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星
摘 要: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加强奋斗精神的培育,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躺平”现象为视角,深入分析了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探讨了“躺平”现象对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消解,提出需要通过深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强化课外活动主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红色革命教育,占领网络宣教新平台、创新思政话语体系等路径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躺平”现象;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2-0166-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躺平”作为与“奋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入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和由《咬文嚼字》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足见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在“躺平”现象视角下如何加强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一、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表现形式
“躺平”表征的物理向度是身体平放,可以说是某种彻底的舒展状态,是生命力的半休眠态或处于生命活力的弱化态[3]。2021年,网络上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引发了“躺平”现象的流行。“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一年工作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等,表达着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法则。
一是外在形式上,从言语躺平到行动躺平。宣扬“躺平”的青年大学生在日常沟通和网络交流中常说“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躺平一时爽,一直躺平一直爽”。他们吸引了更多学生加入“躺平大军”。更有甚者,一些所谓“意见领袖”套用“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你想干什么?我想游手好闲”等经典文学名句,包装成名人作家的躺平文学,扭曲原有释义。相较于言语上的躺平,更深程度是行动上的躺平,即从日常言语上的撒娇发展为现实行动上的放弃。必须认识到,绝不能简单地把躺平认为是情绪上的放松或间歇的休整。
二是内在形式上,從被动躺平到主动躺平。践行“躺平”的青年大学生,往往在学业、求职等方面不如意后消极应对、被动躺平,既有“卷不动”的无奈式躺平,也有“不想卷”的逃避式躺平。主动躺平在某个角度上是被动躺平升级版,是长期被动躺平后无奈的放弃,是连尝试奋斗都不愿意的习惯性躺平,是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上的躺平“自觉”。
二、“躺平” 现象对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消解
(一)弱化奋斗认知
“躺平”现象被演绎为“努力无用论”“卷不动”“降低欲望”等消极内容。这种理解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它试图否定奋斗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甚至怂恿大学生抛弃梦想、舍弃理想、放弃拼搏,久而久之会形成“躺平思维”,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躺平”现象还会传递消极的认知,即在竞争激烈的校园和社会中,无论如何奋斗都难以实现个人的目标、家庭的期待、社会的期许,更谈不上时代的重任。
(二)减退奋斗热情
青年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而“躺平”现象却释放低迷消沉的情绪,号召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工作中偷懒摸鱼,生活中无欲无求,处理人际关系中消极懈怠,用焦虑替代乐观,用抱怨替代积极,用沮丧替代自信,引发对奋斗的厌恶和排斥,最终造成奋斗哑声,在本应该承担时代重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置身事外。由于负面情绪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和悲观情绪,并逐渐渗透影响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躺平”大军中,造成群体性奋斗低迷。
(三)消磨奋斗意志
偶尔的躺平可以理解为间歇性休整,但要警惕不能陷入彻底的沉沦。间歇性放松常常只是躺平的一个幌子,“躺平”现象可能会导致青年大学生陷入精神内耗和“持续性躺平”的泥淖中。“躺平”现象体现的是一种丧失斗志、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如果任由青年大学生通过躺平的态度来面对现实或逃避困难,将会消磨本该有的精气神,逐渐丧失奋斗的精神内驱力。
(四)阻碍奋斗行动
“躺平”现象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躺下”的思想言论和生存状态,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自律性和行动力,会逐渐降低人们干成事的信心和实现理想的希望,继而在行动上消极回应,造成青年大学生从“不想干”到“不敢干”再到“不去干”,进而进一步强化“不想干”的恶性循环困局。
三、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的成因探析
(一)物质的基础为大学生“躺平”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这一方面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为部分大学生躺平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家庭的富足与社会保障的健全让不少青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为大学生能够躺平创造了经济基础。
(二)现实的压力为大学生“躺平”提供了理由
躺平被认为是青年自我表达在普遍叙事意义上对抗“内卷化”的一种方式[3]。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学业竞争、紧俏的升学机会、较高的就业门槛等现实问题,青年大学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被迫承受来自身边同学“内卷”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相对应,体验性极强的网络游戏、依托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人们喜好的短视频平台等,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于是,躺平娱乐便成了“卷不动”的大学生选择的一种逃避方式。部分学生由于自我认知偏差和发展规划不明等原因导致的理想校园生活与现实生活处境的矛盾进一步促使学生躺平。
(三)社会的焦虑为大学生“躺平”营造了氛围
现代社会文明在不断的演进,“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现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现代性焦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4]。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个人发展的不确定感、对激烈竞争和沉重负担的疲惫感和挫折感、对财富两极分化所带来的不公正感等,都转化为一种强烈的焦虑不断输入大学校园,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負面体验和糟糕预期,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状态。
(四)网络的舆论激发了大学生的“躺平”情绪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躺平”现象盛行提供了强大的推力和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网民用户数量持续高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几乎“无人不网”。借助网络传播的广泛性、时效性和互动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中关于“躺平”的讨论并深受影响。来自美西方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也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大肆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部分自媒体为贩卖情绪、吸引流量、追求利益,传播庸俗、消极的内容,诱骗青年大学生躺平。
四、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要用好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社会各界人士、朋辈榜样等几支队伍,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一)深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思想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5]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必须打牢思想基础。要上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奋斗的重要论述感召青年,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要用好课程思政,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结合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梳理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莘莘学子专业报国的奋斗事迹、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奋斗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开展包含奋斗精神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激发学生奋斗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等方式,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入脑入心。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将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强化课外活动主阵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6]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奋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积极正面价值观的引导,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邀请科学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的奋斗代表走进校园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报告。要强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要发挥学校共青团引领青年思想的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策略,通过讲座报告、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学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形式,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目标,做好生涯规划,强化学业动力,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就业技能,并在其中融入正向的学业观、就业观和发展观。
(三)拓展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红色革命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6]要常态化、长效化地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组织学生赴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交流学习等活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鼓励学生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深入组织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自觉投身科技攻关最前沿、创新创业第一线、乡村振兴主战场和社会服务各领域而不懈奋斗。
(四)占领网络宣教新平台,创新思政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要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网络空间,讲好主流文化故事,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要拓展网络传播媒介,积极在微信、B站、抖音、知乎等学生集中的平台上打造特色鲜明的青年思政教育品牌,制作发布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兼具思想性、理论性,育人效果好、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各类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作品,尤其是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学生关注度高的作品,对冲“躺平”现象给高校网络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准确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内容偏好和思想困惑,发挥融媒体优势增强内容吸引力,通过个性化智能推荐技术向青年大学生定向推送思政教育内容。要在各级各类网络平台主动宣传学生朋辈榜样学习成长的奋斗事迹、普通人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拼搏故事等,赞美在全社会各个领域默默打拼的劳动者。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发声,宣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奋斗精神,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五、结语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高校应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教育形式、扩展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汇聚教育资源,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拒绝“躺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令小雄,王亚妮. “内卷”“佛系”“躺平”:概念演进、边界层序及矫治策略——基于文化哲学视域的诠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5):130-148.
[4] 付茜茜. 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J]. 青年探索,2022(02):80-90.
[5]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7] 张烁.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