“无水下锅”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的300 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 公里外的黄崖泉去
中国有色金属 2021年3期2021-02-26
- 红旗渠精神诞生的时代背景探究
纪60年代,河南林县(1)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林县撤县设市,改称林州市(县级市)。在本文论述中,因时间和语境不同有“林县”和“林州市”不同的表述。人民通过不平凡的艰苦创业,在高耸的太行山绝壁悬崖上,峡谷沟壑间修筑起一条全长1500余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被世人称作“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红旗渠工程令人赞叹,由此诞生的红旗渠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60年过去了,不同时期因社会实践的需要抑或时代背景差异,人们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表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12-27
- “四个自信”视域下红旗渠精神研究
年前,英勇智慧的林县人民正是靠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航程上,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将红旗渠工程创造性完成,从而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红旗渠精神。一、红旗渠精神与“道路自信”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县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林县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改造世界的光辉典范,充分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一)坚持中国道路,立足林县具体实际,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奠定了可靠基础中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12-26
- 叔伯们修出了“人造天河”
为了兴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挖砌土石方达164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排到广州!“铺席、鞋子先给民工用!”我1953年11月出生在河南林县。林县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根据县志,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513年,林县干旱300多年,大旱100多年,颗粒无收50年,人吃人5年。“除夕之夜儿媳妇因为一担水悬梁自尽”的真实故事,至今听来还让人流泪、心酸
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18期2019-11-15
-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林州市(即昔日的林县)参观红旗渠,我亲眼目睹修建在太行山半山腰悬崖绝壁的河渠,其艰难巨险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土地贫瘠,地上看不到明水,地下也難挖出甘泉,这样的境遇,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十分困苦。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的赤贫面貌,当时主政的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以敢担风险、不畏艰难的壮志,带领10万林县人民,在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之初,以极其简陋的铁锤铁錾等工具,开山凿洞,忍饥受冻,历经10年终于建成70公里长的人工河渠,把山西省平顺县的漳河水引来,滚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3期2019-09-10
- 暂时经过的老虎
长林县有一个喜欢拍马屁的人,名字叫冯希乐。有一次,他去见长林县的县官,县官留他吃饭。饭桌上,他讨好县官,说:“自从你来到本县,本县大有改变,你的德政得到全县人的称赞,就连山里的老虎都不出来害人了!”县官听了十分高兴。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人报告说:“昨天夜里,有老虎出来伤人!”县官惊疑地说:“不是说老虎都不出来了吗?”冯希乐立刻接着说:“这不要紧,这不要紧!老虎是暂时经过的。”县官心想:暂时经过的怎么还要吃人?源自明·赵南星的《笑贊》
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 2019年3期2019-09-10
- 红旗渠精神伴我行
,难能可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十万林县儿女开山劈石修建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引来生命之水。若没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境界,也就不会有今天林县人民的美好生活。二是工匠精神,百年传承。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每条渠的负责人名字,工匠精神则是祖祖辈辈、每家每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大局精神,团结协作。无论是杨贵还是红旗渠人,他们都放弃了小我,成就了大我,用青春乃至生命换来了如今林县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就是大局意识的生动体现。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越
雷锋 2019年8期2019-08-23
- 历史的丰碑永远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进入新时代,参加“画好同心圆,共筑理工梦”主题教育实践,身临其境实地再一次亲眼目睹和见证了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史诗和现实画面,哪一个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修建成功,树立起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面旗帜,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一、穷则变,红旗渠是生命渠、幸福渠1.林县修渠,始于悲壮的干旱历史,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林县山高沟深,气候复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2019-07-17
-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改编,主要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面对修渠开凿难度大、工程量大、物资短缺的困窘现状毫不畏惧,“敢想敢干”,最终带领林县人民修成“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艰苦历程。杨贵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其行为贯穿全剧始终,笔者以2012年刊登在《河南戏剧》上的《红旗渠》(话剧演出本)中的杨贵形象为着眼点,探寻历经岁月长河依旧光彩照人的红旗渠精神。一、敢想敢干有人说,作品和现实之间血肉相连,话剧《红旗渠》作为依托于红旗渠工程创作的剧本更是如此。剧本中没有直接刻画修渠所要面临的
名作欣赏 2019年11期2019-07-12
- 李龙太几次见杨贵
时当选为中共河南林县县委第一书记。他领导全县人民兴修红旗渠,名扬世界。李龙太是林县西诸翟村人,1938年11岁时跟爷爷逃荒来到长治县,19岁任林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1960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使林移大队成了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58年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即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周总理的亲笔嘉奖。初级社以前,李龙太每年都要回老家看奶奶。他见林县各村的黑板报上都写着“杨县委”,老百姓也常提起“杨县委”,一
党史文汇 2019年2期2019-02-21
- 红旗渠的“难”
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百闻不如一见。今年8月,终于有幸参观了林县(今林州市)的红旗渠。红旗渠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上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干部群众,历时十年筑成的“人工天河”。据说,如果把挖砌的土石垒成高兩米、宽3米的石墙,可南通广州,北连哈尔滨。真不愧是人间奇迹!这人间奇迹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波折和磨难。历史上的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据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514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次、发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9年11期2019-02-06
- 太行山下民主的足音
照中央指示,中共林县县委(当时分为林北县委、林县县委)以“三三制”为原则,积极应对复杂的局势。此时的林县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东与日军对垒,南与国民党对峙。此种形势决定了党的政策必须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三制”政策的下达,为其指明了方向。林县的“三三制”政权应时而生。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的召开中共林北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和形势要求,决定召开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按照党的“三三制”原则,选举参议员,加强政权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9期2018-12-26
- 太行山下民主的足音
——林县“三三制”政权
照中央指示,中共林县县委(当时分为林北县委、林县县委)以“三三制”为原则,积极应对复杂的局势。此时的林县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东与日军对垒,南与国民党对峙。此种形势决定了党的政策必须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三制”政策的下达,为其指明了方向。林县的“三三制”政权应时而生。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的召开中共林北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和形势要求,决定召开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按照党的“三三制”原则,选举参议员,加强政权
中学政史地 2018年27期2018-11-29
- “人工天河”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筑梦动天下
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去世。1954年5月,26岁的杨贵担任林县(今林州市)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杨贵率领林县人民,历经近10年,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因此变成了太行山高产的米粮仓。同时,杨贵为河南带来的精神财富也是巨大的。红旗渠的修建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74年4月6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就是《红旗渠》。2018年,红旗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11期2018-07-19
- 感悟红旗渠之美 传承红旗渠精神
名来到林州市(原林县)红旗渠开展为期一周的党性教育。红旗渠之行对我来说无疑是心灵感动之行、党性锤炼之行、精神提振之行、灵魂洗礼之行。在巍巍太行山际,在蜿蜒红旗渠旁,在传承英雄精神的纪念馆内,在任羊成等英模诉说的故事中,有大美、有大爱、有大精神……令人深思,给人启迪。红旗渠的美融于其山其水。对于喜欢大自然的人来说,任何山水都是景致,都有其美。与张家界的山相比,太行山多了份粗犷、沧桑。它陡峭、险峻,少树多石,难称秀美;可它雄壮、厚实、苍劲,它是孕育、见证林县人
中国有色金属 2018年12期2018-06-27
- 文史春秋·图说
翁达参观红旗渠②林县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③杨贵、路明顺等县领导在田间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④1960年3月,杨贵和来参观红旗渠的老人亲切交谈⑤20世纪90年代,杨贵重返林县与红旗渠劳模任羊成亲切谈心(中为王师存)⑥杨贵离开林县30年后,重返故地,和林县人民亲如家人(右为杨贵夫人韩小信)⑦2012年红旗渠被评定为世界最高的水利工程,并荣获国际设计大奖,杨贵老书记和魏德忠老师获奖杯各一座。图为他们在阅读媒体的报道
协商论坛 2018年4期2018-05-30
- 红旗渠:“太行天路”的光荣与梦想
20世纪60年代林县(后改为林州市)人民开挖的一条“人工天河”。该渠修建在太行山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将浊漳河的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吃水难的问题。当时,在极端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遇山鑿洞,逢沟架桥,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是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也是创新思维的伟大音符。这一“中国水长城”,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16年元月,红旗渠风景区入选“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录。弹指一挥间,红旗渠通水已
党史纵览 2018年2期2018-03-09
- 杨贵走了,但红旗渠精神永存
月10日,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杨贵,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1928年出生,河南卫辉人,其在任林县县委书记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人们如此评价杨贵:“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他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不可!
协商论坛 2018年4期2018-02-20
- 黄钟大吕,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而独行,同样的,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也是一个逆时代而独行的壮举!“红旗渠”既带有鲜明的主流社会文化色彩,又有着极大的歧异性,这更为其增添了价值筹码。这些,都在书中有着详尽的表述。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地区,延绵着大别山,是红色文化的代表,在那里肇端了“左倾”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引发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3月9日,“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工程,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影响,林县人的这个
时代报告 2017年11期2018-01-02
-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有一种红旗渠情结
事中能够看到当时林县缺水到了怎样的程度。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班子成员下决心一定把红旗渠修好,把林县人民一直以来缺水的问题解决掉。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密切联系群众,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修渠的过程中,杨贵和林县的其他党员干部几乎每天吃住都在一线。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吃饭只能自己想办法,干部自带粮食,甚至挖野菜、啃树皮。林县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群眾的积极性全部调动了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共产
人民论坛 2017年26期2017-10-19
- 天河终成
大旱之年,缺水的林县,便进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庄稼无水灌溉,身体无水可饮,最严重的是随时面临的死亡。此时水的地位已然超过一切,甚至有人短暂的一辈子都不知水是什么滋味。这一切都诉说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林县无水。脚踩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们,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他们翕动着干裂的嘴唇,绝望地呻吟……这景象触目惊心。可是,林县人民并未屈服。没有水,就引水来——引漳入林!在28名初中学历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在政府给的300万元和3000万斤粮食的支持下,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31期2017-09-12
- 红旗渠的历史生成
环境所限,河南省林县常年干旱缺水,人民深受水荒之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林县人千百年来不断修渠引水。在多年的修渠实践中,林县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并锻造出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协作精神,为红旗渠工程的兴建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兴起水利建设的热潮。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历史良机,不畏困难,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民主讨论,作出了修建红旗渠的科学决策,迈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步。
山西档案 2017年2期2017-01-28
- 红旗渠畔的灯火
5角。1957年林县电厂成立,采用锅驼机发电,供县委机关及大、小菜园7个村照明。建设河南园水电站时资金不足,河南园村每户分摊一斗粮食,部分商户集了一部分款,又让区公所从代耕款中借出两万斤粮食凑齐5000多元,才买了一个15千瓦的电磙(直流发电机)和所需电料。那时谁也没见过发电机,就连担任经理的王雪林也说:“磨电哩,磨电哩,不知道咱这磨房盛下盛不下电磨哩!”河南园电站共有6名职工,每月由国家供应指标口粮40斤,挣30~40斤小米。电厂一发电立即引起轰动,那时
河南电力 2016年12期2016-12-02
- 《红旗渠》
境的营造,以表达林县人民开山造渠的艰辛。作品以单纯的水墨形态追求笔墨语言的鲜明雄厚与丰富独特,充分发挥中国画的表现力,雄浑大气,境界天然。党史解读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其事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严重干旱缺水,极度贫困。1959年夏,林县县委提出跨越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逼水上山,把水引进林县的大胆设想。这个计划得
百年潮 2016年4期2016-11-19
- 人工天河
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靠双手,仅凭一锤一钎,克服重重困难,苦干十年,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也孕育出宝贵的红旗渠精神,正是红旗渠精神领导林县人民走出贫困的今天,走向致富的明天。关键字:红旗渠;林县;精神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林县位于河南、山
卷宗 2016年6期2016-08-02
- 水情知识:“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是如何形成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曾是一个十年九旱、水源奇缺的贫困县。据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其中有过连年大旱,河水干涸,庄稼颗粒无收,以至于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全县有很多村庄分布在深山峡谷中,过去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为了吃水,林县人每年要把近4个月的时光抛洒在取水的山道上,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林县人民开始干祖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要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2期2016-03-12
- 红旗渠
最苦的日子,小小林县长在太行山里,太行山却把林县扔给了饥荒,那么漫长的时光。这里年年都缺水呀,渴死了沟坎上的高粱,渴死了岩石上的牛羊,渴死了那用石头垒成的家乡。这里的人活一场,就为水一场。一点点水就是一条条命,为了水,哪怕粉身碎骨,也生死无妨。恁大一架山,水在哪呀?!火辣辣的烈日下,齐刷刷跪着爹娘,跪着儿郎。那是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老天爷呀,你是不是要旱死林县,渴死太行?救命的水呀,你在何方,你在何方?不,不,不能总这么跪着求着等着,这不是林县人的命,这
中国法治文化 2016年11期2016-02-10
- 河南林县的《戒烟三字经》
,由河南省河北道林县(现为河南省安阳市下属的县级市林州市)当地大亨全胜堂、善庆堂、民生堂出资请人编写,由林县华洋书局印刷。全书共60页,计2700余字,采用“三字经”的写法。不过,这本《戒烟三字经》中所说的“烟”并非香烟,而是大烟(即鸦片)。文中通俗形象地描述了吸食大烟的各种危害以及犯烟瘾者的各种症状:“上了瘾,不好整。就吸吧,误正功;不吸吧,要发瘾。”“鼻子尖,嘴唇青,黑牙齿,黑牙根,瞧见了,真寒心……吸烟人,不成器;为无才,不知义;不深思,不远虑;坏人
奥秘 2015年8期2015-08-12
- 红旗渠赞
杨贵,时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他带领林县数十万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年,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改变了当地“十年九旱”的面貌。举旗为民愿,羊成③羊成,系任羊成。1958年,他响应林县县委号召,和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红旗渠工地劈山修渠。在担任除险队队长期间,他终日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凌空除险,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飞身战天险;若无万千英雄谱,何来甘甜润林县。(三)千年历史终改篇,一代豪杰人胜天;巍巍山碑精神烁,悠悠百世英名传。6
北京观察 2015年7期2015-06-22
- 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长期缺水问题,在经济、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依靠全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历经十载成功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所诞生的伟大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林县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不畏艰难险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成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3-27
-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底蕴和现实基础。林县人民800年修渠不止的历史,历练了林县人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积累了丰富有效的修渠经验,培养了日后修建红旗渠的骨干力量。1960年,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为了彻底解决林县干旱缺水问题,作出了“引漳入林”的科学决策。10年的修渠历程中,林县人民团结一心、精诚合作、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工程,而经过红旗渠工程的历练,这种精神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光耀后世的红旗渠精神。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林县;杨贵;“引漳入林”红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1-31
- 杨贵与红旗渠的不解情缘
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红旗渠早已全国闻名,而她的缔造者杨贵却鲜为人知。因红旗渠而名震一时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林县对于这位15岁就入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年轻人来说,他虽没在此奋战过,可他也不陌生,他知道林县这个位于河南北部,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的贫瘠山区。早在山中打游击时,他就听说过,林县十年九旱,老百姓平时都不洗手脸,长年累月都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
中华魂 2011年6期2011-12-23
- “有才”林县话
码,这可是经典的林县版“天气预报”。让我这个林县人给你翻译一下:“今天、明天和后天,石板岩镇小雨,采桑镇有雾,有太阳就是晴天,没有太阳就是阴天!姑娘小伙子,别光顾着谈恋爱,该收麦子收麦子,该干活儿干活儿,你们都听见了没有?”林县话与红旗渠、“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一道,是林县的3条“LOGO”。林县话不好听,浑厚、直硬、急促、梆梆地,句句都像在吵架。大概与林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有关。林县地处豫、冀、晋三省交界,又有太行堑沟隔断,境内平地少而山地多,在“出门
河南电力 2011年3期2011-05-26
- 天堂里的一条河
的气象。但安阳的林县,却总是得不到这块王者之地的庇护,总是遭受干旱的困扰,总是因为严重缺水而活在地狱的边缘。于是,十万林县人把他们的不屈和霸气高高地挂在了太行山上,挂在了天堂的门口。一轮干干净净的明月照彻太行山的上空,照彻四十年前那个元宵之夜,照彻着十余万渴望天堂之水的林县农民的不朽背影。每一個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之夜,都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夜晚,一个在屋檐下挂满灯笼和祝福的夜晚,一个围着火炉聊着家常享受温暖的夜晚。可是,就在这一天,河南林县的十万子民却抛家别舍地
人民文学 2010年7期2010-07-22
- 红旗渠:穿越时空的精神河流
涛 彭 永至今,林县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仍在祖国上空回荡!红旗渠精神,更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成为我国农村大地上的一座丰碑,为农村发展提供着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艰苦岁月的见证上天造物好像待林县(林县1994年更名为林州)人特别薄,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十年九旱。任村镇南券一通碑文曰:“民国九年,岁在庚申季夏中旬,昊天亢旱是时也。果木凋零,五谷未种,即有所种之田,禾亦青干黄殆矣。观斯景者,莫不心伤。后云行雨施(注:公历9月3日始降透雨),五谷始得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9期2009-10-21
- 林县治水三部曲:从爱民渠、英雄渠到红旗渠
纪60年代,河南林县可是一个出了名的地方,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建起来的红旗渠则为人们耳熟能详。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称它为当时中国两个奇迹之一。周总理这里说的两大奇迹,一是指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全面竣工已有40年了,它至今仍深深印在从那段历史走过来的人们的记忆里。林县人民在改造山河、兴修水利方面,走过了一个从“爱民渠”到“英雄渠”再到“红旗渠”的艰难历程,谱写出了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
钟山风雨 2009年2期2009-07-13
- 杨贵与红旗渠的风风雨雨
贵被河南省委派到林县当县委书记,直到1973年,周恩来亲自点名调他去公安部工作为止,他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山区县前后工作了19年。也正是在这期间,林县人修凿了轰动一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红旗渠。如今已过了耋耄之年的杨贵定居在北京。提起当年的往事,这位魁梧的老人仍唏嘘不已,他对记者回忆说,修筑红旗渠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后来又遇到“文革”,“在修渠的十年时间里,我们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真是胆战心惊啊!”“感谢1959年那场大旱”林县自古就饱受缺水之苦。由于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2期2009-05-14
- 难忘岁月:李先念情系红旗渠
次来到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广场西南角,凝视着李先念的题词碑刻: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李先念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五日我久久伫立在碑刻前,沉思良久。据李先念的秘书程振声回忆。从1963年到1991年,李先念针对红旗渠建设、红旗渠精神和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的文字批示就有19件,在各种场合对林县工作和杨贵的讲话有30多次……当有人状告杨贵挪用资金修建红旗渠时,李先念微笑着摆摆手说,“修红旗渠是个好事嘛”,并协调有关部门把红旗渠工程列入国家计划1954年
党史博览 2009年12期200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