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郁,王 泽,程 玉,董 静,张 雷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观念也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发生巨大转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关键[1],关注幸福感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幸福感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2],被定义为“一种愉快而满意的情感状态”,幸福感的主体是人。对于医学生而言,幸福感是影响其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幸福感的获得与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学生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完善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完成角色转换。
临床实习作为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执业医师转变的关键时期[3]。如何使医学生顺利进入实习医生角色,激发他们实习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成为临床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朱春艳等[4]指出医学生向实习医生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幸福感量表得分低的原因高度重合。该研究认为实习医生主要的心理状态是职业荣誉感和学习乐趣的逐渐变淡,对经济、社会地位的思考,同辈的压力以及对职业发展的担忧,因此,在探索医学生向执业医师角色转换策略的过程中,关注幸福感可以起到良好的指向作用。
近年来,医学生群体中过激事件频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存在精神紧张、幸福感不强的问题。关于人的幸福感、幸福度目前缺乏大量微观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撑[5]。大部分学者仅对某一群体幸福感现状进行静态观察或寻找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鲜少从横向角度对被试进行测量。本研究选择在群体角色上存在纵向联系的不同参与者,探寻角色间的联系及角色转换策略。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550 人作为调查对象,有效人数为532 人。其中,医学专业(包括大五年级)学生161 人(30.26%),理科专业学生115 人(21.62%),工科专业学生142 人(26.69%);实习医生47 人(8.83%);执业医师67 人(12.59%)。
1.2.1 幸福感量表(GWB)[6]GWB 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设计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通过个体对幸福的陈述情况评价其幸福感。该量表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以及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33 个条目,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有学者于1996年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版本,即以原量表的前18 项进行测试。
1.2.2 施测 采用统一指导语,测试控制在8~10 分钟。
采用Excel 2019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去除测试时间过短或过长的问卷,跟踪补全缺失数据。最终发放问卷550 份,回收有效问卷532 份(96.72%)。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统计、t 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较高,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相应常模(t=2.736,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显著低于理、工科专业学生(H=68.969,P<0.01),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Happiness Scales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ajors
以性别、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幸福感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生源地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Happiness Scales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regions of origin
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与其年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71,P<0.01)。以幸福感量表总分为因变量、年级为自变量,建构方程模型(y=80.432+-2.106×年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
表3 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与影响因素(年级)的回归分析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total sco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grade)of the Happiness Scale for medical students
实习医生幸福感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医学生和执业医师(F=37.187,P<0.01),见表4。进一步分析发现,执业医师和实习医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医学生、实习医生、执业医师幸福感量表总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Happiness Scales for medical students,interning doctors and practicing physicians
表5 实习医生、执业医师幸福感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scores for various factors of the Happiness Scale for interning doctors and practicing physicians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有着崇高的职业理想,对未来满怀期待和憧憬;同时,学校生活环境单纯,学生较少面临家庭、经济上的压力。由于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对一些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7],因此主观幸福感更强。研究提示,医学生幸福感量表总分与年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医学生年级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可考虑将幸福感量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助筛查工具,从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但也有研究存在不同观点,侯永梅等[8]则认为对于医学生而言,高年级虽然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其个人应对能力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这使得年级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以往研究对住院医师的总体幸福感进行分析,结果也提示得分存在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得分逐渐降低,认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新鲜感的消失、经济压力、竞争压力等[9]。
针对这种阶段性的主观幸福感逐年降低的现象,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医学生、实习医生、执业医师三者的差异,发现随着医学生的逐步成长,其幸福感量表得分不断下降,实习阶段幸福感量表得分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幸福感量表得分在执业医师阶段又有所上升。也就是说,如何针对实习医生低主观幸福感现状,促使实习医生与医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增强其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十分紧急且关键的问题。因为,实习医生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执业医师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但在此期间其往往面临实习和考研的双重压力,而学业深造也使其就业时间要比其他专业晚4~8 年,甚至更长时间[10]。有研究做了相关调查,认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往往处于最底层,经常疲于应付各种烦琐的基础工作,上级医师难以兼顾带教,忽视了实习医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情绪感受,导致实习医生感到自己不被重视[11],职业荣誉感和学习乐趣不可避免地下降,渐渐产生自我怀疑。这也与本研究中实习医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得分较低的结果一致。以上问题提示,实习医生培养制度仍需不断完善,临床教育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实习医生的工作效率、增强其职业体验感,同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增强实习医生的职业安全感;建立反馈机制,了解实习生的需求,尽可能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和进修的机会。
本研究指出实习医生和执业医师在精力上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习医生低于执业医师,这可能是由于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环,学生在此阶段会面临许多选择,且这些选择大多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易与临床实习冲突。例如,随着“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考研潮愈演愈热,给临床实习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严重降低了临床实习质量[12],实习医生往往难以兼顾。应关注实习医生的主观幸福感,给予其尊重和重视,构建和谐的实习人文环境,注重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热情;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完善管理体系,消除实习和考研等其他重要任务的时间冲突。对部分执业医师访谈发现,其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也导致执业医师更容易表现得麻木冷漠[13]。医学生既有大学生的共性,又存在自身专业的特性。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医学生既要承受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压力,如人际交往压力、自理自律压力等,又要面临医学专业带来的特殊压力。内容繁多且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较长的学制、校园文化单一的问题,都有可能对医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深入分析发现,实习医生和执业医师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当前社会对医疗行业有着较高要求,实习医生的主观幸福感易受其服务对象影响[14]。实习医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对他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面对患者的痛苦和死亡时自身往往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实习医生初次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生命垂危的患者,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不断共情、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故有的实习医生会出现情感耗竭等情况。而执业医师在情绪上的较好表现可能是因为其有更强的胜任力。综合激励理论指出,主观幸福感与本身的知识、技能及特质,也就是胜任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5]。提示对“以人为本”的落实,不仅是重视个人的物质需求,更要尊重医护人员的情感价值需求,增强其职业归属感,进而增强主观幸福感。因此,创建实习医生和执业医师支持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探索“一对一”临床带教指导模式,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带教医师与实习生茶话会活动等。同时,由于实习医生的道德观和职业情感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科阶段的学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关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自觉觉察不幸福感的来源,将压力放松、情绪舒缓等心理训练日常化,以减轻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目前,医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导致实习效果下降,最严重的后果是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下降[4]。因此,本研究从幸福感角度对医学生在学校教育及临床实践阶段的角色转换进行探讨,以增强其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