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情境下直播教学平台体验设计研究

2024-05-07 03:42李子超胡伟峰王铮
设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扎根理论

李子超 胡伟峰 王铮

摘要:探索疫情背景下,高校混合学习直播教学平台的用户体验框架与构成要素,为混合学习直播教学情境搭建与受众深度体验设计提供交互设计策略。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首先,从高校直播教学软件用户的深度访谈中获取初步文本数据;其次对数据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形成框架并进行策略阐释。混合学习直播教学体验要素由拟真性体验、自如性体验、效益性体验、共创性体验4个宏观维度以及信息直观、功能适切等8个微观层面组成。并围绕发掘的维度进一步提出相应设计优化策略。混合学习背景下直播教学平台体验需设计适于在线教学的互动功能和布局,搭建沉浸的互动环境,赋能知识共创,综合提升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体验。

关键词:混合学习;直播教学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扎根理论;体验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5-0130-03

Abstract: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user experience framework and components of the hybrid learning live teaching plat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pidemic,and provided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ybrid learning liv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indepth experience design of the audience.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first of all,preliminary text materials are obtained from the in-depth interviews of users of college live teaching software. Secondly,open coding,principal coding,selective coding and theoretical saturation test are carried out to form a framework and explain the research data. The element framework of blended learning live teaching experience is proposed,which consists of four macro dimensions:simulative experience,flexible experience,effective experience and co-creative experience,and eight micro levels:information intuition and functional appropriateness,etc.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further proposed around those dimens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lended learning,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layout suitable for online teaching should be designed to build an immersive interactive environment,and learners experience of scene authenticity,user freedom,functional benefit and social co-cre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Hybrid learning;Liv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User experience design;The grounded theory;Framework of user experience

引言

在遠程教育情境下,教与学的时空分离使人的社会化问题凸显,这促使人们重新理解教学情境中,人机交互和人际互动的关系以及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1]。直播教学平台作为上述交互关系的载体,其扮演的角色需要更为充分的考量。疫情背景下,混合学习、远程在线学习已成为长期的社会趋势,并深远地影响和重塑高等教学的秩序和体验。在混合学习情境构建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在技术设计环节融入设计理念[2],探究直播教学等相关技术与教学体验深度融合的特性与路径,将丰富混合学习环境搭建的指导理论,更好地支持远程教学学习体验,促进其数字化转型。

一、研究概念与现状

(一)混合学习与直播教学平台的概念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或Hybrid learning),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建立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3]。相关研究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讨论至今,其在现代教学中的定位被不断外延,由辅助性逐渐向增强性、综合性的方向扩展。新冠疫情客观上大规模促进了混合学习技术应用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并推动了师生对在线教学的认知转向,愈加重视线上教学技术对未来教学主体、方式与场景的创变作用。

直播教学平台,是支持网络直播技术应用于虚拟教学场景的相关程序或平台,具备多人音视频交流、演示文稿展示、文字研讨等基本教学功能[4]。高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依赖企业所研发的教学平台,其中视频软件、具有视频会议功能的在线办公软件等使用较为普遍[5]。

混合学习情境的构建需要以直播教学平台为媒介,在混合学习的理念沿革过程中,完整流畅的混合学习体验要求推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应用发展愈发呈现出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融合性、增强性和社会性的无缝教学模式。

(二)在线教学用户体验研究现状

在线直播教学平台作为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混合教学工具,针对教学体验的设计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直播在线教学用户体验要素与评价维度展开,研究涵盖了质量评价、在线学习满意度等研究维度。学者们通常从技术平台与环境、课程设计与内容、讲授者维度、学习者维度、社会性交互5个方面对在线学习体验进行综合性考察[6]。谢悦[7]从协同创作、游戏化、激励奖赏等交互环节提出教学平台交互提升策略。高雪等[8]从分布认知理论角度,并以MOOC平台Coursera为例提出教育平台的交互设计策略;郑娴等[9]借游戏化理论对辅助教学平台设计策略等。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以宏观性框架为主,相关结论对于具体的产品体验设计指导针对性不强,在理论上仍留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因此,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基于用户深度访谈,对直播教学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要素进行发掘,论述设计要素,并从要素角度总结直播教学平台的相应体验设计策略。

二、混合学习直播教学平台体验要素框架构建

(一)研究方法与流程

本研究在理论构建步骤中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由Glaser等学者提出,是一种自下而上、对资料层层归纳发展、基于数据来发现研究线索的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特定领域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体验要素框架,适合使用扎根理论[10]。扎根理论基于社会现象,经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主要步骤,并依据研究资料和文献参考进行理论饱和验证,最终完成由现象到理论的归纳,具体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11],本文也据此流程展开研究。

(二)研究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问卷进行用户体验的文本收集步骤,通过整合相关文献并做相应调整,拟定了访谈提纲,针对远程学习用户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研究人员随机采访了34名有网络学习经验的高校学生,以获得体验评价。受访者统计学信息如表1。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本研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通过在线会议记录或人工转录输出为文本。选取其中2/3(23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进行接下来的编码分析,并对剩余1/3(11名)的受访者内容進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直播教学平台体验要素框架构建

1.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用概念来标示资料和现象的资料诠释过程,首先,拆解和理解文本来确认和发展概念,其次,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取范畴。在编码过程中,剔除重复频率低(不多于两次)、非主要工具型体验(受极强教师主观活动因素影响)的初始概念后,最终抽象出29个初始概念,由此组成8个副范畴。

2.主轴性编码。主轴编码是分析开放式编码阶段得到的各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进一步归纳出主范畴的理论抽象步骤。对上一阶段得到的8个副范畴进行归纳聚类,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扎根理论的理论构建环节,本研究通过对前述阶段形成的主、副范畴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最终提炼出“混合学习直播教学平台用户体验”这一核心范畴。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4. 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完成框架编码工作后,对预留的1/3(11份)用户访谈的文本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在预留的第24-34份访谈资料中没有出现新的范畴,并同样体现出了上述提及的主、副范畴。因此,本研究所得到的混合学习直播教学平台用户体验框架达到理论饱和状态。

三、混合学习直播教学平台用户体验要素及设计策略

根据上文对访谈内容的编码分析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形成了包含四个主范畴及8个副范畴的直播教学平台体验框架。下文根据框架内容和调研数据,阐释要素内涵并提出相应设计策略,如图2。

(一)基于拟真性体验的直播教学平台设计策略。拟真性体验指直播教学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在信息组织、数据形式、互动等层面,对用户线下教学环境体验的线上迁移和形塑。完善在线教学的教学步骤、课程环境等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直观性、系统性,充实教学情境感知和体验。拟真性体验主要表现为教学直观和功能适切两方面。

1.教学直观:增强控件视觉感知。教学直观是上课时教学应用在教学步骤、程序信息等呈现的直观性,包括课堂上参与人员、参与状态、学习进度状态的信息可视化感知程度。线上教学模糊了线下教学的时空特征,削弱课程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征,造成学习者困惑和疲劳,并降低学习者的效益感知。因此,直播教学平台直观地提示用户教学进程、活动等信息,保证远程学习体验,增加学习者的信息认知,促进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具体而言,在界面简洁的基础上加强用户的音、视频状态提示直观性;增加误操作提示或操作步骤,明确操作状态,增加用户对自己上课状态的感知并减少误操作成本。例如,参照数字支付应用的支付确认方式,增加打开扬声器及摄像头时的提示信息弹窗,以供用户二次确认。

2.功能适切:塑造课堂专业认知。功能适切是教学平台中交互功能与授课形式的匹配程度、平台网络数据处理策略以及功能布局的合理程度。稳定的直播教学平台操作系统和完善的移动互联技术,能够优化线上直播教学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减弱在线直播学习中的孤立感和技术使用困难[12]。除此之外,当前情境下商用视频平台因其自身的用户量和社交基础,在紧急远程教学时具有成本优势,其使用习惯被继续保留。然而,多元的应用场景暴露了应用对于在线教学形式匹配问题。直播教学平台需通过迁移学习者的认知经验,设计拟真的交互形式,增加学习者对于在线课堂的熟悉感、沉浸感。如从界面布局、教学互动功能优化授课流程和情境,例如,腾讯会议中针对格栅式成员布局的再设计,还原小班教室和阶梯教室的座位分布,提升课堂情境及功能匹配(如图3)。

(二)基于自如性体验的直播教学平台设计策略。自如性体验是直播教学平台在授课内容管理等流程中,带给用户的自如性、隐私性和安全性的感知,主要表现为功能可及和隐私安全两个方面。

1.功能可及:促进自主学习动能。功能可及,主要包含直播教学平台体验中课内外知识共享的覆盖度,作业课件等内容存储、回看的便利程度以及自主课程回顾和管理的灵活度。混合学习场景中资料管理的可及性和科学性,是在线课堂内成员知识共享的前提,而知识共享活动在整个学习平台使用过程中显著地影响交互行为,并提高学习效果[13]。因此,直播教学平台对直播教学过程中的副产品(在线文件、文本链接等)的定位记录、教学成果(在线、课后作业)存储管理和教学内容回顾的功能支持,能够促进用户产生学习效能,支撑学习者深度学习及探索活动,是直播教学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在设计时围绕增加学习者对于学习规划的自由度来进行相应的优化。例如从可视化、分类方式角度,优化分享文件的预览、观看和存储等内容管理;再如教学回放中基于互动数据(观看人数、互动次数等)生成回放进度高能条,既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定位到重要内容,也可以向教师呈现教学过程的重要阶段。

2.隐私安全:加强远程教学秩序。隐私安全,主要包含直播教学过程中信息隐私保护、重要内容管理、远程安全风控等内容。在远程教学在线互动的过程中,安全感的获得能够增加用户之间的信任感以及自如感,促进互动进行。同时,研究表明在线教学工具的在线安全建设,能够增加师生对网络学习的信任,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效果[14]。应用对使用者文件数据隐私的保护以及安全教学环境的搭建,可改善用户的情绪感受,从而提升对在线教学环境的满意度。策略方面,主要围绕上述方向进行设计:其一,设计临时预览窗口,允许用户在共享前对特定画面区域位置或应用的信息(如弹窗、消息提醒等)进行模糊、裁切等处理,再进行共享,从而保护课堂参与者的隐私;其二,针对应用中上传的作业或是其他资料,设定查看权限以增加用户对文件、视频分享内容的隐私保护;其三,突出主持人对成员的权限管理,再如增加对参与者异常画面、声音的提醒及反馈,及时呈现给直播教学平台的管理人员;审核课堂成员,或对加入机制进行调整,在分享链接时限制加入时间和人数,保证课堂秩序,提升用户对课堂自如性的感知。

(三)基于效益性体验的直播教学平台设计策略。效益性体验指在与直播教学平台交互时带给用户的具身性、效益性认知。界面效益和反馈及时是其主要特征。

1.界面效益:提升课堂情境临场。界面效益涉及教学应用在用户界面及内容呈现上的视觉感受。程序界面视觉风格、图标设计、交互效果等视觉效果,引起学习者对课程的兴趣、信任度等情感感知,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和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符合使用者心理预期和视觉认知程度的程序界面,向用户传递出科学、理性的视觉特征,界面按钮、交互效果的情感化设计,可安抚用户的在线焦虑情绪,增加情感价值。增加界面设计中的审美元素,为树立使用者的操作信心和品牌信任,以及沉浸感、享乐感的获得奠定了基础。如定制化图标风格、开屏动画,替换班级内的按钮文案等,在图标、动画效果上增加与课堂情境相关联的互动内容,例如,ClassIn开启上课情景的默认入口是“黑板”,在黑板上再进行直播教学、课程互动等功能的展开,同时把“上台、回到台下”作为学生发言或共享屏幕的按钮文案,将“花名册、随堂老师” 等作为成员列表显示文案等,使用户与真实课堂环境连结,提升用户课堂环境以及专业性的感知(如图4)。

2.反馈即时:降低网络技术焦虑。反馈即时,包括了容错及时、迅速响应、反馈明确等特征。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将愈发呈现出透明性和低存在性,而糟糕的响应和反馈则会使用户的沉浸体驗大打折扣。直播教学场景下,工具需降低使用者由于交互迟滞不畅而产生体验割裂,将使用者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及时反馈,增加学生网络教学的自我效能感,更好地参与学习。基于此,明确直播教学平台的响应和反馈,增强用户的操作信心,减少与工具的隔阂,进而提升操作效率;增加情感化交互动画,减弱用户对于加载速度、交流延迟等内容的焦虑情绪,为学习者构建良好混合学习体验奠定基础。

(四)基于共创性体验的直播教学平台设计策略。共创性体验表示直播教学平台对于知识共创行为的支持、促进程度,如社会性交互、课堂集体氛围等。共创性体验需要直播教学平台关注用户开放交流的空间以及集体认同的感知。在该框架中,包括开放交流和关系凝聚两类要素。

1.开放交流:赋能课堂开放交流。开放交流这一指标考察了用户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意愿、软件社交氛围的营造和交流活动的持续性、互动性。教学活动中的社会性交互形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满意度和感知学习效果,降低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习者孤独现象[15]。设计课堂直播间交互界面时,减少对话区域的纯文本对于参与者的认知干扰,增加交流及时性和语境连贯性,增加交流者交流时的尊重感,促进开放交流的积极性。例如进行适度的节气、节日、地点等时空主题等聊天激励交互设计;简化文本提高交流效率如合并聊天中相同文本,自定义标注重要内容等。

2.关系凝聚:营造集体共创氛围。关系凝聚是用户在使用直播教学平台时对集体氛围的感知,用户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中,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在线的互助合作,学习者的组织感知增强,有助于产生集体效能感,提升学习意愿并提高在线教学课程满意度。因此,直播教学平台可通过设计师生共创、生生共创性的互动及交流形式,促进集体氛围的感知。例如,直播教学平台ClassIn支持音视频直播和线上实时协作互动,师生可协作进行编辑。编辑时同步显示协作者的光标以及头像,增强了集体的共创属性。此外,设计互动性表情、文字,丰富重要对话在屏幕上的展示效果;推出团队荣誉或组织名称等自定义标签内容等。通过丰富有趣的交互来强化参与者在虚拟空间中的环境感、社区感,营造利益一致、关系凝聚的教学共同体。

总结

在混合学习情境逐渐成为当今主流教学方式的背景下,直播教学平台将由支持工具转变为赋能工具。从学习体验的角度出发,直播教学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从拟真性体验、自如性体验、效益性体验和共创性体验4个维度进行切入和聚焦,可以更好地完善在线直播教学的体验,唤起学习受众的教学情境感知与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涛,巩阅瑄,蒲岳. 探寻社会化意义:大学生在线教学交互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基于334所高校在线教学的调查[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6):72-81.

[2]Pelletier K,Mccormack M,Reeves J,et al. 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R]. EDUC22,2022.

[3]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 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13-24.

[4]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余胜泉:常见在线教学模式与工具[EB/OL]. https://mp.weixin.qq.com/s/ SQUCysx8JQdgK2dD6jK5xQ.

[5]吴薇,姚蕊,谢作栩. 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经历对自我教学评价的影响——基于全國334所高校在线教学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8):63-72.

[6]刘斌,张文兰,江毓君. 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0):90-96.

[7]谢悦,吴祐昕. 激发在线教学APP互动性的设计策略研究[J]. 设计,2021,34(03):144-147.

[8]谭志,蒋晓. 基于FBM行为模型的在线学习平台交互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20,41(04):189-194.

[9]郑娴,刘敏洋. 基于游戏化的辅助教学平台设计研究[J]. 设计,2022,35(12):144-147.

[10]Suddaby R. From the editors: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Academy of Management Briarcliff Manor,NY 10510,2006:633-642.

[11]刘鲁川,李旭,张冰倩. 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12):8.

[12]曹振祥,储节旺,李茂胜,et al. 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质量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J].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04):61-72.

[13]Chao C-Y,Hwu S-L,Chang C-C. Supporting interaction among participants of online learning using the knowledge sharing concept[J].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OJET,2011,10(4):311-319.

[14]李艳,朱雨萌,翟雪松. 疫情影响下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及启示——基于2020~2022年《地平线报告》的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8):14-25.

[15]胡勇,赵凤梅. 在线学习成效的理论分析模型及测量[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0):37-45.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扎根理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三类不同设计方法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