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5-13 14:59谷春莲李能早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鲜食玉米产业

谷春莲 李能早

摘 要 鲜食玉米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的支柱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概述了芒市鲜食玉米产业的生产现状,分析了目前芒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新品种引进筛选力度、推广绿色高质栽培技术、引进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强化鲜食玉米品牌创建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鲜食玉米;产业;云南省德宏州芒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52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州,属于南亚热带气候,降雨充沛,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为冬季鲜食玉米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近年来,芒市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开展鲜食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科技示范场、标准化育苗场建设等活动,以全面保障鲜食玉米稳产高产为目标,全链条推动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经过多年努力,鲜食玉米在芒市已从零星试种发展成为规模产业。2023年,芒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hm2,总产量18万t,

产值超6亿元,成为全国鲜食玉米主产区之一,冬季黄白粒鲜食玉米占全国市场80%以上。但随着芒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逐渐暴露出品种更换速度慢、化肥利用率低、忽视物理和生物防治、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特色农产品品牌少等问题。为引领鲜食玉米产业朝着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芒市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技术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优化产业链等对策,进一步推动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自然资源禀赋

芒市属边境市,南与缅甸接壤,季节变化明显,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温差较小,年平均无霜期280 d,太阳辐射量大,是全国的光照高值区之一,年日照时间2 280~2 453 h,年平均气温18.4~20.0 ℃,年降水量1 664 mm,水资源丰富,光热水土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各类优质作物,生产出的农产品口感好、营养充足,丰富的热区资源优势缔造了芒市种植鲜食玉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鲜食玉米种植现状

农业是芒市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鲜食玉米在我国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从1968年我国首个甜玉米品种成功选育,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鲜食玉米出现在田间地头[1]。近年来,芒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德宏州委“三支柱一标杆”发展方向,以鲜食玉米为主的冬季订单农业开发成效显著。芒市鲜食玉米自1998年由农业推广部门引进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2001年芒市开始实行订单生产,订单面积6 hm2,通過对种植技术的长期探索,2004年改变了传统种植熟制模式,芒市鲜食玉米从一季一熟发展到一季二熟,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加持久和可靠的经济效益。2010年以来,芒市的鲜食玉米种植规模年均保持在0.53万~0.67万hm2,产量为8万~12万t,实现产值3亿~5亿元。2022年,芒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突破1万hm2,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芒市在多年的科技示范推广及生产实践中,也逐渐形成“甜玉米-水稻-甜玉米”“甜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一年三熟制高效栽培模式。为加快鲜食玉米品种引选试验示范,充分挖掘鲜食玉米产业增产增收潜力,引领鲜食玉米产业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近年来芒市农业部门不断加大鲜食玉米新品种引选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芒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并且品种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同时,芒市鲜食玉米市场模式从最初的自产自销逐渐转变为产供销一体化,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芒市鲜食玉米销售网络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机会,产品已经远销全国一、二线城市及东南亚地区,带动了当地畜牧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3 政策资金支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为扶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芒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1)在贯彻执行上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德宏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德政办发〔2022〕48号)、《德宏州打造热区特色农业支柱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德办发〔2023〕7号)、《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芒市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奖补方案》《芒市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促进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高效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保障,并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鲜食玉米。2)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鲜食玉米产业资金投入力度。芒市政府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家、省、市安排的有关试点示范项目等优先用于鲜食玉米产业建设,制定具体支持办法,将各级政策性资金向鲜食玉米产业倾斜,集中力量创建鲜食玉米全产业链。

1.4 鲜食玉米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增加,鲜食玉米市场需求不断上升,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突破166.67万hm2,且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芒市鲜食玉米产业布局也在逐步扩大。目前,芒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在1.33 hm2以上的大户近500户,专业种植大户299户,成为全国冬季双色甜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由于种植鲜食玉米较其他经济作物效益明显,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不仅涌现出了许多“玉米村”,如风平镇的腊掌村,芒市镇的芒乖村、遮放镇的户弄村等,还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鲜食玉米的种植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要致富,种玉米”已成为当地农民共同的认知。

1.5 形成四季周年供给的产业格局

我国鲜食玉米种植和产业长期受传统饮食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南甜北糯”的种植和产业格局。然而,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这种格局正在逐渐被甜玉米、糯玉米及甜加糯玉米这3种主要品种的分布模式所取代。这种调整使得我国鲜食玉米的种植多样化,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商业潜力[2]。从各地鲜食玉米上市时间对比分析来看,其他地方都是季节性供应鲜食玉米,而由于芒市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鲜食玉米品质较好,一般从11月初就逐渐有鲜食玉米上市,可全年供应鲜食玉米,形成四季周年供给的产业格局。

1.6 鲜食玉米大会助推产业进步

自2017全国鲜食玉米学术研讨会暨南方鲜食玉米大会在芒市举办,优质鲜食玉米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既提升了芒市鲜食玉米产业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种业企业、加工企业、流通商等前来参会;也提升了芒市鲜食玉米种植水平,扩大了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带动了乡村振兴。此外,大会搭建了鲜食玉米产业交流平台,开展宣传、展示、推介活动等,对鲜食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工作措施

2.1 抓品种更新迭代

在品种结构上,经过农业部门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筛选、选育出了一批品质、产量、抗性及适应性等综合性状较好的鲜食甜玉米新品种,芒市已由最初引进的纯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双色主推品种,如云南省审定通过的SBS902,德宏甜007、德甜888等,为鲜食甜玉米推广种植提供了品种支撑。

2.2 抓栽培模式创新

1)改变栽培模式。为减少大田管理时间,鲜食玉米栽培模式由过去的直播发展到现在的育苗移栽;为提高土壤温度,由过去的双行条栽发展到现在的4行宽窄行條栽,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品质得到了保证,不仅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调整种植时间。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避免产品集中上市,导致市场疲软现象出现,芒市农业科技部门加大鲜食玉米种植梯度的引导和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分批次分时段种植,将鲜食玉米上市时间由12月和5月,调整为从11月初到翌年6月都有产品上市,形成早、中、晚相结合的品种结构,销售时段由过去的60 d左右延伸到200 d左右,既保障市场供应,又稳定销售价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大力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实施“优品种、增密度、提质量、改施肥、防病虫、控密度”等技术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产出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2.3 抓产业链延伸

近几年,芒市加强对冷冻冷藏等冷链加工设备的投资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实现鲜食玉米所有鲜穗从田间采摘到冷库初加工打冷运输,大大提高了果穗的新鲜度和整体品质。为了提高鲜食玉米的销售量,芒市不仅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将鲜食玉米直接销售给超市和零售商,还积极采用互联网+微商销售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双重渠道的运营,拓宽了鲜食玉米销售渠道,使更多消费者可以便捷地购买到优质的鲜食玉米。

2.4 抓订单生产

为了确保农民的收益,芒市在鲜食玉米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了“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模式。推进了订单生产、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建立了包含企业、基地、合作社和农户在内的合作模式,以及协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通过规范完善鲜食玉米订单合同的签订,并在种植过程中提供种子、技术服务,以及产品收购的一体化生产销售服务,解决了广大在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种植环境和经济利益。

2.5 抓社会化服务

为提高鲜食玉米产业的社会化服务程度,当地农业科技部门积极探索,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

2种模式,助力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并在品种引进、品种培育、技术模式创新、集中育苗、统一收购、冷链服务及交通运输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芒市从事鲜食玉米收购的经销商近60户,育苗中心3家,为芒市鲜食玉米育苗、产品收购、销售提供有力支撑,为农民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实现鲜食玉米种产购储运销全链条协同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合法审定品种较少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研究起步较晚,并且通过审定的多数品种在品质、产量、抗病性及适应性等方面得不到种植户和消费市场的认可,大面积推广较困难。目前,芒市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主要为SBS902,从种植的角度来讲,单个品种植面积过大,种植风险较大。

3.2 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有待提升

尽管在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芒市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总结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高产栽培技术,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在资源利用方面,高产栽培技术虽然提高了芒市鲜食玉米产量,但并未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担。2)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芒市在追求鲜食玉米产量的同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导致土壤、水源受到污染,还影响鲜食玉米的品质。

3.3 缺乏加工企业,产业附加值低

芒市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中,面临着一个问题,即缺乏相应的加工企业。鲜食玉米产业的延伸链条不完善,从产地到餐桌的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二次加工的环节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衔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也较低。目前,芒市鲜食玉米都处于鲜果穗的初级加工阶段,这导致产业的附加值不高,同时降低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 鲜食玉米品牌较少,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

芒市鲜食玉米生产经营比较分散,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品牌创建能力有限,特色鲜食玉米品牌不多,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少,影响力不足,品牌附加值较低。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新品种引进筛选力度

芒市应坚持以“温带血缘品种为主,热带血缘品种为辅,早熟品种为主,中熟品种为辅”的引种思路,大力开展鲜食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通过引进优质鲜食玉米品种,逐步替代传统的鲜食玉米品种,提高鲜食玉米的品质,加强品种选育工作,培育适应芒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高质鲜食玉米品种[3]。

4.2 推广绿色高质栽培技术

结合芒市热区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鲜食玉米绿色高质科技示范场建设等活动。选用高产、抗病、耐密的鲜食玉米品种;普及智能农业设备与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土壤传感器、无人机等,以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从而优化投入品使用,避免化肥和水资源的过度应用[4]。同时,倡导有机肥及中、微量元素的运用,减少化肥用量;安装杀虫灯,降低虫害对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推进绿色高产示范田建设,通过实施轮作和套作,提高作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减轻病虫害防治压力。

4.3 引进产品开发加工企业

芒市应培育引进一批供应链核心企业,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围绕鲜食玉米产业,在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建设一批冷库、仓储、包装、烘干、配送设施,完善田头市场整体功能,降低鲜食玉米产后损失,开发玉米笋、鲜果穗、速冻果穗、速冻籽粒、饮品及秸秆氨化饲料等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5]。

4.4 强化鲜食玉米品牌创建

加强鲜食玉米品牌培育,支持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芒”系品牌矩阵,推出一批“绿衍芒市”鲜食玉米产品,全面提升“芒”字号鲜食玉米知晓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芒市鲜食玉米协会筹建,每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登记5个以上,鲜食玉米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为鲜食玉米品牌培育奠定基础。

5 结语

芒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获得很多机遇。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加强技术支持、建立品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优化产业链等对策,可以进一步推动芒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家盛,杨蕾,杨玲玲.芒市鲜食玉米產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4):44-45.

[2] 杨晓晶.鲜食玉米高端化发展潜力凸显[N].中国食品报,2022-09-13(2).

[3] 朱霞,杨涛,旦增次仁,等.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鲜食玉米品种筛选鉴定[J].西藏农业科技,2023,45(1):14-18.

[4] 吴炳献.昭通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花卉,2022(14):190-192.

[5] 廖长见,张扬,陈山虎,等.福建省鲜食玉米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学,2023(8):107-11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4-01-14

作者简介:谷春莲(1976—),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为通信作者,E-mail:lxszzglz@163.com。

猜你喜欢
鲜食玉米产业
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双季直播高效高产栽培技术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的探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研究
安徽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密度、播期对杂交糯玉米遵糯4号鲜穗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