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黄英如*,杨明军,郑忠济,唐远毅,陈江何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0016;2.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骨伤科,重庆 402560)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高发的急诊骨折病症,主要为距离腕关节面2 ~3 cm 的桡骨出现骨折,在急诊骨折中的发病率约为15%~17%[1]。该类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现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深受医患认可,且诸多中医典籍中详细阐述了对该病的认识,认为间接暴力是引发骨折的外因,内因主要和肾脾等脏腑虚弱相关。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法,但是关于两种方法的选择仍具有一定的争议。虽然手术治疗的效果确切,但是费用偏高,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病,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及器官组织功能降低明显,有手术禁忌证[3]。而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强调辨证施治,通过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方法,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且具有副作用小、费用低、康复快等优势,并强调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的结合,重视个体化治疗和功能锻炼。本文对相关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最早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记载可追溯至隋朝医学典籍《诸病源候论》,其中提到腕伤重可导致筋脉损伤,由于血气受阻,难以濡养,因此需要通过按摩等手法恢复血气。唐朝相关医学典籍中提到:“凡折骨,须先整其复位,然后加以固定。”中医在千年前便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具有明确的认知。明代《普济方》中详细记载了该病的特点,同时阐述了小夹板固定的疗法。元代医学典籍《世医得效方》中详细阐述了桡骨骨折的表现,并提出手法整复疗法,与现代牵引、屈伸等整复治疗理念相符。《普济方》中同样详细阐述了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特征和小夹板固定疗法。清朝医学典籍《伤科汇纂》中提出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分型,具体包括“内出者”和“外出者”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现代分型中的伸直型和屈曲型。
经过长期、系统的诊治,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病因病机、特征、分型、治疗方法等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该病属“腕折伤”等范畴,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主要为老年患者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引发[4]。由于老年人肝肾脾等功能下降,骨髓生成减少,筋骨失养而脆弱,容易受伤。且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导致筋骨的弹性、韧性降低,受外力冲击作用容易发生骨折。另外,中医认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和环境、情志等因素相关,如居住环境过于阴湿、受外力打击、情志不畅等均可能导致气血逆乱,筋骨失和,进而导致骨折[5]。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同时注重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增强筋骨滋养,促进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中医注重骨折的预防,提倡中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骨折的发生。
西医认为,间接暴力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致病因素,跌倒时手过伸位支撑为主要原因,另外也包括交通事故伤、运动损伤等。老年人群出现低能量损伤容易发生骨折,女性更为常见。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且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并发骨质疏松,骨骼的脆性更强[6]。
非手术治疗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周期短及费用低等优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患者骨折稳定,无需手术复位。针对稳定性好、无明显移位的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即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如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等,因为手术风险较大,因此建议进行非手术治疗。
手法整复是中医治疗诸多骨折病症的常用方法,应用历史悠久,主要结合骨折特征、患者病情,采用适宜的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医学典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提到:“凡手骨出者……有斜拔伸者”,详细阐述治疗时需要结合骨折部位、方向等特征选择手法。《医宗金鉴》则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中医常用正骨手法,如推、拿、摸、按等[7]。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骨折情况合理选择整复手法。针对克雷氏骨折,需要确保患腕位于掌屈尺偏位,针对史密斯骨折,需要确保患腕位于背伸尺偏位,之后分别从不同方向对骨折端进行挤压,促进复位[8]。
如果老年患者的骨折未发生明显的移位,且没有累及关节面或只累及小部分关节面,同时未造成周围软组织或神经血管明显损伤,手法整复作为保守治疗方法优势显著。相关研究中,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一牵二折三尺偏”的整复疗法进行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90%[9]。相关研究对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整复疗法,效果确切,并证实手法整复具有操作便捷的优势,适合推广应用[10]。但是如果老年患者骨折情况较为复杂,累及关节面,采用手法整复的治疗难度较高,且难以保证疗效。相关研究显示,针对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疗效优于手法整复等保守疗法[11]。另外,并非全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均适用手法整复治疗,该方法也具有禁忌证,主要为骨折>2 周且骨折端愈合畸形。
小夹板固定是中医传统疗法,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常用。晋代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详细记载了骨折治疗中竹片固定方法。该方法具有应用时间长、取材便利、安全无创、操作便捷等优势,同时为医生观察和调整提供便利。过往小夹板固定所用材料为树皮、柳木等。相关研究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取得明显效果[12]。除了上述材料外,目前国内出现诸多新型材料,可用于小夹板固定治疗,如纸夹板、竹塑夹板、高分子材料夹板等。相关研究中对雷氏骨折患者采用纸夹板固定治疗,操作时采用压垫,同时在患腕内外侧采用硬纸板固定,效果确切[13]。另外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多伴有腕关节尺桡侧骨形态不规则的情况,因此需要注意硬纸板契合度,保证固定效果。相关研究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采用竹塑料夹板固定,该类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竹片、聚乙烯等,弹性较好,治疗效果理想[14]。无论是传统树皮、柳木夹板,还是高分子材料夹板,中医小夹板治疗均遵循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原则,并经过验证,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总之,小夹板治疗骨折的优势明显,其牢固性、可靠性强,能够维持骨折复位,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满足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固定力度能够根据关节肿胀情况合理调整,保证肢体血供正常,固定牢固。除此之外,该方法可以和其他治疗方法联用,如手法复位、旋转石膏固定、功能锻炼等,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实际治疗过程中,通过合理使用垫片,能够避免骨折移位、不愈合等情况。
除了常用的夹板固定方法外,目前临床还会使用一些其他的新型外固定方法,采用其他材质的夹板,以满足治疗的要求。新型外固定支具能够充分结合肢体不同部位的形状制作,其材质各不相同。支具的应用能够结合患者的手臂情况、骨折类型等进行设计,应用频率较高,固定效果较好,便于调整。相关研究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外固定支具,结果显示固定效果理想,关节恢复的优良率超过90%[15]。其他相关研究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气囊小夹板,通过研究结果可知,相较普通夹板,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气囊小夹板的效果更好[16]。
中药治疗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方法。中医在骨折治疗方面以分期辨证施治为主,早期发病阶段气滞血瘀,遵循活血化瘀、止痛的治疗原则;中期肿胀有所缓解,筋骨重建,以接骨续筋为原则;后期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重建筋骨的稳定性较差,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中后期筋脉失养,主要采用中药内服与外用结合的疗法,内外并施,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在中药治疗时,还要强调辨证施治,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药物。
中医认为骨折恢复过程漫长,包括去瘀、新生、骨合等多个过程,肾主骨生髓,补充肾精有助于促进愈合,因此主要采用补肾温阳、祛瘀止痛、消肿生肌药物治疗。除了外力因素导致骨折外,内在因素也是引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骨瘘”与骨质疏松较为相似,同时也是导致老年患者骨折的主要内在因素。“骨瘘”的病因为肾虚,另外也存在脾虚、血瘀等情况。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密切相关,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选用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的药物,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相关研究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化瘀接骨汤治疗,效果确切[17]。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筋伤骨断,同时多伴有脏腑失调、营卫不和等情况,常规骨折复位固定后,可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药物可以选择行气活血、接骨续筋类口服汤剂,能够有效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中药外用主要采用外敷、熏洗等方法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位,保证治疗效果。外敷用药可采用具有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功效的药物,如白脉软膏等。相关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白脉软膏外敷治疗,结果显示中药外敷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18]。中药熏洗是常用中药外用疗法,在伤筋病症的治疗中优势明显。相关研究中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手法整复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海桐皮汤熏洗疗法,经治疗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89%[19],提示中药熏洗疗法有助于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除了内服和外用外,还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中药内外联合应用,这与中医整体施治的观点相符。相关研究中,给予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内服和外敷骨伤制剂治疗,结果显示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相较常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下降,骨折愈合时间更短[20]。
桡骨远端骨折通过复位、固定等治疗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十分必要,以改善肿胀、疼痛等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医认为骨折疾病的功能锻炼主要为“导引”,能够改善骨折局部血液循环情况,为骨折的恢复提供相应的营养供给,进而加快愈合,促进功能恢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常用中医康复锻炼方法主要包括肌肉舒缩练习、患肢抓空握拳等。相关研究显示,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导引法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腕部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等情况[21]。导引法包括特定的动作、呼吸练习,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改善疼痛,导引中的一些动作还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情况,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通过导引练习,能够促进关节的活动,增强肌肉力量,进而改善关节功能情况,使患者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导引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或者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作为患者术后康复的干预方法,治疗效果确切[22]。
理筋推拿也是常用的中医康复疗法,能够改善血液供应情况,加快炎性介质的吸收,在减轻疼痛等症状方面的效果明显[23]。理筋推拿的方法较多,具体包括按摩法、推压法、滚揉法、拿捏法、点按法等,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病情、骨折等情况,合理选择推拿手法。相关研究中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点按、推揉等理筋手法行康复治疗,治疗后患者腕关节评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确切[24]。理筋推拿能够通过按摩、牵引、按推等手法,促进骨折端的复位,达到筋复骨正的治疗效果,进而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针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康复治疗,除了功能锻炼等方法,还可以采用各种理疗、蜡疗、针灸等方法。其中针灸具有调和营卫、疏通经络的功效。相关研究中在早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针刺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肿胀、疼痛等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25]。蜡疗也是常用中医康复和理疗方法,主要利用液态蜡具备的热量,对患者的局部皮肤进行理疗。蜡在凝固的过程中,能够对病位产生一定的热敷作用,进而促进血液循环。该方法在骨折患者康复理疗中常用,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相关研究显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关节松动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蜡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康复治疗效果理想[26]。
中医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优势明显,具有操作便捷、安全、费用低、疗效佳等优势,且患者的接受度高,同时可以联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中药及中医康复等疗法。但是中医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如果老年患者骨折情况复杂,则中医治疗效果欠佳。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只是采用整复、小夹板固定等方法难以保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发生再移位的风险较大。在未来,还需要在原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注重中医疗法的创新,同时充分结合现代医学,以提高治疗效果。另外,针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中医治疗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微创手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