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流动工作坊建设*

2024-05-16 10:40孙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五育融合实践课程

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然选择。流动工作坊作为五育融合视域下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创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融汇式工作坊流动文化,设计生本化的融合式工作坊课程,打造多功能的融通式工作坊平台,创设具身化的适融式工作坊样态。

关键词:五育融合;流动工作坊;实践课程;实践平台;实践样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2-0079-06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国家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突破关键。在技能强国背景下,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流动工作坊”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能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内涵是根据专业设置多个技能横向累进、同种技能纵向递进的工作坊生态,通过工作坊互通、技能融通、师资流通,实现教学场景的流动、技术技能的流动、师资学员的流动。

五育融合是基于五育并举,追求五育与个性发展的契合、融合,充分体现融通式思维,明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略路径[1]86。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更要突出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的能力目标和学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技术素养等隐形能力与技术技能等显性能力的均衡发展。流动工作坊为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到岗位认知再到素养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流动工作坊建设目标

五育融合为流动工作坊的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价值指向,更加突出“让学生全面发展”。流动工作坊作为一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中自然需要五育融合的价值指引,使其成为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流动工作坊内容要覆盖多个领域

工作坊的内容源于真实项目,经过教师团队分化成项目后,结合学生的发展方向需求,通过工作坊机制开展运行。工作坊配备师资团队、实训空间、实训设备等条件,促进学生在思维力、认知力、内驱力等方面发展,这意味着学校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流动工作坊的构建以学生整体发展、终身发展为着力点,不仅在空間、内容构建上突出跨课程、跨专业、跨领域,更在运行体系中突出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全周期覆盖精神、思维、认知、情感、创意、审美等方面。

(二)工作坊环境要契合新时代学生特点

外力是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力一是教育,一是环境[1]89,工作坊的环境将决定学生学习的动力、积极性,深刻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高度。流动工作坊的建设将空间文化、教学氛围、教师态度等配套要素集成在一起,彰显学生精神层面成长的环境影响力。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影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挥。因此工作坊环境与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契合度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导向和评估依据。

考虑到中职实践能力和实训设备等因素,流动工作坊在环境建设中,增加了企业环境,包括工位、设备、实践机制、岗位文化等,一方面补充专业工作坊的不足,另一方面对流动环境进行了提档升级。

(三)流动工作坊模式要追求多重影响

学校建设流动工作坊是站在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始终坚持整体地、整个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完整的发展生态将五育融入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将五育培养标准融入流动工作坊的实践过程,打造“推倒实训室的墙、打开体育场的门、挪出音乐厅的琴”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专业、体魄、创新方面的发展,以构建完善人格。从全周期看待五育的育人功能和流动工作坊的育技功能的融合,进行全方位内容、标准、形式和实践环境建设,形成具体的对应目标并落实到培养方案中。

(四)工作坊标准要体现完整的人

工作坊的建构以全人教育为立足点,流动过程中强化知识和技能标准,更突出能力、价值观的渗透,面向学生未来发展,不断完善完整人格的培养,在项目评价的客观标准中融合价值、能力的实践评价标尺。

二、打造融汇式工作坊流动文化

五育是为了促进人更好地、整体地发展,素质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基本理念。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而中职教育正处于普教向职教转型的第一站,更需要呈现类型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尤其要对进入职教的学生开展全人教育。因此,五育融合视域下流动工作坊的建构需要打造以普职转化为基点、全人发展为原点的生态文化,尤其要重视普职转化过程中文化、思想的融汇。

(一)确立面向整体人的流动理念

工作坊“流动”理念就是为满足人的整体发展,采用多元融合,拓宽多维空间,不断完善人格的培养,形成社会整体人的建设目标。因此,通过工作坊的支撑和指引,为流动工作坊人才培养提供总体的思想方针、发展方向和培养思路。全人教育研究奠基人约翰·P.米勒提出:(1)育人是将人进行整体而不是部分组合来进行教育;(2)育人需要在整体的环境中进行;(3)过程性培养,整合不同的能力教育全人[2]4。按照以上观点,流动工作坊的建设需要充分融入五育,将追求学生整体发展作为建设前提,以整体化、全面化发展的理念来审视工作坊流动机制下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制定对应全身心的流动制度

流动制度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实践中,避免任务孤立而使得知识、技能得不到交叉、融合,影响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中职学生在经历普职转换后,大部分学生需要对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进行重新认知,尤其是一些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特长缺少清晰认识,专业选择也是盲目的跟从。流动工作坊的建设体系,就是面向全人教育的能力发展,制定可行的制度、规范,推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发展。基于以上建设思路,学校工作坊构建了多个实践教学平台,有专业工作坊、社团工作坊、名师工作坊、创新创业工作坊、企业工作坊等。再根据不同工作坊的模块功能,制定对应的运行制度,使学生在工作坊中进行流动,有序推动各项素养发展。通过对工作坊制度的整体性规划,保证学生在不同方向工作坊中的流动发展存在内在关联。

(三)制定指向多维度的流动标准

维度的拓展主要满足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发展需求,也决定了学生能力发展的高度。因此工作坊关注内容维度的建设,并形成相应标准实现流动的指向。将五育融入并落实到工作坊应用型人才培养层面,将五育融合发展纳入培养过程,指向学生发展的多个维度,形成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发展的流动标准。基于以上思路,学校在建设工作坊流动机制过程中,突出了环境、流动、运行、培养、评价等标准,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为师生提供清晰的衡量标尺。

三、设计生本化的融合式工作坊课程

课程群的建设是流动工作坊系统化运行的保证,又是打造高质量实践教学模式的必然路径[2]4。五育融合强调流动工作坊课程建设面向“德智体美劳”融合方向发展,在使课程向工作坊实践教学活动偏重的同时,兼顾流动过程中知识的衔接和素养的渗透,最终实现工作坊之间的补充和协作,彰显流动的具体内涵。

(一)专业工作坊中建设跨学科融合课程

专业工作坊以流动为原点,在实训室基础上升级建设,依托相关学科课程内容建设综合性实践课程,或跨学科融合课程,或大单元背景的一体化课程,形成以实践为指向的课程内容融合模式。融合课程首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五育的渗透培养;其次,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一体化设计,突出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最后,学科融合课程丰富内涵,扩大范畴,重点指向学生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提升、能力拓展。

对于教师而言,融合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推理能力和技能教学水平,改变学科逻辑结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项目逻辑教学思路[3]。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融合课程的学习实践,在真实环境中将外化知识内化成型,直接获得专业能力,形成素养品格。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课程内容的渗透、呈现方式的彰显、能力素养的互补,专业工作坊融合课程建设在突出学科内容关联性的同时,重点增强学科间的边界黏性,相互渗透,体现学科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企业工作坊中共建项目课程共同体

专业融合课程的建设与产业技术衔接度还存在一定空间,体现的技术技能较单一。实际环境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以综合性的形式出现的,内容之间具有关联性,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具有一定的逻辑共通点。企业工作坊就是对专业工作坊的逻辑互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实践内容进行组合,形成校企合作的特色化课程内容。如利用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产教融合园,与企业合作共建PCB电路设计与实践课程,将数字电表项目、家电显示项目的电路板设计转换为项目课程,一方面拓宽了电路制图技术的应用面,另一方面為企业提供了自动化贴片生产线的技术工人。同时课程共同体的建设有效缩短了岗位人才培养周期,减少了专业课程之间的重复量,提高了实践应用层面的能力构建和知识内化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三)创新创业工作坊中建设实践应用类课程

专业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流动工作坊构建的重要举措之一。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是开展一切专业实践的基础,因此创新创业工作坊在课程建设中主动挖掘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结合区域优势,聚焦能力培养,锚定专业信心提升,开发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如LED显示屏辅助装夹、家电面板电路功能设计、影视动漫课程、小家电维修课程等,增强学生的动手、思考、劳动能力,形成融合五育的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彰显育技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尤其体现在团队协作、技术能力、操作精度、服务意识、处理方式等方面。

(四)社团工作坊中建设学科拓宽类课程

流动工作坊的定位为促进学生课堂之外的综合能力发展。社团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更加强调专业学习之外其他能力的发展。小家电维修、电脑主机维护课程即是在专业课程基础上拓宽的实践类课程。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建设专业课程之上的拓展类实践空间和课程,尤其突出实践活动的真实性、综合性,使学习的知识在自身知识体系中流动、融合,最终建构为新的知识体系[4]72。利用工作坊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情景化的环境能够发展学生的情意,拓宽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打造多功能的融通式流动工作坊平台

流动工作坊以促进师生多元化发展为总体目标,通过高质量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为师生搭建多元化发展并展示成效的舞台。五育的融入更多地展示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情况,打造融通式工作坊平台,借助流动的运行机制促进师生多种技能贯通、多元知识融通,呈现真实且有效的成长发展过程。

(一)开辟多功能流动渠道

中职学生的学习空间维度呈现单一性,以教室、实训室为主,而真实的、多功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感受真实体验。流动工作坊就是建构具有特定功能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专业发展的氛围,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工作坊间的流动机制打破固定思维,在综合性内容牵引下,多个任务相互贯穿、相互衔接、相互成就,更加自然地展现出技能育才、行动育人的效果。

(二)组织多样化工作坊活动

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展现学生更真实的发展。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成长[4]74。工作坊开展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能力素质,差异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挖掘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工作坊任务的调研、解决、分析、总结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的行动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尤其是展示自己的行动能力,最终将学生的发展情况通过多个维度立体化地呈现。

(三)建设企业工作坊平台

受到学校实训设备和场地等条件限制,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无法全面提升,尤其是学生面对企业生产项目时缺少各种能力应对。流动工作坊在框架建设中就将企业岗位能力作为其中一环加以强化。如与无锡领峰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环保设备电气控制柜的设计与安装,与江苏森维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智慧能源监控系统,等等。学生有目标导引,在能力提升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我。企业工作坊的建设使学生更加贴近工作岗位,能够体验企业生产的不同环节,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认知自我。

(四)打造知识建构服务平台

按照知识建构理论,知识的建构需要经过输入、内化、输出的循环过程[5]。在工作坊建设的流动机制中,学生接收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在内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类型知识点的融合机理问题,相关知识点的融入边界问题。工作坊同步建设“课程知乎”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和分享专业成长的平台。成果输出作为知识和技能塑性最好的方式,亦是学生内在发展的主要内驱动力。工作坊通过学校、社区、企业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挖掘自我的机会,系统性地促进多元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

五、创设具身化、适融式工作坊的多样生态

五育融合的本质是强调五育之间的相互适应与有机融合,而融合的契机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有机衔接[2]6。建设流动工作坊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身心与专业和谐发展,工作坊课程的具身化特点能使学生获得实践体验,促进自我体悟。学校创设了专业实践、真实生活、企业项目的累进式适融培养生态[6]。

(一)体现实践项目的专业工作坊

基于实训教学开展专业能力实践,融合专业学科知识,激活课程知识神经元,深层次形成专业技术能力。中职学生兴趣爱好有所不同,能够参与或主动参与的实践项目也大相径庭,学校在构建工作坊课程时设计了多样化实践课程活动方式,让学生按照任务情景参与合适的项目活动。按照项目性质分类,主要包括科研型项目、操作类项目、社会实践类项目、技能大赛项目、企业案例项目。一是科研型项目,主要围绕某一个专业主题设计需要师生自主探究的实践项目或是围绕某项专业技能开展社会性研究等,如建材市场分析设计、家电的绿色功能、交通灯设计的优化方案等。二是操作类项目,主要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操作技能实践,如工艺产品制作、无人机组装与操控等。三是社会实践项目,即让学生结合社区情况,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小家电维修与保养、金融反诈宣讲等。四是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是围绕技能大赛的项目开展的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训。五是企业型项目,即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教师转化后形成的实践项目,可直接对接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如建筑装饰设计、白色家电显示面板、鞋拔设计与制作等。

(二)突出真实生活的创新创业工作坊

真实生活场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累进发展,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开展真实生活实践,拓宽专业技能的覆盖面,激活创新思维。创新创业工作坊主要以创设具身化的实践项目为主,重点为突出学生的思维与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技能活动维度,教师作为引领者陪伴学生技能提升、思维落地[7]。因此,一方面相对于工作坊课程内容的建构,岗位兼具复杂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工作坊内容的流动把专业和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生活技能的实践机会,最终通过合理流动引导学生熟悉生活实践的过程,并以获得感、成就感、自信心来丰富学生心灵。基于生活、岗位的流动工作坊实践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技能积极性、社会情感价值和劳动观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得到整体性的发展。

(三)对接企业真实项目的企业工作坊

企业项目属于生活项目的进阶,是对技术、能力的聚焦培养。面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压力,要在岗位中立足、成长、发展,提早适应企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是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工作坊以企业生产实际案例为背景,经过教师团队和工程师共同研发,形成可操作、適应岗位的实践项目课程。比如:森维电子的智能电表项目,领峰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环保设备电气控制柜项目,白色家电面板控制电路项目,等等。同时在岗位环境中,五育的融入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问题,克服挑战,切实认识到自身不足。企业工作坊从岗位出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身对比,不断发展知识、情感、技能、思维等。

参考文献:

[1]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5).

[2]付晓冰.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5).

[3]赵鑫,吕寒雪.“五育融合”引领下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认识逻辑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3):16.

[4]徐雪平.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瓶颈及破解[J].职业技术教育,2021(23):72.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2):5.

[6]缪朝东.工作过程导向下职业院校“流动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0):31.

[7]刘长海,孙伟.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何以可能——教育元素分类解析与整合利用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3(2):29.

责任编辑:贾凌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PBL教学法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22A05QTWX352)、宜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技能大赛背景下技能训练课程构建实践研究”(YX-xjx/2023/026)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26

作者简介:孙林,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五育融合实践课程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