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2016-12-14 22:40张永红孙丽娜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

张永红++孙丽娜

摘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更好地诠释了让网络尽情释放“正能量”,畅通表达渠道,倡导理性平和的观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可以分别从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认知、参与权认知、表达权认知和监督权认知体现出来。在调查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不乏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民主认识不足,表现出“政治冷漠”的消极思想。本研究结合对武汉工程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现状调查,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情权认知、参与权认知、表达权认知和监督权认知四个方面针对性的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网络民主;网络民主观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网络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的便捷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民主观。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民主观?这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试点,进行抽样分析,从网络环境下民主的中国式表达,即民主的具体表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个方面审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针对性的提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民主观的思考建议,以期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民主观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民主的中国式表达出发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民主”的具体看法和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理论品质。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形成的特有的民主观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应该关注的内容。其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变革。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的提出,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路,而且为高等教育民主观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本研究以网络环境为研究范围,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对“网络民主”具体表现形式的看法为研究内容,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新发展和新运用,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又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达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的目的。

(二)实践意义

首先,能激发青年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在信息时代,我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自我、政治参与、政治监督,需要我们有政治责任感意识,要符合国家的政治参与要求与规定。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大学生自由的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等活动渠道不畅、困难重重。但是,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网络表达、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监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大学生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主力军,能及时发挥积极作用,网络刺激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其次,是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需要。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民主观之于大学生,就如同灵魂对于一个人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民主观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社会意识的重心,网络环境下,正确的民主观能够规范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方式,使之保持在维系社会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而且还能够制约过大或过激的政治偏离,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牢固的政治信念。最后,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政治信息,理性参与政治活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虽然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但缺乏社会实践,容易受到诱惑与欺骗。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观有利于在其在政治参与时理性对待纷繁复杂的政治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政治活动,比如政治参与、政治表达、政治监督。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民主观现状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知情权认知分析

本研究的知情权是狭义上的知情权,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客体是时政新闻和政务信息。

1.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知情渠道

对大学生知情渠道的调查中,64.6%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知情渠道是网络,17.2%和9.3%的学生认为是传统纸媒和广播电视。

2.大学生对网络上政治信息的态度比较理性

对于网络上的各种政治信息,当代大学生的信任度偏低。从调查来看,选择“基本信任”的占26.9%,选择“基本不信任”的占23.2%,值得关注的是,有44.6%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

(二)网络环境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权认知分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指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以达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影响某一政策的制定或改变政治决策、监督决策而实施的政治运行过程”。①

1.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和薄弱并存

部分大学生“政治冷漠”,参与意识薄弱。由调查得知:大学生对自我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整体评价较低,信心不足。认为自我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和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一般”的占48.1%,“十分薄弱”的占43.4%,而选择“很强”的仅占6.9%。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认知脱节

“个人确信他应当参与共同体或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意味着他在事实上这样做,这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之间往往是有差异的,政治行为的改变往往落后于政治意识的增强。”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上网时间长,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一方面他们政治参与愿望强烈,能便捷快速的从网络上获取需要的政治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形成了群体独特的参与方式。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偏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广泛,但参与深度有限;大学生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有限等。

(三)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表达权认知分析

网络表达是指通过网络表达言论、搜集信息、传播信息。当代大学生善于并喜爱通过网络表达自我,传播言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表达权的实现。

1.大学生认为网络表达效果一般,表达效能感偏低

在“对于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上讨论政府的决策或其它重大事务,您的看法是”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网民认为“有意义,但不能影响政府决策,但的确是一种民意表达方式”,占总人数的56.3%,而认为“非常有意义,是一种民主的实现,网民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府决策”的仅占27.3%。

2.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行为滞后于网络表达意识

“网络问政”是网络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通过大学生的“网络问政”来了解其网络表达行为。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络问政”了解不足,对“网络问政”参与度低(大四学生参与度最高),对“网络问政”效果评价具有不确定性等。

(四)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监督权认知分析

监督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③在本研究中,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监督权主要从大学生的网络监督行为来反映。

1.大学生的网络监督意识强烈

大学生普遍认可网络监督的必要性。在对网络监督的必要性测试上,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近七成大学生认为网络监督“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的有力补充”。大学生网络监督理性成分加大。当问到“当您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是否会选择网络曝光”时,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有54.3%的大学生网民选择“说不准,看看情况”,34.7%的大学生网民选择“是”。这说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的一系列功能已经学会理性利用。

2.大学生认为网络监督存在各方面问题

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网民对网络监督的“领导不够重视”、“网络声音不够理性”、“法律不健全”、“网络监督随意性大”、“网络监督的技术平台仍有待完善”各项问题持“基本同意”态度。可见,当代大学生网民普遍认为目前“网络监督”不完善,问题重重,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

三、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民主观

(一)提高大学生的知情权认知水平

1.政府应完善信息公开,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

衡量国家民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民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因此,加强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重点要做的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

首先,政府应从意识上转变观念,尊重当代大学生的知情权。一方面,由于我国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完善,大学生对于知情权了解度不够,从调查来看,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事务提不起兴趣,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享有何种权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意识还不完全。公开什么,如何公开,公开多少都在政府的定夺之中。在信息不能完全公开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知情权何以实现?其次,政府应从行动上构建电子化政府,推行政务公开。高效、廉洁、法治、民主是现代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而电子化政府即是大学生知情权实现的有效载体。④孟德斯鸠说:“单有知情权,而没有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知情权就会落空”⑤任何一个法制国家,都会将信息公开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结合起来。

2.大学生应树立网络知情权意识,增强辨别网络政治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需要增强网络政治信息辨别能力,以达到有效地获取政治信息、合理利用政治信息。首先,大学生要认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对纷繁复杂的政治信息去伪存真。对那些与主流政治价值相背离的信息、言论有足够的警惕性,对政治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吸收和利用。其次,大学生应培养学习政治知识、主动接触政治知识的兴趣,主动通过网络途径学习政治常识和理论,多关心国家大事和时政新闻。再次,大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对于充斥在网络中的政治信息,要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进行理性选择、分析,不要从众。要不断提高对社会虚假政治信息和负面政治信息的判断力和拒绝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权认知水平

1.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

信息时代,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其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关键。加强对大学生有关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有关政治观、民主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意识、关系度、责任度、效能感。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十分必要。高校首先应注重视在课堂上传授政治参与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参与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另外,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政治效能感。使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和谐的中流砥柱。

2.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目的即是提高其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比较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不足,“媒体素养教育是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⑥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的判断力,排斥不健康信息的干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首先应增强其政治实践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一些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活动使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使大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例如参与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的选举和管理活动等等,让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表达权认知水平

1.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具备传统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还能丰富教学形式,拓宽高校教书育人的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大学生喜欢网络生活方式,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观点,网络表达也成为了他们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之一。

首先应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强化网络文化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校园上网工程”、“寝室上网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完善校园网建设。其次,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大学生对各类社团、协会比较感兴趣,高校应抓住大学生这一心理,加强与网络文化相关的社团和协会建设。让有兴趣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影响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也非常有吸引力,对网络技术擅长和爱好的大学生,可以开展讲座,举行比赛,激发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热情。

2.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表达环境

在网络民主的过程中,一些不道德、不法的行为依然存在,而且严重影响到了网络民主的实现。网民的道德人格参差不齐,发布谣言、恶语诋毁、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我国的网络法制严重滞后,诸如一些超理道德界限之外的问题尚未纳入到违法犯罪领域。“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鼓舞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方法》等规定来保护网络的安全,然而目前却并未出台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来处理相关问题。”⑦法律在网络中同样是大家犯罪的武器。面对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立法和司法环节要同步跟进,这样才能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力,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

(四)提高大学生的监督权认知水平

1.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调动大学生网络监督积极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监督意识相对薄弱,网络监督行为冷漠,使用网络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不显著。在网络监督和传统媒体监督对比的调查上,大学生网民对网络监督的优势比如“网络监督可以代表民意,扩大民意”、“网民的意见可以代表大多数民众的心声”、“网络监督更直接、更彻底、更真实”等的赞同度并不高,反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网民“不确定”。传统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是传达民生民意的主要渠道之一,它们积极有效地代表了普通大众行使网络监督的权利,是舆论监督的有力平台。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公众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更便利和自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但是,目前在广大大学生心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并没有被网络媒体动摇,传统媒体的优势仍在。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应该各取所长,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把监督工作向更深更广的程度推进,进而更好的实现大众的监督权。

2.推进高校校园网实名制,提高大学生网络监督的安全感和责任感

网络实名制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网民实名制能有效遏制网瘾,并使网友看到更有责任的言论,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提高个人信息的准确度,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更方便安全。⑧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文件称: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⑨文件下发后,众多高校积极响应,BBS纷纷“变脸”,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相继推行网络实名制,并推出了相应的规定。中国地大等校规定:可在线注册,个人资料按照要求如实填写,站务审查通过。武大、华中农大等高校则要求:上网者携带有效证件,到学校有关部门办理注册。各高校的BBS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寂静后逐渐回温,各高校认为:网络实名制让网络更真实,利于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有助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沟通。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对中国的民主政治有重要影响。网络民主现象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虽然已经出现,但鉴于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网络在政治生活领域的运用整体上比较有限,尚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大学生相应的政治认知不深刻,处于表面层次。以民主的中国式表达——“四权”作为指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是顺应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民主化和网络化水平的提高和深入,对大学生网络民主观的调查指标也会相应变化。“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中国网络政治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引起中国理论界的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谭泓:《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4]郑遥曦:《关于对网络安全立法问题的思考》,《辽宁法治研究》2007年第2期,第 46-47页。

[5]周昕:《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边界》,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6]刘文富:《网络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 全体会议公报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9]冯玉军:《让人说话天不会塌——解析“表达权”》,《人民日报》2008年1月30日。

[10]顾晓英:《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思想·理想·教育》,2003 年第6期。

[11]翟延祥、金明华、杨琳:《90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1期。

[12]黄佩、仝海威:《大学生性别因素与互联网互动服务使用行为的关系研究》,《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13]侯斌:《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4]周昕:《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边界》,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15]郭小安:《网络民主——媒介与民主关系的新形式》,《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第1期。

注释: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 209-210页。

②[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3467.htm 2011-9-15。

④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⑤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⑥谭泓:《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⑦郑遥曦:《关于对网络安全立法问题的思考》,《辽宁法治研究》2007年第2期,第 46-47页。

⑧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1760.htm 2011-8-29

⑨http://www.cnhubei.com/200511/ca936578.htm 2011-8-29

基金项目:2014年湖北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民主观调查与研究》(项目号:2014YB023)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
浅析提高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途径
浅析文化热点和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转变
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
浅析新时期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
传媒类高职院校团组织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
论网络舆情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试析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