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支架: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2024-04-30 17:20陈伟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

陈伟海

摘 要 探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情境支架运用存在的问题,从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三个方面提出借助有效对话、构建思维导图、树立关联意识等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丰富和扩展情境支架内涵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情境支架  思辨性议论文  写作教学 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近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已挣脱以往的材料虚化和主题先行的命制窠臼,开始围绕着某一真实、典型而具体的情境设置,要求考生在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整体思考和深入阐述,材料选取在保持多元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引入具有时代意味的语文情境,强化对学生的逻辑、辩证、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考查。情境,即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是高考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情境支架通过引入或创设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与写作的抓手,其核心在于搭建一个结构化的思维框架。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情境支架的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材料,准确理解任务,建立起清晰、严密的论述结构,还能引导学生對议题展开多维多层思考,提炼切合题意的论点,生成充分有力的论证,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和理性素养的提升。

一、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中情境支架运用存在的问题

作为考试、测评的载体,语文学科情境主要包括基于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阅读与写作实践活动的个人体验情境、基于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程的学科认知情境、基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情境支架运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个人体验情境理解固化

个人体验情境是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的语文实践活动[1]。在搭建个人体验情境支架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颇。比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要求考生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进行写作;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要求考生结合古人的射箭比喻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材料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但部分考生长期受模式化写作和应试求稳心态左右,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未能将个人体验情境融入其中,导致作文出现大量人云亦云的假大空阐述。比如,“我们‘可为的物质条件和我们‘有为的精神力量都是前辈创造的,我们‘有为的精神力量是作为血脉和灵魂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指引我们‘有为的阳光和力量”;“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如古人般修身、矫思、立义”。这些表述揭示了部分考生在面对具体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固化和语言刻板。

2.学科认知情境素养缺失

学科认知情境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2]。在急功近利备考心态的左右下,部分学生痴迷于各种作文“速成法”,忽略了学科认知的储备,如此,难免会因学科素养的缺失而导致审题立意的错位。如,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要求考生结合《红楼梦》中大观园匾额题名的情节进行写作;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要求考生结合“双奥之城,闪耀世界”这一背景,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进行写作。虽然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但部分考生因为学科相关认知缺失,无法找到材料与情境的关联,导致出现就材料读材料、就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对于甲卷作文题,部分考生未能整体把握大观园匾额题名的文化背景和深层用意,仅仅停留在材料的直接叙述上;对于乙卷作文题,部分考生因缺乏对中国体育与国家发展的深入理解而无法对二者关系作出思辨阐述。这些问题反映了部分考生必备知识缺失、思维单一片面,导致学科认知情境与思辨性写作之间的断裂。

3.社会生活情境界定模糊

社会生活情境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3]。由于涉世未深,高中生对材料所给的社会生活情境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见解。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技术·时间·人”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和写作;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要求考生从“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发写作。这两道作文题明显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社会生活情境,但部分考生因为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准确认知,导致在写作时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作文的时代气息:在分析技术对时间控制的双刃剑作用时,难以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文化层面的影响;在分析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时,缺乏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的揭示。这些问题反映了部分考生社会生活实践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与社会生活割裂。

二、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情境支架运用的策略

1.借助有效对话,创设个人体验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在工作和生活中写任何文章,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写给一定的对象,解决一定的问题。”写作蕴含个人体验情境的材料作文,若想要出彩,则需不断强化“我”和材料的有效对话,还要和教师对话,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对话内容宜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有“我”的个性化表达。

有效对话可在学生思维缺漏处发生,以拓宽思维的广度。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深远意义,围绕着写作主题,学生对“佛系族”“躺平族”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对话,笔者设置了以下情境。

教师设问:面对挑战与压力,部分青年以“佛系”心态面对,以“躺平”姿态处之,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应对方式,你们觉得呢?

学生A回答:党的百年历程、祖国的千秋伟业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作为当代青年,你我又怎能“躺平”,蜷缩“无为”呢?

教师追问:革命战争年代,胸怀天下、挺膺担当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在血与火、苦与累的淬炼中,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应当如何接过“有为”接力棒呢?

学生A思考后回答:新征程,青年有为,于奋斗中夯实基础,于创新中崭露头角;新时代,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价值,奉献社会以成就自我。

教师总结:生逢盛世,青年一代当不负可为时代;正值韶华,青年一代当勇立潮头,心怀寥廓之志,身践跬步之行,争做时代弄潮“后浪”,勇做时代开路“先锋”。

有效对话可在学生思维“赌点”处发生,以延展思维的深度。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探讨古人用射箭比喻追求理想的深意。学生在审读时有如下困惑:为何选择射箭作为追求理想的比喻?在当今社会,这种比喻是否仍具有相关性和实用性?教师可先追问射箭与理想追求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思考射箭作为一种运动所体现的专注和坚持的品质,与追求理想需要具备的精神特征之间的契合程度。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这种比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成功创业的过程、科研工作中的坚持,以及逐梦路上面临挑战时等。这种对话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思想,还能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中。

基于材料情境和学生困惑的有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學生大胆质疑并积极寻找答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链条,更好地分析材料中的复杂情境,拓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构建思维导图,拓展学科认识情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构建学科认知情境,离不开语文学科思维的培育。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厘清哪些思维方式是专属于语文学科的,如逻辑思辨、辩驳推理、交流表达等”[4]。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对语料进行概括、综述、批评、重构等深层转化加工的有效支架,能够有效构建学科认知情境。

在拓展学科认知情境中,括号图和树形图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思维导图。括号图指向逻辑思维中的整分思维,通过对写作主题或材料情境进行拆分分析,揭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学生能够对写作主题或材料情境的微观构成形成清晰的认识。以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教师创建层次性的括号图,能够引导学生对材料情境形成更加立体、全面的理解;创建并列式的括号图,能够引导学生对分论点的拟写有更加直观、清晰的把握(如图1所示)。

三种题名方式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考生可基于这三种方式引发的启示,从文学作品的情节内涵出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拓展到诸如科技、文艺、经济和哲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考生也可在本论部分从意义或价值层面分别阐述不同的取名方式在传承文化、艺术创新、科技发展等领域的作用,提炼出中心论点“身处不断变革的时代,我们仍需移用、化用与大胆创新齐飞,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开辟多元通道”(如图2所示)。

树形图指向逻辑思维中的分类思维,通过对写作主题或材料情境进行分类和归纳,学生对写作主题或材料情境的层次关系形成清晰的认识。以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教师创建树形图能够帮助学生对“跨越,再跨越”写作主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图3所示)。

树形图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认识,还能够让他们在写作中展现出对国家跨越发展和国际地位变迁的深层次思考。

简明扼要的结构化表达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化体系建构,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指令,拓展学科认识情境,还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理清脉络,培养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

3.树立关联意识,紧扣社会生活情境,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在作文中凸显写作主体,树立关联意识,要求考生有关联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感悟,避免矫揉造作的空洞议论和胡编乱造的虚假事例。在社会生活情境类作文中,因果关联和彼此关联是两种常用的思维路径。

对于时评类、现象类材料,可以由果溯因,建立因果联系,由原因生发写作角度,使文章提出的方法更具针对性。以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探讨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考生由果溯因,探源究底,从原因切入立意。考生若把原因归于正确利用技术发展,可以写“利用科技的便利,让时间更有质量”,如先进的机械制造、快捷的交通出行、便利的在线支付、5G社交娱乐、智慧学习平台等横空出世,把人带进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在拓宽人的认知边界、转变人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明显改善了人的生活质量。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时空维度得到了极大丰富。考生若把原因归于对科技发展的不当认识,可以写“莫被科技异化心灵,成为时间的奴隶”,手机、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带来信息过载,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而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挥霍时间,就会因为过度依赖技术,让生活走向麻木、机械的无聊状态。考生若把原因归于对科技发展的辩证认识,可以写“科技浪潮势不可挡,当审视生活,张弛有度”……

对于概念类、观点类材料,可以由此及彼,建立整体关联,运用辩证思维确定写作角度。以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材料的情境核心是探讨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两则材料实则是“一体两面,正反表意”。材料一侧重反向取意,不把自己的光明与吹灭别人的灯对立,不把自己行稳致远与阻挡别人的路对立:不管是国与国的交往,还是人与人的相处,都应该努力追求合作共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材料二则从正面立意,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国家,而“百花”可以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整个世界;“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思维向纵深开掘,考生就会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诸如“擎灯携手,赴远共行” “美美与共,和谐相生”“让个人发展与时代芳华共振”之类的立意和认识无疑深刻高远,也更契合材料情境要求。

考生要强化关联意识,培育辩证思维,既要看到事物的优点、亮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既关注材料呈现的观点和立场,也要考虑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等因素,以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高考作文命题已呈现“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加强作文情境创设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将是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在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有效追问、构建思维导图、树立关联意识等教学策略,搭建情境支架,驱动学生基于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形成自己的知性认识与理性观点,避免学生出现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或简单罗列正反两面却没有主见的写作,培育学生辩证、逻辑和批判性等思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的目的。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高阶思维视域下的高中议论文支架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3-08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4]陈 喆.重视学科认知情境,培养真实语文能力——由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谈起[J],语文建设,2023(8):59-62.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刍议农村中学写作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职高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试议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