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洁,陈路路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山东 滨州 2566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速度快、病情危重,医护人员必须迅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1]。溶栓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梗死范围,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然而,溶栓治疗的过程复杂且风险较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2]。因为溶栓治疗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优化溶栓流程的护理模式对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优化溶栓的护理流程包括多个方面,如严格的护理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有效的团队合作等,这些都能够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本文探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时间为2021 年8 月至2023 年6 月,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分组,两组各44 例。对照组:男女比为28∶16;年龄42 ~85 岁,平均(63.8±4.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0.4 ~4 h,均值(2.5±0.4)h;梗死部位为大脑中动脉8 例,椎基底动脉22 例,颈内动脉14 例;梗死程度为大面积梗死10 例,中等面积梗死21 例,小面积梗死13 例。观察组:男女比为26∶18;年龄45 ~83 岁,平均(64.5±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0.5 ~4.0 h,均值(2.6±0.3)h;梗死部位为大脑中动脉9 例,椎基底动脉21 例,颈内动脉14 例;梗死程度为大面积梗死9 例,中等面积梗死22 例,小面积梗死13 例。分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年龄分布广泛且平均,这样的样本群体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严格审批。
符合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CT 或MRI等确诊;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4.5 h,存在溶栓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有脑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存在精神、认知障碍的患者;存在颅内肿瘤或有相关颅脑手术史者;重要脏器,如肝脏、肾脏等功能不全的患者;恶性肿瘤疾病者。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溶栓护理。(1)针对并发症进行护理,针对疾病症状进行观察。(2)在各个急诊流程中,做好预检分诊工作,收集病情信息,监测病情变化。(3)进行吸氧护理,协助患者做各项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溶栓治疗,并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进程。
1.4.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干预。(1)建立专业的护士团队:为护士提供脑梗死护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对急性脑梗死护理常识的了解,提高护士的认知水平,提升其急诊护理的抢救能力,增强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及配合能力。(2)溶栓前的护理:①定期检查,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及时配置病床及基础急救设施。②在溶栓治疗前,详细调查患者既往病史,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建立患者的详细档案,详细记录相关工作程序,确保准备两个或更多的溶栓备用床,并与其他科室专家随时沟通。③制定跟踪表格,精确记录患者分诊、评估和检验所需时间,保证整个过程的跟踪。④制定溶栓方案后,向患者和家人提供相关健康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治疗所需的溶栓器械、设备,全面监控患者生理指标。⑤密切关注患者及家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担忧,积极帮助其解决问题,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告知患者和家人合作能取得较好疗效。(3)溶栓期间的护理:①在进行溶栓治疗时,协助医生完成相关工作。②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迹象,详细记录患者血压、血糖等相关资料。③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过敏、休克等),立即告知医生并按要求进行抢救。(4)溶栓后的护理:①在完成溶栓工作后,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和家人充分解释目前的病情和所需的处理措施。②提供人文关怀,以减少他们的消极情绪。③对脑梗死患者的术后治疗和术后护理进行详细介绍。④实施严密的术后监护。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穿刺点和皮肤黏膜情况,并进行脏器出血倾向的监测。⑤实施并发症护理。卧床患者,因其可能出现下肢血栓和其他并发症,所以应事先进行预防和治疗,包括进行局部按摩。⑥监控患者的用药情况,并根据医师建议调整患者的饮食。⑦在患者康复较好的基础上,按照专家给出的治疗方法,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和身体锻炼,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并督导患者按照指示执行。
(1)观察治疗时间,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溶栓治疗等待时间(从就诊到开始溶栓计时)、急救时间(入院到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住院时间。
(2)统计患者预后指标,包括急救成功率及致残率。
(3)评估患者满意度,采用《维多利亚住院患者满意学监测》进行评估,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统计满意、基本满意所占比例,相加为总满意率。
观察组各项急诊抢救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时间对比(±s)
表1 治疗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min)心电监护时间(min)静脉采血时间(min)溶栓治疗等待时间(min)急救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 44 0.8±0.2 4.2±1.1 3.3±1.2 28.5±4.1 41.1±4.6 8.6±2.1对照组 44 2.4±0.6 8.3±1.5 5.2±1.4 49.8±6.0 64.8±7.1 11.5±2.8 t 值 16.781 14.621 9.061 20.322 20.801 5.050 P 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更高,致残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预后指标对比[n(%)]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对比[n(%)]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较凶险,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尽快修复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范围[4]。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救治程序,缩短抢救时间,是早期救治、挽救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优化溶栓流程的方法是通过定量化管理程序,组建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应急团队进行紧急治疗和护理,在确保溶栓治疗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将检查、转运和治疗前准备等环节的耗时降到最低[5]。使患者能够在合理的诊疗时间窗口进行溶栓治疗,尽早恢复脑部血液供应,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和四肢功能。
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将护理分为溶栓前、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具有较强的条理性。根据时间线,规定了每一个阶段的护理流程、护理内容,使急诊护士的工作更有依据,减少盲目性和护理漏项的发生。护士均接受了脑梗死护理知识的培训,提升了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急救能力。在溶栓前,护理团队进行定期检查,建立患者档案,准备必要的设备,制订有效的溶栓方案计划,同时关注患者和家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在溶栓期间,护理团队协助医生进行治疗,监控患者的生命迹象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在溶栓后,护理团队向患者和家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提供人文关怀,进行术后监护和并发症护理,监控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康复方法。这些护理流程的实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入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挽救神经功能,尽量缩短溶栓的等待时间对提升术后康复效果至关重要[6]。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干预中,通过建立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急救护理团队;保证在患者就诊后,快速诊断,及时检查,降低患者住院后各个阶段的时间损耗,有利于达到既定的急救目标。合理安排患者入院后的就诊流程,降低检查和转运过程中的花费,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救治,是本次溶栓流程优化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护理流程操作,增强了急诊团队成员的时间意识和合作意识,使救援工作更有序、更容易,同时更具针对性、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也是溶栓流程优化护理的优势所在[7]。
本研究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常规溶栓流程的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总结。在医院的急诊科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队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和工作程序,尽可能地缩短分诊、转运及检查的时间,以确保急性脑梗死患者得到更快的救治[8]。本次研究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急诊抢救时间上,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这提示采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干预对院前救治、急诊分诊、溶栓治疗前准备以及溶栓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能极大地提升抢救效率,有效地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长。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流程优化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还显示,经过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致残率降低。这表明溶栓流程优化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疗效。研究表明[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的时间窗口对患者的预后和抢救疗效至关重要。通过实行溶栓过程优化,采用最优的溶栓护理流程,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溶栓,可以帮助患者脑部病变区域尽早地恢复血液供应,从而使患者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得到最好的修复,促进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对护士进行了职业培训,使护理操作过程更加完善,切实将患者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更好的康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分诊程序和护理服务态度方面的操作十分满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综上,针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有助于简化流程,缩短时间,更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远期预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推广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