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尔兴,丁 玎,陈俊峰,张 榆
(大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同步的关键,发挥着协同育人的作用。多年来,我国致力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培育人才的作用。在各类课程中,要格外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以及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1]。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展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不仅是对国家凝聚力、社会团结的生动诠释,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实践提供了最为生动且鲜活的教学案例。然而,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现象,比如在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中,“重医轻防”情况尚未得到彻底扭转,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卫生观以及医学的责任理解仍不够深刻。基于此,本文以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为主题,对国内现有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展开分析,为后续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在高级检索中限定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以主题中包含“课程思政”或“思政教育”和“公共卫生”作为检索条件,日期范围设置为建库至2023 年6 月25 日,共检出164 篇文献。删除缺失作者信息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最终共有159 篇文献纳入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当前科学研究热点与变化的有效方法,可根据设定的研究主题获取文献信息,定量分析该领域作者、出版物数量和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关键词、研究机构分布特征,从而量化研究主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软件,通过统计相关研究的历年发文量,绘制作者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及聚类图谱,在对比聚类模块(Q 值)和聚类轮廓指数(S 值)是否合理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和趋势展开分析。
2.1.1 发文量 发文量可在较大程度上反映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在一定时间内的研究水平及发展情况。本研究中,自2018 年冯萱发表《谈谈“非典”在医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一文后,思政教育在公共卫生领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发表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20 年发文量增长最快,上涨至2019 年的14 倍左右。2022 年,该领域发表的文章数达到峰值52 篇(见图1)。
图1 2011—2023 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quantity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public health courses from 2011 to 2023
2.1.2 发文期刊 在相关研究的主要发文期刊中,刊载1 篇的期刊共78 种,占文献源总数的76%;刊载2~10 篇文献的期刊共23 种,占文献源总数的23%;而发表11~20 篇的期刊仅有《卫生职业教育》一种,占文献源总数的1%,见图2。
表1 关键词聚类情况Table 1 Keyword cluster
图2 发文期刊分布情况(发文量≥2 篇的期刊)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publishing journals(publication quantity of ≥2 journals)
图3 作者及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Figure 3 Network diagram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从纳入研究的发文机构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机构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主,发文量最多的为中国医科大学和宁夏医科大学,其次为首都医科大学、兰州大学等。整体来看,机构间的合作网络稀疏,主要表现为各机构独立研究,或与同一地区的高校、附属医院合作研究,跨地区、跨校合作相对较少。
利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未发现具有显著中心性的作者。发文量居前4 的作者分别为关鹏(4 篇)、冯萱(4 篇)、任仰武(3 篇)和周健(3 篇),仅形成了以这4 人为核心的3 个较大的团队,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团队为小规模聚落并分散分布(图谱密度为0.014 4)。作者及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的节点及节点标签的字号越大,代表该作者或机构的发文量越多,其中,仅有中国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与其医学院、研究院等机构以及少数作者间形成学术集群,大多数作者处于合作交流较少、独立研究的状态。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以关键词为节点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深入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去除检索词“思政教育”和“公共卫生”,出现频次排名前10 的关键词分别为:课程思政(59次)、大学生(17 次)、高校(14 次)、预防医学(12 次)、教学改革(10 次)、新冠疫情(9 次)、流行病学(8 次)、思政元素(8 次)、人才培养(6 次)和医学教育(5 次)。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公共卫生和教学改革4 个关键词节点形成深色外圈,说明这几个关键词在整个共现图谱中的中介中心性更强,在整个网络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见图4)。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graph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采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按照理论和实践两个框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主题词,得到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其中最集中的6 个聚类分别为:“#0 课程思政”“#1 思政教育”“#2 思政元素”“#3 高校”“#4公共卫生”和“#5 医学教育”(见表1)。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Figure 5 Keyword cluster graph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中,最早的发表于2011 年。2011—2019年,发文量较少且研究较为分散,2020 年及以后,发文量迅速增加,课程思政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原因为: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如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4];2021 年12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实效;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5]等。另一方面,从社会环境出发,疫情暴发后,党中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在关键时刻,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6]。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战斗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坚定了全国人民的信心,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受到更多关注。
进行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该领域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者和机构间合作不多,尚未形成较明显的作者群及合作团体,相关问题的研究尚浅且趋于同质化,提示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加强各学科、机构、学者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发展。
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得“#0 课程思政”“#1 思政教育”“#2 思政元素”“#3 高校”“#4 公共卫生”“#5 医学教育”6 个聚类,且大部分聚类之间存在交互关系。梳理分析相关文献后,本研究将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分为关注“是什么”的理论研究及“怎么做”的实践探索研究两部分。
3.3.1 “是什么”聚焦于课程思政内涵及思政教育重要意义的理论研究 聚类#1(思政教育)、#4(公共卫生)、#5(医学教育)主要聚焦于理论研究,分析其主要关键词发现,聚类#1 关注的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特点与指导思想等内容。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就课程思政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如邱伟光[7]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高燕[8]在研究中指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及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对全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从战略高度构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一体化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各门专业课程与综合课程教学中巧妙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以协调发展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类#4、#5 关注的是公共卫生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新冠疫情不仅凸显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大家对公共卫生专业的更多关注。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健康的公共事业,涵盖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监控和治疗,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以及相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多维内容,从宏观角度讲关乎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从微观角度讲贯穿每个人出生到死亡的各个生命阶段,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公共卫生也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公共卫生相关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帮助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而且能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医学生在面对各种卫生危机与健康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思路[9]。
3.3.2 “怎么做”关注教育主体、教学方式创新及思政元素应用等实践探索 聚类#3 关注的是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群体或者个人,多维主体的通力合作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教育合力,在所有层次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10]。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过程中提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结合公共卫生专业特点,以“全”为关键,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引领,非专业课教职人员协同的思政教育队伍,把握当代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实践契机,成为公共卫生教育领域践行核心价值观、强化责任担当的生动课堂[11]。具体就是,推进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协同发展,实现在专业课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学习、生活、工作之中,从教育主体出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从聚类#0 及其关键词可以看出,其关注的是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及改革创新。首先,在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中,立足高校教育,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创造新的思想,而且要在科学知识和数据概念之外,对专业课程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12],进而实现“在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及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其人文关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依托多元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王娟等[13]提出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也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包括增加案例故事、进行实际操作、组织小组讨论、进行社会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医学专业水平及思政素养。
长期以来,课程思政一直存在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流于形式、思政元素融入不清等问题,还需在守正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此,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如王新华等[14]指出课程思政改革创新重在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相关课程,实现“三全育人”;金丽霞等[15]提出通过名人轶事、真实案例、课堂实践等将思政教育嵌入专业教学,以教学方式改革推进其发展;吴万宗等[16]探索研究了各种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刘淑慧[17]则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二者深度融合,让课程的思政作用更加凸显。这些改革和创新举措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
聚类#2 也是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思政元素即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是课程固有的、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具有德育功能的单个或系列教育资源的总称,在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卫生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使用也是当下许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如祝华等[18]对思政元素的应用进行探索,提出常态教育与特殊教育下的差别性教学安排,通过灵活的授课安排及思政元素融入来触动学生内心,取得协同育人效果。与此同时,思政元素的使用方式及数量的适度性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如杨秀丽等[19]认为虽然每门公共卫生课程都包含大量思政元素,但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渗透思政元素使课程变味,甚至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李楠等[20]认为可以通过问题或案例的方式直接呈现思政育人主旨,也可以通过拓展和深化公共卫生基础课程内容来揭示其蕴含的积极价值观,而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教师根据知识的重要性、难易度等因素综合考量。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涉及多个层面,主要包括如何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如何进行思政元素的合理融合等。这些研究重点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
研究内容同质化及研究机构分散不是存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独特问题,也广泛见于其他专业教育研究之中。对此,可加强多学科、多地域学者间的合作以及学校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构建学术共同体,促进不同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以发现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如开展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模式比较及评价研究等,避免研究同质化,建立研究体系链,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内涵、特征、原则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深化理论研究,加深对课程思政核心的认识,明确基本方向和指导原则,从而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选择、教学资源应用等具体实践。公共卫生领域的思政教育不仅要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公共卫生工作对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而这也需要相关理论作为指导。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展开,如在教学方式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习小程序,采用“线上+ 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学习便利性的同时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在思政元素等教学资源的挖掘上,充分利用慕课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挖掘案例、数据等思政素材;将翻转课堂、PBL等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如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评价指标及方法,全面、科学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在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从教育主体到客体,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考量与探索,以推进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