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学地理:接地气育情怀

2024-05-08 17:16黄日暖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评学命题课程标准

黄日暖

高同利,中山市华侨中学教师,初中地理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教材培训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研员,中山英才计划·教师人才项目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优秀教师;曾获第十二届中山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和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三等奖,提出“评学地理”教學主张;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

高同利的“评学地理”教学主张的形成过程,伴随着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观察、反悟、学习、实践以及提炼。他说:“选择做教师,便肩负着特殊使命,这是塑造人、培育人、成就人的事业。这一事业又是充满巨大挑战的,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观察、反悟、实践、提炼等一系列学习成长行动。”

《广东教育》:高老师,您是基于什么思考提出“评学地理”主张的?

高同利:2007年,我接受中山市教研室的委托,命制形成性测验卷和期末考试卷。2009年起被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命题任务。一连几年的命题经历,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考试考什么,怎么考,题目如何命制,如何测评出地理学科的特色能力等问题不断引发我深入思考。随着两次课程标准的颁布,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迫在眉睫。

2012年我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纸笔测验的命制研究”,开启了在学业质量评价领域的探索。通过文献研究,我最终选定了崔允漷教授及汪贤泽老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策略与方法,并采用了新修订的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中对知识和认知维度的划分方法。依据学业标准中每一条目所考查的知识和认知技能,我逐一给出了命题范例,从而尝试完成了从课程标准到依标命题一系列科研任务。

这一经历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要做到精准教学和评价,分析解读课程标准是最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却常常被广大一线教师所忽略了。深入解读课标和尝试依标命题,为学校地理科组老师做了重要的示范,在科组内掀起了认真研读新课标,尝试依标命题的科研之风,学科组连续十年获得中山市教学质量评价一等奖。

“学得好”只能让个人教学成绩提升,而“评得好”才能带领整个科组进步。“评得好”直指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将这些认识与体会应用到日常教学与备考中,“评学地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孕育而生的。

《广东教育》:您能具体描述一下“评学地理”主张吗?

高同利:从教20多年,我的教学经历了“交给学生、教给学生、教得好、学得好、评得好,再到评学一致”六阶段发展路径。前四阶段教学是尝试、实验、探索阶段,后两个阶段是实践、验证、提升阶段。“交给学生”是指简单地将知识从课本搬到课堂,未做深入加工处理,让学生独自记忆理解。“教给学生”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对重难点在“教”上进行了突破,重心在教上。“教得好”不能只是考虑如何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以此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学得好”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效为中心,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和高效的活动参与,获得知识理解、技能提升、情意体验,学得充实,体会深入,有很强的获得感。“评得好”将“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转化成“考什么”和“考到什么程度”,对“应知应会”的要求清晰化、具体化,并依此进行精确命题,提升命题质量和考评效果,准确把握学业水平考试方向,全力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评学一致”是协调考试评价与课堂教学间的关系,目标明确,策略方法恰当,充分体验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评价初衷,两者相辅相成、螺旋共促,直指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落实。

“评学一致”是以学习结果为导向,将评价目标置于教学设计的前端,据此设计教学活动,让教学策略和方法服务于学习结果的实现。“学”居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评”指明了学的方向和目标,依“评”设计的“教”也是指向“学”的过程与结果。将“评”与“学”有机关联起来,就可以把控“教”的策略与方法,就能让“教”的过程始终围绕“学”的结果来展开,从而让评学教真正保持一致。教学评的主路径是评学之路,评教之路为辅。

这是一种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目标导向,以结果引导过程,以期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评学地理”的思想核心是从目标出发,引导评价和教学,依据评价证据选择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过程完成教学体验,进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学促教”,共同落实课程目标。

“学”是魂,“评”是魄,互为依附,共促成长,落实课程目标和培育核心素养。

《广东教育》:“评学地理”让我们看到了初中地理的一种新的教学样态。对于初登讲台的新教师而言,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高同利:我提四个词:观察、反悟、实践、提炼。观察就是以第一视角对所涉教育教学场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纵深性查看,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反悟就是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行为进行系统反思、体悟,以现实中的榜样为样例,进行比对,找差距,从中获得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策略。实践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通过反悟得来的认识进行真实地、有目的地、有节奏地实施、落地的过程。提炼是在大量实践、观察、反悟中,伴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践行、沉淀,从中提取并凝练出具有个人实践特色的认识、观点或主张。

作为一名教师,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抱有孜孜以求的渴望和不竭动力。要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在教书育人的路途中,始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疑惑、挑战,但只要我们心怀初心,坚毅前行,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一抹彩云”。

《广东教育》:作为中山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您如何带领团队一起探索和践行“评学地理”?

高同利:这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要实践“评学地理”,我们认为首要的是深入解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共同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彰显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改理念,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育的总目标、总方向,如何落到日常教学中,需要有整体备课的思路和逆向教学设计的能力。

为此,我带领工作室团队深入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逐一细致研讀,找寻出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与亮点,从整体视角认识、理解和学习课程标准。

逆向教学设计把目标置于教学的最前端,总览评价与教学,只有明确知道学习结果,方能实施精确的评价和有效的教学。为此我们安排了系列命题活动,通过亲历命题实践,让学员在具体命题活动中主动研究课标、解析课标,采用行为化的表述方式表达课程内容,用清晰的行为表现,为具体学习和评价活动做标杆测量。在单元、期中、期末的命题活动中,大家充分认识到,落实课程目标和测评核心素养都需要重视情境的选择和运用,都需要全面提升试题质量和深刻把握课标要求。我们的部分题目被市级教研活动采纳,在全市使用。

为了提升学员对课标的解读能力和测评核心素养的试题命制水平,我们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袁孝亭教授、曾玮教授和蒋连飞博士等做专门指导与引领。系列讲座不仅开阔了我们团队的视野,拓展了对地理教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还极大激发了大家积极阅读学习的热情,为深入开展评学地理累积能量。学员相继在《地理教育》《地理教学》《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材教学》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同时,工作室推行“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教学”主张,着力打造精品地理课堂,先后设计打磨了《贵州靠什么逆袭》《华为为什么在东莞松山湖设厂》《中国榴莲该留在哪里》等一系列情境化教学典型课例,并将课例送到省内、外多所学校,得到了一致好评。

工作室坚持评学兼顾的地理教学思想得到了团队的理解与支持,参与工作室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升。大家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学习需要。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高同利:能走进“百千万”培养平台,认识志同道合的各路名师,结伴而行,得到他们的指导与帮助,我始终倍感珍惜。同时,倍感压力,与他们在一起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小”。我必须尽力吮吸甘露、获取能量,以求并列前行。

首先,借助“百千万”培养平台,向导师向专家教授请教,向名师同伴靠拢,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丰富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其次,依托省级规划课题,展开真实、有效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打开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借助专家指导和文献成果,就课题的核心研究领域进行研讨、问卷调查、质性分析,力争在学业质量评价的核心领域有所创新或提升;通过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发表观点,推广成果。

最后,回归课堂,深耕课堂,教与研同行并举。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评学地理”思想,在情境中学习,在评价中培育核心素养,让课堂聚焦“学”,把力用在生成上,力争达到评学教一致。在课后,研究教学,反思课堂,总结经验,形成案例。这样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

责任编辑韦英哲

猜你喜欢
评学命题课程标准
武警院校教员评学体系教学探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医学院校教师评学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基于“智慧学伴”的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教学”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评学研究
下一站命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