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圆通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2024-05-04 10:34彭惠梅张运书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

彭惠梅 张运书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前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产教整合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从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方法出发,提出通过行业经验和岗位工作经验标准训练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通过设置圆通制模块化课程体系、成立圆通制科学工作能力教研室、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等措施全面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圆通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80

0引言

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是近10年来毕业生人数最高的一年。前3年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持续走低, 2024年毕业生约1187万人,叠加前两年未就业人群,明年的就业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政府正通过努力创造各种就业机会,如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七部门联合开展促就业“国聘行动”,面向毕业生发布优质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倡导大学生们改变就业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实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前提。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的创新创業教学体系设计不仅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使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就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就业难的压力。1当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欠缺,开拓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一种主动求新、求变、进行发明创造、争取上进的心态,是学生对新事物和发展变革的兴趣体现。创新精神则是这种求新、求变、努力获得成功的决心和信心,是学生追求创新的勇气和意志力的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业能力提升和创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欠缺创新精神,自主创业意识不够强,意志力不够坚定,勇气不足的话,很难取得创新成果和创业成功。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在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水平过硬的优秀人才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起到内在驱动力的作用。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往往注重创新方法和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学生中有少部分同学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开启创业的新征程,在创新创业课堂上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积极主动,期望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在实践和创业中的不足。但大部分的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开拓意识不强,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表现不佳,任务式地学习,把完成创新创业作业和项目当作修满学分的工具。

1.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形成系统,课程量少,没有将课程模块化,针对性不强,缺乏优秀指导教材,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比如蚌埠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以及创新创业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分别开设在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创新创业课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从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到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再到创新创业实际操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由于课程量过少,中间存在断层,课程之间连续性较弱,相关的创新创业法律实务、创业心理帮扶、管理和领导力、协调与合作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与研讨比较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缺少优秀的教学资源,加之创新创业集中实践与实习实训环节较少,导致有些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已经忘记了前面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热情和创新思维不能持续保持,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持续得到提高。

1.3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教学力量薄弱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应格外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创业经验,丰富而精彩的创业经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召和鼓舞的力量,更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外部寻找教师资源, 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然而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团队的组成仍以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兼任,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和具有实际创业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导师比较缺乏。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有限,教学力量薄弱,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不够丰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欠佳。

1.4创新创业资源支持力度不够,产教整合效果不明显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实习基地、比赛平台等多方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通过产教整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展产教整合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地方企业、产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人才教育的质量,使得人才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但当前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难满足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能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学生一般到了大四才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开展实习,大一到大三基本学习理论知识或参加各类学科比赛来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很少有机会能通过实践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未能与政府、企业等建立广泛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人才、信息、机会、技术等方面得到的资源支持较少,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实习实践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需求得不到保障,对于很多地方性院校来说,来源于企业、校友会、投资人以及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甚少,不能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2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简介

2.1圆通制的内涵

圆通制是由王民权提出的系统阐述科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圆通制能够帮助工作者在大脑中建立“生产线”,科学生产智慧和工作经验,让人类能够根据需要科学补充智慧和工作经验。

2.2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

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是应用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和方法,以脑力劳动定性需求工作经验为目标,选择对应工作标准,通过老师指导学生重复训练讲解,实现快速量化积累工作经验的方法。圆通制教学是以体验为核心,通过体验来建立科学认知和爱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经验需要。

2.3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的教学内容

圆通制的教学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包括科学工作原理、科学工作经验体验学)、专业基础课(包括科学工作评价学、通识工作基础与实务、通用工作基础与实务)、专业核心课(包括行业工作经验概论、行业工作标准训练、岗位工作经验概论与岗位工作标准训练)、综合实践课等四个大模块组成,其中每个大模块里又包括若干小模块,如专业基础课中的通用工作基础与实务又包括工作计划编制标准、决策层工作标准、执行层工作标准、创新工作标准、创业工作标准、接受工作标准、评价工作标准等十五项工作标准的训练,课程模块系统而全面,课时设置与分配科学,通过对通用工作标准反复、全面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文职工作中的基本工作规范与行为准则,提高职业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岗位精英奠定基础。

3圆通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3.1以行业经验和岗位工作经验为基础的标准训练可以有效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圆通制以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和特定岗位工作经验为依据制定工作标准,各模块的学习均以标准训练为基础,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熟悉与训练,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特定工作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对工作内容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在通用工作标准中明确设置了创新工作标准与创业工作标准,经过不断地强化与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技能、熟悉创业工作的流程、学会创业计划书的编制、了解公司的成立、变更与注销流程等等。这一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公司,模拟公司运营,扮演不同岗位角色,在决策、管理、执行、跟踪、请示、安排、汇报等小模块的标准训练中,学会处理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务,学会协调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发生的各种矛盾,主动调研行业需求与市场竞争状况,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模拟公司运营的过程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觉醒的过程,也是创新热情和创业激情被激发的过程。

3.2课程模块设置系统化,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一和大二的学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和通用能力。通识能力是作为一名工作者,不分行业和职位高低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人际沟通技能、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工作过程规范性的认识能力等等,具备通识能力是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人际技能和职业道德,创业也很难取得成功。通用能力主要通过通用工作标准的訓练培养作为文职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一般工作能力,训练的内容包括工作计划的编制,决策、管理与执行层工作、创新与创业工作、请示与汇报工作、评价工作等工作任务的标准训练。在大三阶段,各专业学生结合不同的行业经验和岗位经验工作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大四开设工作标准实践与验证课程,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或意向创业行业从事具体岗位工作,参与实践,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四大模块从大一到大四,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由理论到实践,由通识能力到通用能力,由行业工作经验到岗位工作经验的积累,不仅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能够结合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目标、就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业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设计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均有较大的帮助。

3.3成立圆通制科学工作能力教研室,打造一支优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建设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关键。在引入圆通制科学工作能力教学方法后,成立了科学工作能力教研室,根据圆通制的教学模块配置优秀教师,教师队伍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导师两股力量组成,形成了一支结构稳定、业务素质过硬、梯度合理的高水平教学队伍。校内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水平,还要对校内老师开展不定期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暑期企业行活动,到车间、作业现场进行锻炼,加强校企合作,丰富教师的阅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企业导师应选拔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或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领导者作为校外导师,向学生传授工作和管理技能,分享创业经历,解答就业创业疑虑,培育杰出人才。

3.4注重实践育人,提高产教整合效果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校企合作,融入地方产业升级转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圆通制标准训练教学过程的工作标准实践与验证环节是对行业经验标准与岗位经验标准的应用与检验,也是产教整合的体现。这个环节要求学校与企业和产业界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优秀人才。学校安排专项资金和场地在校内建立圆通科学工作能力实训室,学生在实训室完成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最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基地从事实际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把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但对工作经验和工作标准的应用不是机械和教条式的照搬,圆通制标准训练教学过程的工作标准实践与验证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变通,灵活地使用行业工作经验和岗位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培养职业素养,成为岗位精英。

参考文献

[1]李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3,(14):5658.

[2]王茵茵,蔡文娟,李春鹏等.福建省泉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总体评价及提升策略[J].内江科技,2023,44(04):4445+66.

[3]王民权.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M].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2019.

[4]王民权.通识工作基础与实务[M].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2019.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