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国藩的礼学思想具有经世之用,他的礼学思想产生是基于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内,学子们醉心于诗书,分为汉宋两派,彼此剑拔弩张、互相诋毁,忽略学习圣人之学的初心,一心求富贵而不在乎治世的功效;外,鸦片战争开始,东西方文化碰撞,社会秩序混论,急需要迫切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曾国藩的礼学正是这样应运而生。
关键词:以礼代理;经世;产生缘由
一、曾国藩礼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王学盛行于世,王学主张“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①于是,在当时出现了一股无心于书,空谈理想的流弊。乾隆年间,当权者不满学子妄谈国事,不经世事,于是兴起汉学之风。起初汉学弥补了当时理学的空虚,为当时的学风带来一股清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学者醉心于考据而不在乎义理,对当初兴起汉学弥补理学弊端的初衷矫枉过正。“盖国家之于明,鉴其末流而矫之过正,是以成为今之风俗也”曾国藩认为当下学风也正是因为对明末空谈弊端的矫正而成为现在过犹不及的场面,当时的汉学为一种破碎的学说,从经典中引用一二字后,旁征博引数千乃至数万字来加以解释却不得要领,更有甚者引用孔孟的仁义之说,加以解释变革它原本的意思,一群学者还一同附和。曾国藩还觉得清末的学者对于考据之学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圣人之学,而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使自己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这是当时清末的整体学风,曾国藩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认为君子不应该以利益为先,而应该追求更深远的道义,而当下的人们追求事业,事业不成又醉心于语言,实为本末倒置。
二 曾国藩崇礼的思想缘由
崇礼,必先说礼的起源。从文字上看,“禮”,“示”字旁表示为祭祀,“豊”本身也代表着祭祀,“豊”下为一个“豆”字,表示的是饮食,原始的“禮”发源于饮食习惯,与原始的宗教祭祀有关。原始的人抱有“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认为自身的食物也都是上天的恩赐,这种“禮”的祭祀也是为追求与上天的神的一种共鸣。礼是由自发到自觉,从礼俗到礼制,这也正是礼学产生的基础。孔子主张“礼”来源于天道,在《左传》文公十五年记载孔子之语,曰:“礼以顺天,天之道也”。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的法则也是由自然的法则演变而来的,人的法则就是“礼”。
曾国藩的礼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规范。《江宁府学记》中,曾国藩道“先王之制礼也,人人纳于轨范之中。自其弱齿,已立制防,洒扫沃盥有常仪,羹食肴藏有定位,緌缨绅佩有恒度。既长则教之冠礼,以责成人之道;教之昏礼,以明厚别之义;教之丧祭,以笃终而报本。”⑥他认为礼贯穿于人的一生,幼时的冠礼、成人后的成年礼,乃至死后的葬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幼时用礼仪进行规范,长大后自然成为一种品质。很多人认为这种礼,就是尊卑、贵贱、长幼、亲疏,这对“礼”的认识太过浅显。礼不仅仅是规范,他更能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的差别,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礼的出现,正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是人们渴望得到自己理想生活而设计出来的,它表达的是人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愿望。如若没有礼,任凭人的天性发展,社会就会毫无秩序可言。礼具有安定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所以,仅仅认为曾国藩的“礼”是用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是有偏失的。
三 总结
曾国藩的“礼学”思想不仅仅是传统的礼制文化,更多的是“天理”治世之用的体现。他的“礼学”思想产生于动荡的年代,既受到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重视“礼”的经世之用。他的“礼”运用社会的各个环节,经济、军事、教育等无不在“礼”运用的范围之内。他的经世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使得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最后,用梁启超的一句话总结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 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注释:
①王阳明《传习录》
②《曾国藩文集一朱慎甫遗书序》
③《曾国藩文集二圣哲画像记》
④《国藩全集·诗文·书学案小识后》
⑤《曾国藩全集·诗文·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⑥《江宁府学记》
参考文献:
[1]武道房 《曾国藩学术传论》 安徽大学 2012.6.01
[2]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商务印书馆 1997.8.1
[3]何貽焜 《曾国藩评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07.01
[4]成晓军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重庆出版社 2006.12.01
[5]梁绍辉 《曾国藩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4
[6]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01.01
[7]唐浩明《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8
[8]武道房 《曾国藩礼学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江海学刊》2009.6
[9]张屿 《曾国藩礼学思想探析》《人文天下》2016年5月刊
[10]朱汉民 吴国荣《以学术为治术-曾国藩的礼治思想及其经世实践》《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之卷
[11]王进 《凌廷堪“以礼代理”的礼学思想研究》《贵州文史丛》2010年第一期
[12]田君 《论“礼”的字源、起源、属性与结构》《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五期
[13]张昭军《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作者简介:
邱奕菲,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