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4-05-07 08:13丁明胜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7期
关键词:胆道胆囊出血量

丁明胜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这一现象部分源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而年龄和性别因素也在影响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胆囊结石主要包括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而胆囊息肉则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这两种胆囊疾病同时发生时可加重患者病情,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应给予有效治疗[1-2]。现阶段,临床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以手术为主,不同术式的疗效不尽相同。传统开腹手术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且易导致其他脏器损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腹腔镜、胆道镜作为肝胆外科常用的手术器械,在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3-5]。本研究对比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纳入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2021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收治的68 例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9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7.65±5.69)岁,平均病程(5.16±1.69)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8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48.12±5.78)岁,平均病程(5.24±1.75)年。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有清晰认识,同意加入研究。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胆囊结石数量为3 枚及3 枚以下;(2)脂肪餐后2 d 经B 超检查显示胆囊收缩功能良好;(3)未并发胆管结石;(4)胆囊大小正常,壁厚≤3 mm;(5)经腹部超声检查确诊为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排除标准:(1)伴发胆囊癌、胆囊畸形及化脓性胆囊炎;(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不全;(3)临床资料不完整;(4)伴精神异常;(5)拒绝配合研究。

1.3 方法

(1)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留置导尿管,于脐上做一个长度为10 mm 的切口,呈弧形,置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确保腹内压稳定,随后置入腹腔镜。在剑突下、右侧肋缘下与锁骨中线交汇处分别做切口,作为操作孔。在腹腔镜下逐步切除胆囊,注意避免伤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确认胆囊已完全切除后,进行必要的止血和缝合处理。

(2)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建立人工气腹的方式、开口部位及直入腹腔镜的操作同对照组。在剑突下、右侧肋缘下与锁骨中线交汇处分别做一个小切口,置入套管针(trocar)与手术器械。在腹腔镜下观察胆囊、肝脏及周边情况,于胆囊底部做一个小切口,引流胆汁后置入胆道镜,明确胆囊息肉、结石的位置及数目。息肉用活检钳切除送检,结石用取石网篮取出,确定息肉及结石清除干净后,退出胆道镜并缝合胆囊底部。检查术区无胆漏与出血后,于文氏孔(winslow 孔)放置引流管后退出腹腔镜,缝合戳孔。两组手术操作的术者资质相同。

1.4 观察指标

(1)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以下判定标准: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无反酸、腹胀等不良反应,并且结石清除彻底,可视为显效;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偶尔出现反酸、腹胀等不良反应,结石清除有效,可视为有效;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频繁出现反酸、腹胀等不良反应,或结石未清除完全,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围手术期指标对比(±s)

表1 围手术期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研究组 34 43.15±21.83 106.13±30.58 1.77±0.58 6.03±1.55对照组 34 97.41±22.27 95.67±31.05 3.52±1.14 11.41±3.34 t 值 7.781 3.510 6.119 6.534 P 值 <0.01 <0.05 <0.01 <0.01

2.2 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肝胆管损伤1 例、胆汁漏1 例,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肝胆管损伤3 例,胆汁漏3 例,切口感染2 例,发生率为23.53%,差异显著(χ2=4.221,P=0.039)。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无一例患者术后发生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

3 讨论

胆囊具有分泌、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作用,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6]。胆囊息肉作为一种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其他诸如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胆囊结石也是一种肝胆外科的常见病,诱发因素主要有高脂肪饮食、妊娠及肥胖等,临床以胆囊积液、右上腹隐痛及胆绞痛等为主要表现,多并发胆囊息肉。胆囊结石一旦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极易引起急性胆囊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7-8]。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方式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谨慎选择手术方式[9]。胆囊造瘘取石术作为一种传统手术方式,虽具有一定疗效,但术后患者胆囊结石的复发率较高,目前已不适用于临床胆囊结石的治疗。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手术视野良好,能将胆囊切除,进而解除病痛,但术中切口较大,极易损伤胆管,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且术后疼痛明显,并对消化系统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0-11]。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囊内部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因此,长期以来,临床外科普遍倾向于切除胆囊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胆囊切除并不能完全改变胆囊内部的潜在病理变化和可能引发的并发症。相反,有时甚至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明显增加。在现代外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于胆囊保护的重视再次受到关注。胆囊保护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有效清除胆囊结石。这涉及到术中切口的位置、胆囊的曝露程度、出血量以及取石操作等多个因素的密切关联。而术中使用胆道镜的技术应用则显得尤为关键。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理念指导下,胆囊保护手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成为当前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优。提示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量与胆管损伤,促使患者快速康复,而手术过程中联用胆道镜可于直视下处理胆囊病变,有效减少结石漏取与息肉漏治等不良状况的发生[12-13]。同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手术视野开阔、清晰,可有效提升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息肉、结石的清除率,手术操作的精准性高[14];(2)术中不需要对胆囊三角进行分离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胆管损伤,减少出血量[15];(3)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患者恢复速度快,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16]。本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所需时间长,这主要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的操作流程相对复杂有关[17]。由于本研究为初步病例收集性研究,受到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制,在病例的选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对本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结果只是阶段性成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并发胆囊结石效果显著。这种手术方法不仅安全有效,还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显示了其在临床应用上的优越价值。

猜你喜欢
胆道胆囊出血量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