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变成了对学生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深化学习为导向,带领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基于此,文章以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从初中历史课堂中深度教学模式概述入手,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链的基本原则,以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策略,以期指导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学习;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138-04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心智、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如今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部分教师仍存在重视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这样一来,容易让历史课潜在的人文价值慢慢消失。由于传统历史教学课堂上存在的系列问题,可能会让课程始终处在单一学习层次,学生只能对历史学科知识单纯学习,对于课程教书育人作用无法有效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无价值。所以,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剖析初中历史课堂上现状,提出科学性改进措施,希望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 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其认为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指导学生在学习当中构建个性化知识系统,以此进行解题路径与方法的探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学习能力的提升。深度学习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撑下,获得了更多教学灵感。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期间,深度学习的开展应以培养学生思辨力与探究力为主,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及正确学习方式,并在教师适当点拨下,深度学习新知,通过对新知识的储存,找出新的问题,借鉴历史资料让历史事件始末得到还原,还要充分掌握历史教材当中蕴藏的规律,促进初中生问题意识、批判思维不断增强,从而以多维度解读历史问题。
二、 初中历史采用问题链的原则
(一)综合性
现如今,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即单纯培养知識转向提高综合能力,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实操能力,以及优秀的职业素质,如此才能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初中历史学科又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关键平台。面对这一现象,历史学科施教者应该按照深度学习模式,坚持教学综合性原则,将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资料文件、现实生活及新闻时事等关键内容结合在一起,科学设计问题链,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同时,采用问题多元驱动手段,致力于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向终极目标迈进。
(二)生本性
基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下,课堂以学生为主,无论是自身需求还是学习情况,都成为课堂上值得充分思考的重点,这正是新课标理念所提倡的核心内容。所以将问题链教学模式引进初中历史教学流程之中,应该按照生本化原则,紧扣学生的学习实情、个性特点、思维模式等,科学开展有利于学生思辨力、思考能力等历史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切实进入历史情境之中,从诸多维度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知与解析。另外,从生本性原则来看,教师应该对学生个体差异提高重视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个性需求得到满足,采用科学指导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历史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历史资料内容,使其思维产生碰撞的同时,对历史问题深刻理解。
(三)梯度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既要对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培养,又要积极展现他们的认知能力。通常学生在解读历史学科问题和知识理解期间,选择简单的问题进行。只有通过后期努力学习,才能储备丰富知识,掌握多元化学习模式,也才能对高难度问题全面理解,这个就是高阶思维产生流程。面对学生思维特征,教师将问题链引入历史课堂时,应该秉承梯度原则,以核心问题为主,串联小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理解问题与处理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形成阶梯式状态,从而朝着深度学习的方向努力前行。
三、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求知欲望也比较强烈,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还不足,虽说他们对历史事件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历史课程,具体如下:
(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强调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如今一些教学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重知识教授而轻授课模式,他们认为,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在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性复述,不断提升历史科目的应试成绩。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在教学时,学生仅是一味聆听教师教授的内容,导致学生思维尚未获得有效训练,所以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无法将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调动出来。
(二)学生对历史课程不感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都会让学生对大型历史事件进行背诵、记忆、概括,并未深度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做不仅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且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逐渐下降。学生在此类课堂上仅是被动记忆历史知识点,并不能做到对历史知识内涵进行融会贯通、切实掌握以及体会等。如此枯燥的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心智成长,以致其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三)学生无法做到深度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掌握授课节奏,只有对教学节奏实现全面掌握,才能满足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无论是教学节奏过快还是过慢,都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消化时间被占据,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深度掌握知识,还会使其产生紧张情绪以及疲劳之感。比如,一节课程的时间为40分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需要掌握教师讲述的故事,然后围绕这个故事说出其背景、影响与结局;还要概括其中的几个阶段及发展特点;并分析不同原因。另外,还要对教学难点充分掌握。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会体现出诸多知识点,且具有很大的难度。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采用多元化手段进行历史事件的充分展示。为了提升教学速度,并未留下充足的学生思考重点内容的时间,另外,师生之间也缺乏积极交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浅层学习历史知识,如此一来,根本无法做到深度思考。
(四)历史知识大都出自社会本体
当前,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多以历史结论为主,在结合历史知识、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等方面不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为教学目标,从历史层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让学生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获取大量利于现实生活的经验。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对甲午战争的背景、现实状况、战役失败的诱发因素等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历史观点,学习邓世昌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并树立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甲午战争发生在一百多年前,老师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深度学习下初中历史采用问题链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学体验,实现学生良性互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历史知识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将课堂上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学生满怀热情参与课堂,从而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开展学习活动作为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学习活动当中,为了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做到群策群力,通过小组活动的积极开展,使小组完美地完成任务。在多元认知体验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以教学“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一课为例,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了解本单元知识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将本单元知识分成三个单元,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抽签选择,三个单元内容分别为编写剧本、商榷细节、演绎编排。然后由小组展开竞赛活动,通过此类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出来,鼓励他们深度学习,又能让学生通过多元化交流深度了解历史知识,挣脱传统乏味与单调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深度问题的生成,实现以问引思
教师要提升自身设计深度问题的能力,这里提及的深度问题,指的是确定深度问题而非问题难度,深度具体展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深度问题应从契合初中学生实际学情,针对其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情感体验等层面,进行触及学生内心的深度问题导向,在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下,进一步激活内在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内在潜力挖掘。第二,针对学生领悟历史知识内涵和逻辑,需把握历史知识的核心及其本质,从历史学科完整脉络建构出发掌握历史课程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实现教学本质转变。第三,历史学科的核心教学目标,应秉承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理念去设计,努力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以历史情境为出发点,以深度问题为核心导向,在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指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内涵和深意。以教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中共一大13位代表人物图片,初步建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时,13位中仅剩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位代表,这些代表经历了什么样的壮阔人生呢?”带领学生初步思考,各抒己见,之后再次提出问题:“这些热血先贤为什么会走出这些不同的人生道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呢?”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将这段历史实现逻辑循序建构,不仅增强了课堂活力,调动了探索历史人物的动机,还实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构建思路,在强化历史思维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实现情感共鸣,达到实现自身成长与知识建构的内在联系。
(三)科学运用教材,探索历史发展规律
深度学习离不开教材,但同时也要超越教材,其应结合教材知识、现实社会、学生生活、家庭活动几方面。对历史知识以及发生线索的掌握,是新课标理念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初中生文学素质的不断提升的方向。所以在加工处理教材期间,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实现科学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构建知识联系,通过教学措施进行概括,不断深化教材内容。由于现有教材篇幅和知识点的排列方式等问题制约,无法全方位展示历史背景、事件诱发因素、评价方法等,即便如此,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知识點,应该将这些纳入重点内容。只有将零散性知识简单概括为不同层次知识体系,然后在自身知识系统当中融会贯通,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在这一知识脉络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深层揭示历史的本质,指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学生既要全面了解太平天国从建设到兴起再到失败的整体流程,还要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因素作进一步研究,以此深度掌握历史学科知识。除此以外,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与陈胜、吴广起义等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农民为何要起义,这种指导方法能使学生获得一个结论:即为农民受到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生活得不到保障情况下做出的抗争。因初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反思为重点,在老师的适当点拨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考,在循序渐进中了解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从而明确历史发展规律。
(四)解读历史影响,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人物形象和现实事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这些为教学资源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历史教材中的某些人物和事件,围绕影响历史课程进度的因素,设计开放性问题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围绕话题角度进一步探讨,然后深层掌握问题诱发因素。在对影响历史教学因素详细解读期间,面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通过小组辨析等方式,带领学生辩论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问题。以教学“辛亥革命”为例,面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度产生的影响,老师可以设计以下相关问题:辛亥革命对于历史产生的影响,每个历史学家的说法都不同,有些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些则认为其不能改变中国现状,是一次华而不实的运动。面对这些说法,你们有何看法?学生应当自行组成多个小组,搜索问题的答案,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判断自己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老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提供让学生大胆发言及主动思考的空间与机会,通过猜测及推理,进一步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产生的现实影响。以历史问题为设计源泉,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历史课堂更活跃,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目标。
五、 结论
总之,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度了解历史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兴趣指导下展开学习,发挥学生的思维辨别与探究能力;另外,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深刻理解与记忆,在确保初中生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能达到深度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雪.深度学习导向下历史问题链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1(20):77-78.
[2]王翠霞.基于问题链的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活动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11):77-80.
[3]费为群.指向深度学习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探索——以八年级“成吉思汗”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6):38-40.
[4]胡春萍.基于初中历史“深度学习”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讨[J].国际教育论坛,2020,2(10):86.
[5]林泽.私人史研究视域下的历史课堂对话教学策略探析——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12):25-28.
[6]王及时.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策略——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之路”为例[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2):64-66.
[7]郑惠玲.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7):13-14.
作者简介:陈学文(1983~),男,汉族,云南迪庆人,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