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以部分小学教育现状为例论述了现阶段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可行性教育策略;在策略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学生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029-04
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力量,落实这一教育目标是全体教师亟须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在教育条件、教学环境、阅读资源等方面不及城镇,生活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加之部分家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成为常见问题。学习环境与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较大困境。作为农村小学教师,需要肩负多方教育职责,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在弥补缺陷中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心理素质。
一、 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采用观察、引导、评价等方式考察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并采用与之性格相应的教育手段改善其心理缺陷,使其积极面对生活,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体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从某一层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因为个体心理活动决定着行为习惯,关系着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是其各项实践活动开展的核心基础。一般来讲,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新课标背景下,素质教育占据首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其主要是面向大群体,以班级全部学生为对象,通过完善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爱心引导、情感教育、心理指导、人格培养、道德教育等。第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一点主要面对小群体,即班级存在心理、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的学生。教育重在矫正学生心理与行为,如学习焦虑、注意力分散、厌学情绪等。常见问题如多动、失眠、说谎话、吵架打架等。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外乎这两点,围绕这两方面探究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是探究行之有效教学政策的开篇之作,故此笔者对某县三所农村小学展开了调研,发现了影响教育进度的问题。接下来对问题重点分析,为探究方法指出方向。问题不具备普遍性与针对性,仅以部分学校教育实例为主,也恳请广大农村教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携手共育新青年,夯筑教育新平台。
(一)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教材、心理咨询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谐的教育环境等。农村地区虽然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扶持下迎来了全新的教学空间,教育资源也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拓展提升,但是相较于城镇教育,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农村地区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多采用教材知识,缺乏对社会事件的分析与把控;在教学环境营造方面,缺乏充分的设备支撑,师生之间很难建立情感共鸣。从笔者调研的一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教学资源作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完善这一板块是探究教育之路的关键入口。
(二)课程规划不足
课程规划包括课时规划、目标设定、内容收集、评价反馈、综合性活动等,系统且全面的課程安排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现阶段部分农村地区在课程规划方面差强人意,如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课时安排不足、课程内容不全面等,对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例如,部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仅一节课时,学生接触心理知识时间不充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知;部分地区缺乏心理教育课后评价体系,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尚不了解,完善进步成为纸上谈兵。为解决现存问题,各区域教师应正视课程规划方面的不足,并以学生学情为导向持续完善,打开心理健康教育之门。
(三)教育力量不足
教育力量包括社会方面的力量、学校教育力量、教师力量与家庭力量。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社会与家庭方面。从大部分农村小学物质环境建设方面来看,部分设有心理咨询室,重在消除学生阶段内的心理问题,将负面情绪扼杀在摇篮里。部分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课研组,重在研究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问题,倡导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可见学校在这一方面已经狠下功夫。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自身教育能力、专业知识格外重要,同时还应具备与学生平等互动的意识与能力。这一方面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而家庭教育与社会方面的不足要想改善存在一定难度,如家长常年外出务工、社会环境不符合教育需求等。
(四)学生自身问题
笔者在调研的信息整合中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自信、社交能力不足、恐惧胆怯、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学生自身问题为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困境,要想彻底消除这些问题,还需教师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健康心理。例如,部分学生不自信,源于家长长期打骂、比较教育等,学生长期听到一些不如人言论,就会逐步产生自身本就不如人的错觉,不自信成为伴随自身学习与生活的一种常见问题。又如,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为家庭中隔辈带娃的情况,什么都遵循学生的意见,导致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如自己的话不被认可,自己出现一些小问题,别人给予指正就会抑郁、暴躁等。长时间的顺从让学生出现自己全对的错觉,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不敢受到一点挫折。
三、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结合上述指出的问题,笔者以农村小学教育为视角,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参考,在消除问题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如何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力求为学生打造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但是在实践指导中,还需执行者考虑一些根本要素,做到宏观安排、微观调控,确保教育策略对每一位学生都能起到感化作用。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在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方面,教师应结合农村特定的教学环境,以校内实际情况为主,如校内缺乏心理咨询室,就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资金建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场地;校内缺乏图书资源,就号召社会捐赠,或引进心理健康类的书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基地;校内缺乏教学资源,就应联合教育部门制订专门教材,以本校学生心理情况为主,以地域文化为主,构建特色校本资源,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应面向线上资源,打开教育教学空间。教师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可尝试构建线上心理课堂,或者将一些新颖的素材、典型的案例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内化知识。或者农村地区的固有资源,如语言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心理教育资源纳入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只有落实这一板块,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因此,现阶段各地区教师应正视学校存在的教育资源问题,做到“哪里需要哪里补”,打好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持续开发攻坚战。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队伍,与教师合作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开发资源是引起其情感共鸣的根本,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正是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奔赴。
(二)合理规划课程,增强教育影响
合理规划课程需要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也就是在教学中建设一条明确的教育主线,确保学生明确自身处于哪一阶段,进而明确学习主线。在接触知识过程中有效判断自己的心理问题,并结合知识消除这一问题,做到自学自用,活化知识。在课时规划方面,每周确保两节课时及以上,并借助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课程教学方面,应实现系统化,如“课前了解、课堂互动、课后巩固、评价完善”。在明确的教育主线中,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会增强。
例如,在教学“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前应尝试这一类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预习,在预习的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如何有效和谐人际关系,如谦虚待人、信任他人、互相帮助等,并将具体事例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实施教学,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预习过程讲出来,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采用案例情境、故事情境与表演情境教学,将知识点穿插小故事中。课后小组合作将知识点践行于实际生活中,或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强化心理素质。在评价环节,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通过三方评价结果的整合,学生的进步方向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落实。合理规划课程是提高教育实效的核心基础,亦是增强心理教育影响力的关键一环,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要务,可从本质上消除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
(三)完善教育力量,构建教育体系
凝聚学校、教师、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力量是构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石,从不同角度建设与完善是现阶段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者亟须研究的对象。以学校为例,应定期考核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做出奖励,发挥内部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理念、模式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以教师为例,应加强自身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无论是在外地务工的家长,还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家长,都应借助信息途径加强联系,汇报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并以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为载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协助家长在日常管理中实施,以此弥补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以家庭教育为例,家长应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教师的得力辅助,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格品质等。社会教育力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杂志、心理座谈会等,或者围绕心理主题设计不同的实践类活动,在活动中辅助学生收获果实。在四方教育力量的融合中,传统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发展机遇。从四方面力量来看,教师与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学校与社会重在为二者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可见,四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是教育主体与教学环境的融合,为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铺平了路径。
(四)问题各个击破,强化学生心理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各有差异,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正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方法。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两个方面,即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在消除心理问题时,多倾向于后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由整体过渡至个体,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教师应通过调研、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究心理教育途径。如某学生最近表现不同于往常,其本是一名活跃开朗的学生,但是近阶段却沉默寡言、情绪低迷。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问题,如学生因情感问题烦躁,教师应采用爱心指导的方式,并以影视中的情节为引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复杂情感。假设学生是因为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教师应定期与学生家长互动,避免双方将不良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有找准问题,采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实施教学,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理想,避免部分心理敏感的学生出现不可逆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深挖学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充当朋辈角色,以爱心引导学生,时刻注重爱的种子的播撒,才能收获胜利的果实。
四、 農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学生自身成长
如今,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游戏,部分不良言论、错误的价值观等都是导致学生误入歧途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本质上减轻互联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如网络平台一些言语造谣导致年轻的生命定格,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将这些负面教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恶意语言对他人的危害,同时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他人的造谣,不能以极端方式自证清白。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可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积极面对现实生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因此,將其融入农村小学教学正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学生天性好玩,良好的心理指导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其彻底转变为学习主体。如积极的心理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而学生愉悦的心理正是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部分心理知识与德育教育不谋而合,将其渗透其中亦是辅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必要途径。立德树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学任务,将其落实于教育过程正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潜在动力。
(三)引导学生自我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负面情绪,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实现自我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积极心理学知识点,而积极心理学包括十种情绪,即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激励、逗趣、自豪、敬佩、爱等,这些情绪正是引导学生突破瓶颈的关键。例如,在文学作品创造中,宁静、爱、兴趣等情绪可以改变学生的习作态度,将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做好记录,如此为创作突破提供了可能性。又如,在研究数学例题时,希望、激励、自豪等情绪,可以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在旧知识研究中实现新知识的突破。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重点研究的项目,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应践行教育政策,创新教学模式,力求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仕新.浅谈农村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2023(13):109-110.
[2]朱凤鸣.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甘肃教育,2023(11):56-59.
[3]马芳.探究如何对初中寄宿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智力,2023(16):179-182.
[4]高娟.优化沟通策略提升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J].教书育人,2023(10):34-36.
[5]蔡群.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途径[J].亚太教育,2023(7):80-82.
[6]周雪燕,胡丹妮.“心理吧”: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索: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广德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9):65-69.
[7]王兴颖.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基础教育论坛,2023(5):109-110.
[8]莫根慧.农村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23(4):42-44.
[9]石静.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3(2):118-120.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109。
作者简介:强雅昕(1976~),女,汉族,甘肃靖远人,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西滩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