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后进生通常是教师容易忽视的群体,他们具有基础薄弱、性格内向和学习动力不足等短板,难以适应日常教学的进度。“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强化学情分析,围绕后进生学习特点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在“减负提质”的同时,促进后进生转化。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为例,提出“强化分析,理清设计思路”“围绕短板,优化作业设计”“注重能力,提升设计品质”等作业设计策略,旨在促进语文作业引导和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帮助后进生突破学习难点,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语文;后进生;作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082-04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语文和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十根手指有长短”,部分学生受到内、外因的作用和影响,出现语文学习方面的困难,进而形成“后进生”群体。作业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导向、激励和巩固的作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在确保“减负提质”的同时,关注后进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强化后进生学情分析,优化作业设计,以此提升语文作业的价值和功能,加快语文后进生的转化。
一、 强化分析,理清设计思路
所谓“语文后进生”指的是智力发育正常,排除先天生理方面的障碍,在常规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对语文学科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方面存在困难,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最低要求的学生。“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要实现“减负提质”需要努力提升其设计的“精准性”和“适切性”,这样才能满足“后进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令作业受益最大化。
(一)“后进生”学情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后进生学情分析是提升后进生作业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教师需要结合日常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观察、互动和测试,形成对后进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判断,掌握后进生的学习特点。
1. 基础欠缺
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根基,字和词是构成语句和文本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掌握了字和词,具有一定的字词储备,才能正确理解语句和文章所述的内容,真正领会其中含义。部分语文后进生虽然“想学”“愿学”,但是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知觉和归纳能力较弱,无法实现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无法转化为自身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进而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展。
2. 性格问题
部分后进生在性格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他们或自卑,或孤僻,或悲观,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近年来,随着新教改的持续推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处于弱势,从而影响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 缺乏动力
部分后进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开小差”,不求甚解,对学习内容缺乏深入思考。进入初中阶段,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逐渐加深,他们自身弱点逐漸“显性化”,自然而然成为“后进生”。
(二)后进生作业设计思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转化亦是如此,教师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将后进生转化过程合理划分为“基础培养”和“能力培养”两个阶段,确立不同阶段的作业设计目标。“基础”培养阶段需要通过个性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逐渐构建网络化的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作业完成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增加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从而为后进生转化打好基础。“能力”发展阶段旨在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积极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效率,使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从“被动学”,逐渐过渡到“用中学”“做中学”,从而促进后进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进阶。
二、 围绕短板,优化基础设计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基础”主要包括基本兴趣、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和基本技能等,教师可以在后进生作业设计中,围绕学生的学习短板,通过基础作业形式的优化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作业发挥出引领作用,提升语文学习品质,促进后进生转化。
(一)优化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语文后进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可知,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动力,其根源在于语文教学未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使其将注意力弥散在外界事物中,影响了学生的深度思考,造成语文学习低效。教师可通过作业设计优化作业形式,以此激发后进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教材中提供了这样的课后题:“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此任务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读并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信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教师围绕后进生学习特点,对教材中提供的“思考探究”任务加以优化和改进,以此将后进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作业任务上,调动学生对《春》一文的学习热情。比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用大量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多幅春日图景,你能采用简笔画的方式,通过“画一画”将这些图景简单描绘出来吗?为你的“画作”起个名字,“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画?教师通过布置“画一画”作业任务,巧妙地将“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美术”学科内容,让语文作业完成方式变得更加新颖、活泼。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需要理解文本内容,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具象信息,用“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为自己的美术作品“起名字”时,将自然而然地用到“归纳思维”。教师将教材中的探究任务稍加改动,便可形成形式新颖的作业题,在确保作业功能的同时,迎合后进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作业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二)注重语文基础,增加知识积累
语文后进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这也是后进生语文学习中的学习短板,为其自身转化带来较大难度。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想方设法让作业发挥出导向作用,引领后进生重温旧知识,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从而加快后进生转化进度。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为语文后进生设置字词训练方面的作业,引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助其夯实语文学习的底蕴,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1. 填空(可认真阅读课文,从书中或书下注释中找到答案)。
(1)《春》的作者是 ,是我国著名的 、 、 ,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 》和《 》等。
(2)用成语概括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春天是一年最佳时节,要把握住春天,将一年中的事情及早做好安排。( )
②把自己的朋友都召集起来,把自己的伙伴都招引过来。( )
设计意图:词是构成语句和篇章的基本单位,丰富后进生的词汇量是实现转化的必经途径。设计此类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本作为词汇的载体,将课文和书下注释作为积极增加词汇量的工具。教师用作业提供了学习范围,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便可对作业进行完好作答,能够缩短后进生作业时长,提高作业效率,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感。
2.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查找,准确选择)。
(1)高粱涨红了脸( )——河水涨起来了( )
(2)这里有大量宝藏( )——这里有大量的矿藏( )
(3)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小城笼罩在烟雨中( )
设计意图:这是较为典型的关于“字”的作业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多音字”。与传统作業设计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在作业中增加了“提示”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后进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将“字”融入简短的语句中,为学生提供识字认字的语境,以此强化学生对“字”的理解和记忆,增加后进生对“字”的积累,助力语文基础的夯实。
(三)强化内容关联,突出知识结构
同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下,语文后进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认知往往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未能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弱化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影响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导致学习能力进展缓慢。“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语文作业质效,针对后进生设计个性化作业,增加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改变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教学后,教材设置了独立板块,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了重点讲述。“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语句“写得更生动,给人的印象更加鲜明”。“比喻”中包括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用“像”“仿佛”“好像”“如同”等比喻词连接的是明喻;两者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词语或用“破折号”连接的是“暗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是借喻。教材不仅介绍了明喻、暗喻和借喻的特点,还列举了相应的例句。以往的作业设计中,通常采用“填空”“问答”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种方式虽然简洁,能够很好地达到“检测”和“巩固”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在无形中将三种不同的比喻方式割裂开来,导致后进生碎片化的理解,使其难以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教师可通过后进生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和词汇。在课后阶段绘制“思维导图”,将“比喻”的作用、概念、例句等信息均纳入思维导图中,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明确“比喻”的分类和特点等,从而让“比喻”有关的语文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印刻在后进生的头脑中,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
三、 注重能力,提升设计品质
语文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学习品质。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在夯实后进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作业的弹性,以此优化学生思维,加快后进生转化。
(一)推行“自主型”作业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因此,作业的设计权长期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选择权和自主权,进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热情。“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大胆放手,将作业的设计权和选择权下放给后进生,使其能够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作业,积极参与作业设计环节,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后进生根据自己的视角学习情况和对语文知识的把握程度,设计作业的内容、数量,选择作业的题型等。
1. 为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词义。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 判断下列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后进生自己设计的语文作业题,通常从自身角度对难度和类型进行了综合考量,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而且,作业量的控制符合自身的作业能力。通过推行“自设”作业,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将需要自己深入探究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出来,进行自我修正。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后进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能让学生在“自设”作业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从自身角度加以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跨学科”作业
线性教学思维下,语文作业设计往往拘泥于教材,教师的视角局限于“语文”学科一隅,进而导致语文作业缺乏弹性和延展性。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着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课程视域进行后进生作业设计,让作业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令作业发挥出引领作用,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学习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经验的积累,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同样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后为后进生设计“跨学科”作业。
1.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哪首古诗词?你能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到这首完整的古诗词吗?
2. 课文第5自然段描写了“春风图”,其中运用了“五感法”,你能通过网络查阅,了解这种写作技巧吗?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学会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师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入语文作业,不但能够增加作业的新颖性,激发后进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还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利用信息科技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体验,帮助后进生拓宽语文知识信息的输入途径,在活化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后进生转化。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
部分后进生在性格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弱点,他们通常缺乏与同伴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进而锁闭信息输入之门,影响了自身的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针对此类后进生的成因,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为其量身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以此推动后进生主动融入学生群体中,在促进后进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加以干预,使其能够主动进行心理调适,从而提升语文学习品质。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异质化分组,确保每个小组人数为4~6人,将语文后进生穿插于各小组中,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推举出“组长”。教师可以向各小组下达“集体类”作业任务。
任务一:1. 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春天的“四字成语”,如呼朋引伴等;2. 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成语接龙”游戏,如“呼朋引伴——半途而废——废寝忘食”等,最后以成语“春光明媚”作为结尾。(要求:可查阅成语词典;成语首、尾字可用同音字代替)
任务二:1. 任选出课文中一句描写“春雨”的句子;2. 利用课后时间,小组参观交替补充一个词语或短语,进行语句扩充;3. 将扩充后的文本记录下来,进行分享。
教师可以将“集体类”作业下发到各小组,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从“任务一”和“任务二”中任选其一,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共同完成。此类作业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推动后进生主动融入合作氛围中,令其在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获得语文作业过程中的愉悦体验,弱化后进生的性格障碍,促进转化。
四、 结论
总而言之,语文后进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群體。“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分析,找到其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对其采取个性化作业设计,帮助后进生夯实语文教材,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提升综合能力,在落实“双减”的同时,令后进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郝文满.对后进生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17-118.
[2]王彤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22(1):8-12.
[3]黄金丽.“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类型与通用方式[J].语文建设,2022(11):32-35.
[4]丁卫东.语文自主作业的尝试[J].语文建设,2003(4):25-26.
课题项目:文章为龙岩市武平县2022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后进生的作业设计探究》研究成果(立项号:Wpjk22022)。
作者简介:兰启章(1973~),男,汉族,福建武平人,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帽村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