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文治的诚体实现路径析探礼与孝的伦理精神功用

2024-05-07 10:25韩苏渝
名家名作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治经世上海人民出版社

[摘要] “诚”这一儒学概念作为《中庸》的核心范畴,贯通天人,连接物我,具有伦理与哲学的双重价值。关于诚体实现,唐文治先生在其著作《四书大义》中通过对“慎独”工夫论的阐释引出了两条路径。以此入手,分别对“孝”和“礼”这两条路径进行简要考察,以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之伦理精神对现世方面的经世功用。

[关  键  词] 唐文治; 诚体实现; 伦理精神

一、唐文治的慎独学说与诚体实现

唐文治有关慎独的诠释已融合进性理学中,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在此简单概述以梳理其与诚体实现的关系。

唐文治经世救世的路径关键是正人心,而正人心活动实施的对象是性情。在唐文治的观点中,真性情者就是心正者,即能够发挥天命之性善,实现生生之性的人,因而生生之性的寻求与实现就是要陶冶性情。正人心需要先体察人心之诚伪,即“察吾心之诚伪,极察吾心之善恶也”①,在这一过程中,慎独作为关键机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庸大义》中,唐文治强调:“人之为道,诚而已矣。诚之为道,慎独而已矣。”②唐文治将“诚”作为道德至善的本体,而生生之理则为慎独工夫起作用提供了依据。

在对《大学》和《中庸》的主旨进行解释时,唐文治也将“慎独”作为根本:“《中庸》首章言慎独,《大学》次章亦言慎独,其义一也。《中庸》自慎独推而至于化民不大声以色,《大学》自慎独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可见治、平必自慎独始,而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亦必自慎独始。”③在唐文治的系统中,“独”代表着不自欺,也就是“诚”,所以不自欺也就是诚体在人道中的具体表现,“诚体”亦“独体”,通过慎独能够使诚体显露。

和同门曹元弼关于慎独的阐释相比较,唐文治在反对戴震观点的同时接续了阳明心学的理论。与曹元弼的《大学通义》和《中庸通义》相比,唐文治在引述了朱子与黄以周的解释之余,增加了对于阳明心学学者尤其是刘宗周和李二曲的解释的引用。如在“未发已发”的解释上,他比较了李二曲和陈澧的解释,想从阳明学派阐释慎独。

简言之,唐文治的慎独学说和诚体实现的脉络如下:慎独作为贯穿《大学》八条目的最核心意义,通过慎独工夫,借助主静与主敬在心之未发处通达与显露诚体,而后思几以合内外之道,将内圣外王之道统一于“心几”和“外几”的几学,借助“几学”对人进行矫正克制。慎独工夫的完成要求现实社会人心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通过两条途径——发于人伦人性的“孝”和构建群体秩序的“礼”——达到,最终实现诚体实现。

二、孝之于诚体实现

唐文治的理论中,诚为道德至善之本体,生生之性为诚体,诚体实现需要经由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便是以慎独工夫显露诚体,在此基础上需要借助经世教育使显露的诚体在群体中实现。而第二个步骤,孝是人道中最能够表现诚体的行为,因而尽孝道作为经世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诚体实现的出发点。在《中庸大义》中,唐文治也结合《孝经》的思想和文本进行了论述。

为了申明“孝”的重要性,唐文治首先强调了人伦和人性的重要性:“道者,人性也,人伦也。未有悖人性、外人伦而可以为道者也。”④“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之常经,不可得而变革者。……子思子痛后世之流蔽,故特揭之曰‘行同伦,盖人之所以为人者,伦也。”⑤唐文治指出,人伦、人性是“道”的本质内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原因,不可更变。

捍卫“道”、保障人伦礼仪的手段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唐文治便紧接于此开始言述“孝”的重要性,把“孝”的地位提升至与“诚体”相齐平:“此以孝道通天下,道必始自家庭之际也。本经下篇云:‘立天下之大本。郑君彼注云:‘大本,《孝经》也。盖孝者发于天性,为人道所最先。……又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其性者,尽孝道也,所谓自迩也,自卑也。尽人性,尽物性,至于参赞化育,所谓远也,高也。孝之道大矣哉!”①孝是天性的本能,且唐文治认为“生生之性”即是“诚体”,那么显而易见,尽孝实际上就是显露诚体,至于《中庸》中提到的“尽人性”“尽物性”以及“参赞化育”的效果,唐文治也将其归功于实践孝道的功用,最终的结果则是“诚体”在人伦关系中完全得到了实现。

唐文治认为《中庸》中有关“孝”的思想源自《孝经》。他借助《孝经》诠释《中庸》的内容,借《孝经》的结构比对分析《中庸》的架构。唐文治认为《中庸》和《孝经》的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如《中庸大义》第十五章:“此章言和顺以孝其亲,以立人伦之本,《孝经》所谓‘生则亲安之是也;下章言祭祀之尽孝,《孝经》所谓‘祭则鬼享之是也。”②唐文治将仁孝与鬼神祭祀相联系,认同郑注“生而为父母,殁而为鬼神”③的观点,借由孔子的宗教思想,将孝道的施行(并使诚体显现)推至能够“感天地鬼神”的重要地位:“盖天地鬼神,可以役人心中之神明,而人心中之神明,可以感天地之鬼神,诚为之也。诚不至,则神不致。”④

整体言之,唐文治强调“孝”在显露诚体上的功用,是从“孝”的本源出发:孝作为人道人伦之本,和诚体的内在一样都是由天命所赋予的,尽本性即实践孝道。而以“生生之性”为内容的“诚体”,需要通过尽性——也就是尽孝——实现,这也是唐文治慎独工夫的圆满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孝”在诚体实现上不仅在个体上能够实现,还能够在群体上实现:“必有一人之孝,推及于亿万人之孝,而使天下之人皆有以尽其孝思。夫然后事天明,事地察,而成其为大孝。”⑤这涉及唐文治的教育方面的思想。

三、礼之于诚体实现

除了“孝”,“礼”在唐文治的理论中与诚体实现也有紧密关系。礼与实践相关,更与通达所谓“德性之原”的天命之本性有关。回顾前文对于唐文治慎独工夫论的概述可知,慎独工夫也体现在礼秩序内的互动。礼所建立起的顯露诚体的规范,实际上就是实践慎独者在日常根据“慎”的行为轨迹。

需要强调的是,在唐文治诚体实现路径中的“礼”不是固定的法度,而是一种秩序精神。这里的“礼”的具体内容因时而变,不变的是“礼”根本的秩序特性:“以后人因时制宜之意,上契周公因时制宜之意,且研究历代所以能合与其所以不合之故,会而通之,则庶几成经世之儒矣。”⑥所以,唐文治论述的“礼”具有经世的实际意义,也是他性理学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定了礼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唐文治对《四书》中的礼进行了论述。他从形而上的层面论述礼来自“天性”:“礼之根于天性,而于人道为至重也……人苟非有禽兽之行,则兄之臂,绝不为之,何也?以其性中有礼也。可见礼之根于天性,而重莫大焉。”⑦正好契合了孝之于诚体实现的道路:“孝”和“礼”的根源都是天性。礼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体现,是人内心所本有的原初本质倾向的具体实现,是事物本身所有的秩序条例。且“诚体”本身就是“物之本”,礼作为“诚体”在人道中对事物的规范,通过礼建设人伦秩序,在诚体实现中是必要的。

唐文治在《孟子大义》中论述通过“礼”实现诚体的过程与在《中庸大义》中论述通过“孝”实现诚体的过程都涉及关于三纲五常的重要性:“盖三纲五常,人之类所赖以生,而国之所以为国者也。上无礼,则失是理矣;下无学,则不学乎此矣。上失其礼,下废其学,则三纲五常,日以沦弃,国将何所恃以立乎?民将何所恃以生乎?”⑧其本质在于两者都是涉及对人伦的维护。人伦本性的具体正是五伦关系,礼形而上的基础是“天性”,它作为“天理”能够维持人伦关系的秩序,保障社稷和民众的稳定。

秩序在诚体实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唐文治在《礼治法治论》中写道:“庆赏刑罚皆起于礼,故政事亦根于礼,舍礼而为政事,不可得也。”①礼构建的君臣系统作为政治秩序是日常生活秩序的保障,由“礼”而产生的相关举措,指向的最终目的也是构建稳定的生活秩序。那么基于此,和“礼”同出于“天理”的“孝”,作为日常活动中的礼制行为,也在“礼”所建构的框架之下。因而,通过“礼”的秩序建立实现诚体的必然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孝”在“礼”的范畴内就简单地把通过“礼”实现诚体的途径覆盖在“孝”的途径上。“孝”直接体现的是日常活动中以修身为基础的行为,而“礼”更强调的是内在秩序的建设和秩序精神的沿袭,“礼”指向了更为广阔的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

四、由诚体实现路径看中国伦理精神的经世功用

从上述借助“孝”和“礼”实现诚体的路径入手进行简要分析,发现二者在某些方面可以共同归于伦理范畴内。“孝”在《孝经》中从事亲之孝出发,最后以孝治思想结束,完成了由家庭伦理到政治伦理的转变。“礼”则与伦理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其最基本的表征就是对伦理实体——伦理秩序和伦理结构的设计、制定和维持。唐文治先生论说的礼在此基础上更强调的是遵循伦理行动的秩序精神。虽然孝、礼两者在伦理上表现的功用有所差异,但整体言之,这两条实现诚体的路径都与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伦理即伦理秩序内涵的精神在经世致用上被经学家寄予厚望,而且确实有实际的作用。

伦理以及伦理精神的经世功用在许多经学家处都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在此则对唐文治先生的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前文提及唐文治的慎独理论正是对伦理寄予经世厚望的产物。唐文治对于慎独的阐释正是“性理学为救世之本”的核心。这一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是在“三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下产生的。除了作为经学家,作为教育家、实业家的唐文治以实学理念为主张,致力于造就学成经世致用的人才。对于慎独学说,唐文治指出:“君子之学未有不以慎独为基者。自后人破慎独之说,以为空虚,而作事益无所忌惮矣。”②后人指的是戴震,戴震在“理心之辩”的辩驳中认为“宋儒以意见为理”,而真正的理是圣人认定的、人人认可的,故而宋儒的“理”常常冒充天理致使以理杀人。唐文治认为戴震的学说会导致天下无公理。他对戴震的批判就涉及天理这一是非判断标准的问题——天理是先验的、人性中的超越性维度还是经验生活的后天调和。以戴震的看法,天理是后者,但唐文治認为,倘若天理是后天调和而出的,那么戴震所谓“体民之情,遂民之欲”③,遂的便是强势者的欲。这显然无法达到社会的平衡,打破了伦理的建构。因而唐文治最后的解决途径就是借性理之学以正人心,最终回归到了“发明慎独之学说”。

对天理的思考和纠正,对人性超越性作为判断标准的强调,始于不当的理论对伦理秩序的破坏,而最终落脚在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的伦理秩序以纠正。伦理和伦理建构的秩序,在此既是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评判、检验学说的标准,同时作为修正工具被经学家所使用。而伦理其所蕴含的持久的秩序精神则贯穿于儒家的信念中,作为治学的传统、治世的依凭被传承和运用。

除此之外,不独于慎独学说中伦理精神的经世作用,“伦理”这一关窍在唐文治先生政治学学说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道德》论中出现的“责任伦理”概念可以视作总承“性理学”中伦理精神之精髓。伦理在这里发挥了经世功用,为“伦理政治”这一政治命题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戴震.戴震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

[3]吴飞.《中庸大义》与唐蔚芝汉宋兼采之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4-82.

[4]邓国光.心统性理:唐文治先生重建儒学经世之道统大义[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42(1):19-32.

[5]陈畅.性理与救世:唐文治论慎独工夫原型及其思想史意义[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0(4):18-26.

[6]邓国光.会通与知类:唐文治与曹元弼“经教”法要初探[J].国际儒学(中英文),2021,1(1):73-79.

作者简介:

韩苏渝(200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注释:

①②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64页。

③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4-15页。

④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91页。

⑤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16页。

注释:

①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97页。

②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98页

③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01页。

④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00页。

⑤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09页

⑥唐文治:《十三经提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第76页。

⑦唐文治:《孟子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404页。

⑧唐文治:《孟子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96页。

注释:

①唐文治:《礼治法治论一》,载《唐文治文集》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第658-659页。

②唐文治:《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101页。

③戴震:《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第161页。

猜你喜欢
文治经世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最有思想的句子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文治风华——《宋文治传》新书座谈会花絮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历史与记忆
上海市付文治历史学科基地掠影
An Analysis on the Poor and the Rich in US Drama Shameless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弃甲得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