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芳
思辨性阅读,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内容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目标。但是,有些教师认为思辨性阅读需要在议论性文章中进行,这是在思辨性阅读认识上存在的严重误解。议论性文章固然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其他的说明性文章、叙事性文章甚至抒情性作品,都能够开展思辨性阅读。笔者对如何结合叙事性文章的特点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进行了探索。
本文论及的叙事性文本,包括教材中常见的故事、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事件、景物等表达作者的意图。这样的叙事性文本多以生动性为突出特征,也是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有效抓手,值得我们细细梳理、品读与探究。
1.以曲折动人的情节追求生动
情节是故事类作品的骨架和重要特点,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情节的发展才能显示故事的完整性,作者都力求以曲折动人的情节体现文本的生动特征。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作者描写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在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后,毅然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的绝路上。在这一叙述性内容中,课文呈现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先写五位战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完成阻击任务,主动把敌人引上绝路——狼牙山顶峰;后写五位壮士在顶峰歼灭了许多敌人,打光子弹后跳下悬崖,尤其是最后的情节,五位壮士跳下悬崖时“壮烈豪迈的口号”将永远回荡在学生心中,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期待,能够让学生读出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由此可见,情节本身就是叙事性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则是值得思辨的内容。
2.以形象精彩的语言追求生动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体现在叙事性文本上,其语言具有准确、精彩、形象的特点,也是文本吸引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如老舍的《草原》一文,记叙的是作者访问草原上的陈巴尔虎旗时的所见所闻。文本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样的语言表达,描绘出草原的辽阔与静谧,充分体现了作者置身草原的美妙感受。这样的描写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辨进行体会,发现作者在叙事文本语言表达上的秘妙。
3.以立体可感的画面追求生动
统编教材中安排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性文本中包含有丰富、立体、可感的画面,学生能够从文本文字中读出声音、色彩、味道甚至动感,获得生动的直观感受。如《慈母情深》一课中,作者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买长篇小说的描写,仿佛是一组电影镜头依次呈现在读者面前:“……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在那低矮的车间里充满着震耳的噪声,作者以慢镜头的方式聚焦母亲,把母亲转身抬头看这样一个动作凸显出来,每一帧画面都使作者对原本熟悉的母亲感到陌生、吃惊和震撼,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与自责之情。
在叙事性文本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所叙之事的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概括、梳理、探究、质疑等思维方法,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1.以概括与梳理搭建情节支架
学生读懂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本阅读的基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线索,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故事情节开展的思辨性阅读活动,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叙事的类别,确定搭建情节支架的适宜路径,如地点的变化、时间的变化、事情的发展等,让学生借助支架进行梳理与概括,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中“治邺”这一事件由多件事组成,而“治邺”是对课文整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却打不开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搭建情节支架,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与“治邺”有关的具体事件——拜访老大爷摸清底细,借口新娘不漂亮惩治巫婆和官绅头目,发动群众在漳河兴修水利获得年年好收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弄清楚在“治邺”这件事中,故事的情節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开头的摸清底细是因,带来了中间惩治坏人的果;惩治坏人是因,引出了兴修水利的果,阅读中的思辨性就体现在此。
2.以分析与比较品味文本细节
叙事性文本阅读离不开对文本细节的品味,这一过程中也充满了思辨的意味。教师需要抓住典型的细节,引导学生慢慢进行咀嚼、揣摩、品味,从中寻找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探索语言内隐的秘妙,把阅读思维引向文本深处。如教学《军神》一课,课后练习题有“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细节进行分析与品味,即表达沃克医生的系列举动:“冷冷地问”“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吓了一跳”“惊呆了”“肃然起敬”等,课文正是通过主刀医生沃克这一独特角度,从侧面表达刘伯承在接受眼睛手术中忍住不用麻醉药的剧烈疼痛,体现了刘伯承超强的毅力与坚定的意志。这样的细节品味,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充分发挥了分析与比较等思维方法的作用。
3.以推理与建构把握形象与主旨
塑造人物形象来体现文本主旨是叙事性文本的表达特点,如何把握文本的形象与主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达成的目标。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童话中的老屋具有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内容来把握:一是老屋很善良,肯乐于助人;这样的形象定位是通过老屋多次在将要倒下的时候答应求助者的请求而不倒下,以此进行推理得出的结果。二是老屋在帮助别人中没有倒下,表达了奉献与回报、守护与陪伴的美好情感。
总之,在叙事性文本阅读中开展思辨性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叙事性文本的特征,重视落实开展思辨性阅读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叙事性文本阅读中处处闪现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