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 薛金枝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既是一所学校教育方向的直接体现,也是统领整个教育教学领域发展脉络,贯穿“德、智、体、美、劳”共育实践路线的重要抓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重要组成“元素”,德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力度,既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下一代的最有效方式。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作用的主要表现,然后在分析当前德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全面凸显德育的价值,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德育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4.063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而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环境中,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落实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从狭义上来讲,学校担负着塑造学生品格、培养正确观念的重任;从广义上来说,学校德育又是构建社会文明、提升民族精神文化层次的重要途径。但是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一定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要提升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在明确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原则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探究相应对策。
一、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倡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当中,“德”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可見其重要性。而“德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做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行,其才能够实现“智、体、美、劳”的发展,才会逐步完善自身修养,提升各方面能力。学生时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素质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一个人德行高低、品性优劣的最重要阶段,“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才能够让学生在理想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认清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重视品德教育、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也就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新时期德育作用的主要表现
首先,德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能够延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财富,也积淀了诸多灿烂的文明闪光——既有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又有近代伟大的革命精神,还有现代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等等。这些内容也均属于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德育,对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实践中,广大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深刻把握好德育和智育二者内在的统一关系,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而在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现实状况下,广大教师只有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爱国精神,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再次,德育能够促进学生优良人格的养成。德育是学生塑造自身健康人格的重要依托,良好的德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目标,使学生更为主动地为目标而努力,变得自信、乐观、有主见。
最后,加强德育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内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将其作为重点内容逐步深化落实,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当学生获得发展,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会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拼搏向上;教师一旦感知到学生的正向反馈,就会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心血。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新时期德育的问题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学校、教师、家长对其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思考和解决。
1.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虽然我国如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残留”并未完全清除,部分家长、教师、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依旧相对陈旧落后,并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标准,认为其他任何教育成果都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刻意关注孩子的成绩,会给孩子报大量的辅导班;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也会把成绩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成为一个个只会学习的机器。
2.教育目标模糊不清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分析可知,不少教师仅仅把对学生的德育当作教学任务。在这种意识下,教师就会忽视德育的本质,认为德育就是“走过场”;学生在这种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德育中,更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教育方法固化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德育方法固化、单一的情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依旧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大大削弱学生的德育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教师若一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学生难以对德育内容产生深刻认识,也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出现落后现象,致使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低下。
4.教育内容未能完全落实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落实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创新,而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体往往也是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往往更为注重自己的“主观传递”,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某个道理”,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想感悟。而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这种笼统的教学不仅难以让他们接受,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加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在这种笼统的知识学习中,学生难以实现提升。
5.教育主体相互脱节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阵地,对学生的良好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要自己将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学校、教师就要全权负责孩子的一切。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也导致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出现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脱節。
另外,即便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其沟通重点往往也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少讨论道德品质方面的情况。如此,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这种“双向脱节”导致德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四、新时期德育的策略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是当前各教育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必要遵循的理念之一,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保障学生的利益,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德育来说也是如此。通过对当前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可知,每一阶段的学生都有着特有的发展特点,其道德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只有充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让德育更为高效,才能在契合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丰富教育内容,明确德育目标
德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德育通常就是指学校德育。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往往就是狭义层面上的,包括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在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包括善意对人的教育、讲文明有礼貌的教育、诚实教育、公正教育、爱心教育,等等;在法律教育方面,根本任务是实施宪法教育;而在心理教育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进行教育模式的有效渗透,明确每一部分德育的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点向学生渗透多元化德育内容,明确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进步。
3.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
无论哪一阶段、哪一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都要主动从传统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德育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进行引导落实;中学阶段的教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感知其中的德育内涵;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来说,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德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的德育活动中,主动感知道德规范,才能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4.开展德育实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往的德育往往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育,是一种理论上的教育,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单纯地依靠理论式的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的教育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德育的价值。
首先,学校可以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在清明节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在对革命烈士深刻的缅怀中,感知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知广大革命烈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发展不断努力的进取精神;在劳动节时,学校可以与当地志愿者服务中心取得联系,组织学生与志愿者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时,学校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如让学生为父母、老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助他们收拾家务,等等。其次,学校可以将“德行天下,航向未来”作为学校德育宣传月的主题,让学生讲述德育故事、绘制德育板报、撰写德育格言、开展德育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要确保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理解相关思想的内容,进而真正推进德育质量的提高。
5.注重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优质、和谐、协同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就要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深入贯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将其铭记在心,学以致用,并将学到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其次,教师和家长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征,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多个方面入手,在科学构建协同协作新格局的基础上,推动家庭教育实现发展,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频共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最后,要加强教师与家长的长效沟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针对学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的表现进行及时沟通,让教师了解家庭中的学生,让家长了解学校中的孩子,在实现“无保留沟通”的同时,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落实、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是当今时代的教育主题之一。学校作为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最重要场所,应当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最重要位置。在实践中,教师应当以新课改要求和相关政策为核心,以德育内容为指引,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为条件,以具体的知识教学内容为前提,进行德育模式的多元化设计。另外,广大教师要把握好时代发展脉络,在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德育重要性的同时,明确德育作用的主要表现,认清新时期德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探究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宁《新时期德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时代报告》2019年第2期。
[2] 孙晓彤《浅谈德育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2期。
[3] 王虹《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交际》2016年第15期。
[4] 韩金金《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教导刊》2013年第14期。
[5] 岳秋丽《新时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析》,《今日科苑》2010年第20期。
[6] 周中仁《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