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究

2024-04-30 03:19四川省巴中市高级中学
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初中语文

岳 莉 四川省巴中市高级中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育教育、思政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因而教师应该充分地重视语文学科中的思政教育渗透,以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厚的“育人”资源,并应用多元、新颖的教学方式加强渗透。

一、依托教材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要求各科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学科内容合理融入思政教育、渗透德育教育,以充分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德育素养的双重提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材中拥有丰富的课文内容,且这些课文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的特征,在“思政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顺序依次讲解课文中涉及的重难点,并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优势。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教材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在进行课文讲解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情感共鸣,并深入品味、领悟课文中各人物角色的优良品质,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当前初中生的认知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开展德育教育、思政教育时,教师也要注重把控思政、德育教育所占比例,如果一整节课都在渗透思政教育,那么就会把课堂变成一节纯粹的思政课,无法完成语文学科教育任务,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达不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恰当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渗透思政教育,并抓准时机,以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自然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加强思政素养培育。

此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熏陶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管理自身的行为,并要始终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鼓励、肯定学生,增强学生自信,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进而更热爱语文。以此深挖语文教材内容,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到一起,真正地发挥出语文这一学科的“育人”作用,使得学生在教育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应用情境教学,加强思政渗透

当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采用“讲解”“板书”的单一教学方式,课堂枯燥、无聊,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利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思政教育、德育渗透,必然也会导致教育不到位、渗透不彻底,无法将德育内容深入渗透到每名学生的心中,无法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而,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新颖、更契合学生兴趣喜好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加强思政渗透。情境教学法是当下比较新颖、科学、有效的一种“教”的方法,能够以更真实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中,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就要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实际教学,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情境渲染将学生带入其中,给予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且“情境”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构建生活情境,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价值,深化学生情感感悟,促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动力,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以“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锻炼。在学生写作完毕后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互相评价,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充分提升。教师还可以基于情境组织开展情景表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演”的形式展现出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并在“演”的过程中深入体悟、感受课文内容、课文情感,以更好地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为思政教育渗透提供新途径,快速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引”“评”作用的发挥,加强情境教学中的教学引导与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身临其境”的体验当中感悟课文主题内涵、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能够充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思政教育渗透形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课堂增添色彩,也能够充分提升“教”的趣味性、互动性,使得学生踊跃、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队伍中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问题引导,引发思政思考

问题的设计是各学年段、各学科教师需重点关注的工作的之一,“问题”设计的质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问必有答,学生在“问”的引领下探究“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问题的合理设计也能够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不仅要从语文学科出发,设计一些“知识”层面的问题,以“问”引发学生对课文字词、内容、主题内涵的思考与探究,也要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政思考,使学生在探究、思考中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思政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且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也可以融合“小组合作”法围绕“立德树人”设计一些开放性、拓展性问题,为学生预留交流、讨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共同合作、思考、讨论,充分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个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能够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形成正确道德观、价值观。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增强“问题”的合理性,促进问题导学法的顺利应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提升,并注重“问题”的趣味性、生活性、递进式设计,以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学”的方向、“思”的路径,使学生在“问”的引领下进入深度学习,更透彻地理解、把握课文内容,获得全面发展。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回答进行针对性点评,并挖掘延伸其中的思政内容,以更好地强化课堂上的教学引导,进一步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能够在教师的点评后进行深一步的思考、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问题的合理设计,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学”的思维,提升“教”的目的性、针对性,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大力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思政教育的深入渗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利用网络技术,升华思政情感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新一轮的革新,向着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方向迈进。初中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到了初中阶段,语文课文的难度较小学阶段有了大幅度提升,学生在“读”“学”的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性仍较低。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作用,拓展多元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课文中涉及的重难知识点,并把握语文课文中所拥有的德育、思政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升华学生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鼓励学生积极在线上平台发表自己的感想、体会,让教师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感想,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讲解,以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渗透效果,全面推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充分提升课堂教学的“便捷性”,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思政教育资源,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反馈,提升教师“教”的质量、学生“学”的效率,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能够充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向“现代化”“先进化”方向改革,在促进高质、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五、组织课外活动,拓展思政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充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思政教育的充分渗透,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也要注重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拓展思政教育实践,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使得思政、德育内容能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与发展。教师可以基于语文学科特性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及学生实际阅读理解能力推荐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写一写在读后的感受、启发等,以在丰富学生阅读储备的同时加强价值观渗透。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开展“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上台分享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并简要概述故事内容、说明自身收获,以拓展思政教育实践,加速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观念。教师还可以以“立德树人”为主题多元开展朗诵会、辩论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舞台,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身所想,也可以组织“立德树人”主题名人名言收集活动、“立德树人”主题手抄报绘制活动等,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渠道,使学生将其牢记于心,并践行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也要充分关注语文学科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并积极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研学、参观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感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参观”中感受我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并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书写自身的写作体验,使得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教师还可以实践活动渗透“革命”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学生在厚重的文字记载中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动学习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多元课外活动的有机开展,能够更好地拓宽学生视野,使得思政教育实践渠道更丰富、更多元,促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与落实,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对学生道德素养形成、优良行为习惯养成起着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仔细钻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的方法,以情境教学、问题引导引发学生的思政思考与探究,并组织开展多元课外活动升华学生情感体验,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政素养、道德素养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