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炭疽病是草莓苗期主要病害之一。药剂防治是防控苗期草莓炭疽病最及时有效的方法。为明确吡唑醚菌酯类等防治炭疽病药剂在草莓育苗期的防治效果,开展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6种试验药剂对草莓苗期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0%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200 mL·hm-2对苗期草莓炭疽病防效最佳,第2次与第3次药后7 d防效分别达81.30%、78.99%;其次是12%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2 400 mL·hm-2与40%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00 mL·hm-2,3次药后7 d防效分别为66.52%、66.59%。药后目测观察结果显示,所有参试药剂对苗期草莓植株均安全,无明显药害发生。
关键词 草莓;苗期;炭疽病;防治效果;江苏省句容市
中图分类号:S436.6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02
草莓是一种浆果作物,因其果实柔软多汁、酸甜适口、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草莓产业的发展,草莓在江苏省句容市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长期连作、生长期气候条件差及适种品种更新少等,句容市草莓病害发生严重,影响着草莓产业的发展,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也受到直接影响。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托叶,花、果实和根部也可被感染[1-2]。草莓炭疽病为典型的高温高湿性病害,病菌生长适温为30 ℃。育苗期炭疽病发生较为普遍,定植初期也会发生,可引起局部病斑,也会导致感病品种整株萎蔫枯死[2-3]。
句容市2003年引进种植的草莓品种红颊以其品质优、果形大、口感品质好、果实硬度高、经济价值高等优势广受种植户及消费者欢迎[4-6]。但该品种极易感炭疽病,尤其是在7—8月高温季节若适逢高湿气候往往会出现突发性传播与侵染,对健壮子苗生产带来困难,也成为句容市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药剂防治是防控草莓炭疽病最及时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苗期[7]。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育草莓苗,选择合适的药剂防治炭疽病十分必要[8]。由于生产上存在用药不科学、不规范、多年使用同一药剂等现象,一些常规药剂防效下降[9]。为探明吡唑醚菌酯类等防治炭疽病药剂在句容市草莓苗期的防效,特开展相关试验,以期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二圣村草莓种植户邬平章承租育苗田进行,试验地土壤类型为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采用轮作换茬减轻病害发生)。使用沟畦灌溉,行垄间无杂草及其他作物生长。
1.2 试验作物和药剂
试验草莓的品种为红颊。供试药剂有40%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锐收果香)、12%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碧翠)、22.7%二氰蒽醌悬浮剂(博青)、42.4%吡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健达)、25%吡唑醚菌酯乳油(凯润)及35%苯甲·吡唑酯(善常)。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处理1,40%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3 000倍液,施药量为600 mL·hm-2;处理2,40%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1 500倍液,施药量为1200 mL·hm-2;处理3,12%二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750倍液,施药量为2 400 mL·hm-2;处理4,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倍液,施药量为3 600 mL·hm-2;处理5,42.4%吡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1 875倍液,施药量为9 600 mL·hm-2;处理6,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875倍液,施药量为960 g·hm-2;处理7,35%苯甲·吡唑酯1 500倍液,施药量为1 200 mL·hm-2;处理8,清水对照,不施用任何杀菌剂只喷等量清水。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约10 m2,随机区组排列。
1.4 施药方法
施药3次,间隔期7 d,即于草莓育苗中期(2022年7月1日)施第1次药,以后隔6~7 d施药1次,即分别于7月8日、7月14日各施藥1次,共喷药3次。施药器械为雾星静电喷雾器,所有药剂处理使用统一标准喷雾器,确保药液均匀细致喷施茎叶,重点喷雾下部茎秆及匍匐茎;用水量为1 800 L·hm-2。
1.5 调查方法
于第1次药后7 d调查植株发病率,第2次和第3次药后7 d调查病情指数。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个匍匐茎。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匍匐茎秆上零星小病斑,病斑宽度小于1 cm;3级,匍匐茎秆上有1~2 cm病斑;5级,匍匐茎秆上有宽度大于2 cm病斑;7级,匍匐茎秆上有宽度大于5 cm病斑;9级,植株明显枯萎死亡,髓部坏死。病茎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1.6 安全性观察
试验前14 d和整个试验期间该试验田不使用除试验药剂外的其他杀菌剂防治。在试验使用浓度下观察施用药剂与不施用药剂的空白对照相比,所有试验药剂对草莓植株有无任何肉眼可观察到的药害,有无促生和控旺等作用。
1.7 气候条件
根据句容市气象局查询试验时期天气:第1次施药当天天气晴,气温21.0~33.6 ℃,平均气温29.2 ℃,
平均相对湿度53%;第2次施药当天天气晴,气温25.6~33.4 ℃,平均气温29.6 ℃,平均相对湿度48%;第3次施药当天天气晴,气温27.8~38.4 ℃,平均气温33.2 ℃,平均相对湿度42%。试验期间降雨8次,共计21.7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药剂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效
2.1.1 第1次药后7 d防效
由表1可见,第1次药后7 d的平均防效以处理3最高为68.17%,其次是处理7防效为65.38%,其他处理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4、处理6、处理2、处理1及处理5,防效分别为60.69%、60.43%、46.37%、32.88%、29.78%。
第1次药后7 d,各处理间防效经差异显著水平分析(新复极差测验法)表明,7个药剂之间无明显差异。
2.1.2 第2次药后7 d防效
由试验结果(见表1)可知,第2次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的平均防效表现最好的是处理2为81.30%,其次是处理6平均防效为79.34%,再次是处理5平均防效为78.77%,处理1处于第4位平均防效为69.36%,处理3、处理7与处理4的平均防效从高到低分别为68.72%、62.82%、62.38%。
对第2次药后7 d处理间平均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统计分析,处理2与处理4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处理2与其他处理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处理4与除处理2外的其他处理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2.1.3 第3次药后7 d防效
由试验结果(见表1)可知,第3次药后7 d调查的平均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处理6、处理4、处理7、处理5,分别为78.99%、66.62%、66.59%、61.55%、58.46%、56.23%、54.27%。第3次药后7 d,处理间平均防效的差异显著性分析(新复极差测验法)表明,所有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安全性
根据药后3次目测调查,未见苗期草莓叶片和匍匐茎有变色、落黄、药斑及旺长或受抑制等症状,可见各药剂对草莓全株均安全。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药剂对草莓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0%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200 mL·hm-2(处理2)对苗期草莓炭疽病防效最佳,第2次与第3次药后7 d防效均最高,分别达81.30%、78.99%;2次药后防效最低是22.7%二氰蒽醌悬浮剂3 600 mL·hm-2(处理4),为62.38%;3次药后防效最低是42.4%吡唑·氟唑菌酰胺悬浮剂9 600 mL·hm-2(处理5),为54.27%。
由于试验期间,降雨量偏少,濕度较低,田间草莓炭疽病空白对照病指较低,如遇病害重发年份,在本试验用量及防治频次下,对高感品种红颊草莓露天育苗炭疽病的防治,将难以达到农户满意的效果,因而对重发年份防治效果仍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毛雪琴,魏彩燕,柴荣耀,等.生防菌株MT-06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效及定殖力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193-194.
[2] 郭书普.蔬菜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姚红燕,邱宏良,陈若霞,等.几种药剂对草莓炭疽病的效果[J].植物保护,2010,36(6):162-164.
[4] 霍恒志,糜林,李金凤,等.设施避雨育苗对红颊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93-94.
[5] 巩惠芳.大棚草莓品种引种对比试验[J].中国果业信息,2009,26(1):56-57.
[6] 俞庚戍,张庆,吕鹏飞.大棚草莓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4(4):65-66.
[7] 董辉,杨莉,李莉,等.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8):198.
[8] 沈建生,凌士鹏,林贤锐,等.草莓苗期炭疽病治疗性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南方果树,2013,42(1):81-83.
[9] 张令宏,李敏,高兆银,等.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筛选及其交互抗性测定[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3):347-352.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4-01-20
作者简介:文平兰(1973—),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wpl939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