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支撑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措施、新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融入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平台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创新工程教育新范式。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要面向时代,创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土木工程专业改革,积极落实新工科教育理念,培养爱党爱国的综合型土木工程人才。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土木工程行業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大量工程难题,创造了无数工程奇迹,相关研究与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土木工程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味追求专业能力的提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也显露出其缺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转变教学模式,回归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当前工程教育的大多数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听,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固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一教学内容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作为工程类学科,土木工程的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书本上,而要落实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入OBE等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根本,将成果作为目标导向,运用逆向思维推动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学校和教师也要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探索科研育人新路径。通过实践与科研锻炼,培养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可开展试验参观、试验讲解等现场教学,将课程理论与试验教学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数字公式转化为形象的试验现象,增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教学比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兼具创新性思维、终身学习意识与过硬业务本领的优秀人才。
第二,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各项工作是一套庞大的综合体系,除专业技术能力以外,沟通、协调、实践、创新、抗压等能力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但是,部分院校仅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稍显不足,这既不利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为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须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立体化、多模块的新工科课程体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增加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课程、涉及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全面夯实学生成长成才的知识基础。可通过开设项目管理、思维导图、沟通技巧和工作模拟等实用性课程,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加强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由于缺乏相应的素质教育,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入学起就把“考编”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新时代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认同,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土木工程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认同度,切实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的敬畏之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高校教师还可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立足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未来工程建设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使学生清晰认识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黄文波)
作者简介
汪毅(1988—),男,工学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结构加固与修复、智能隐蔽损伤探测及智能建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