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探究?由篇到类

2024-04-30 04:42梁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百合花

梁磊

摘 要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给学生带来诸多困惑。《百合花》是情感“节制胜于放纵”的典型之作,其中“小”与“大”、“显”与“隐”的转换,细部描绘生动传神等特征是散文化小說的共性。本文从三个层面探究其叙述艺术,以此引导学生从欣赏一篇走向欣赏一类。

关键词 百合花  散文化小说  文体特征 叙述艺术

《百合花》《荷花淀》《哦,香雪》等作品淡化情节,语言具有鲜明的散文化色彩,使得学生产生诸多困惑。三篇作品反映的都是大背景、大主题,但场景和人物却小到了极致;在叙述上都独具匠心,尤其注重细部的描述,尽情展现情感的张力。本文通过探究《百合花》的叙述艺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散文化小说。

作为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百合花》“没有通常战争小说中的场景。它以抒情诗一样的笔调写了战争中的几个年轻人,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内心世界却表现得非常充分,也十分感人。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1]”。事实上,学生在阅读散文化小说时,往往困惑不已:故事平淡却又别有意味,读之伤感却又说不清,语言有味却又道不明……比如,《百合花》中通讯员牺牲的片段简略至极,学生对此不明就里。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作品的体裁特征决定其抒情方式,诗歌或影视剧等作品可在抒情上做加法;而优秀的感人至深的小说的情感处理往往是做减法,毕竟“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隐忍和节制,可以让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更好地表达情感,从而激活读者内心的情感风暴。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体悟散文化小说的叙述艺术,进而学会欣赏此类文本。

一、小大之间见真实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学盛行宏大叙事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如《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创业史》等,《百合花》则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显然与彼时的主流文学格格不入,体现了革命历史小说在艺术技巧上的别样追求。此篇小说之“小”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场景“小”,选取战争中的微末片段,不见宏大场景,也没有英雄横空出世的大事件;其二是人物“小”,选取“我”、通讯员和新媳妇作为故事人物。

1.小场景反映大背景

把人物活动置于生活化的场景中,如护送赶路、借被子、盖被子等,其后暗藏着大战在即的背景。因战争来临,“我”去前线包扎所;因伤亡惨重、伤员多而需要借被子。小场景中的诗情画意无不暗示着大背景的残酷肃杀。

2.小人物表现大精神

“我”、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是小人物,却具有代表性:其一,性别代表为男性和女性;其二,类别代表为军人与百姓;其三,身份代表为未婚青年、刚成婚的女性、成熟女性。这些平凡人在战争背景下命运的生死伤痛、际遇的悲欢离合、情绪的喜怒哀乐实则是所有人在战争中最真实的遭遇和体会。

二、显隐之间见情感张力

“我”、通讯员和新媳妇构成了“革命者”与“老百姓”、“军”与“民”的叙事架构,尤其是二女一男的模式易于产生不同的情感因素。

1.身份显隐见情感张力

(1)朦胧的情感。在去包扎所的路上,因“我”是一个女同志,通讯员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休息时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当“我”故意和他面对面坐着时,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当“我”问他“你还没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这是“我”与通讯员之间朦胧与模糊的情感,是一个年轻的男人面对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的常见状态:腼腆、害羞、扭捏不安。这是人性和人情的朴实之美。

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朦胧与模糊的情感也表现在几处显隐之中。通讯员没借到被子对“我”说“女同志,你去借吧”,“我”和他再去借,“我”连着道歉,她不作声,“低头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而后新媳妇“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而把被子借给我。显然,新媳妇是有意不借给通讯员的,但她这些丰富的表情则暗示了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对一个陌生的年轻男子所产生的好感。尽管这种好感是朦胧而尴尬的,但这使作品的情感突破了“格式化”的“军民鱼水情”,因而有了更为丰富的朦胧与模糊的人性美。

(2)率性的情感。面对通讯员因男女有别而故意保持距离,“我”表现出的“率性”令他羞怯、忸怩乃至惶恐。这种“率性”源自“我”年长一点,是同乡的姐弟之情,更是以女战士特有的母性在看待他。“我”故意接近通讯员,因为“我”的率性才把通讯员对异性特殊的微妙的心理表现了出来,对异性的朦胧意识及由此产生的羞涩感也才得以生动表现。

新媳妇故意不借被子给通讯员,除了有爱惜自己唯一的嫁妆的心理外,也表现出了她泼辣率性的情感。故事的结尾更能表现新媳妇率性的情感。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甚至将自己珍爱的被子垫在小战士身下。

2.叙事显隐见情感张力

《百合花》情感表达有节制之美。这种情感节制的根源是什么呢?是通讯员为救护担架队而英勇牺牲。

(1)显性女性视角使叙事细腻细节丰满。即使医生宣布通讯员已经牺牲了,新媳妇“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尤其是最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

正是如此细腻的动作、神态、语气描写,使得每个读者的内心都为之一颤进而掀起情感波澜。

(2)隐性男性视角使叙事简略大量留白。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可以放纵,但更多的是留白节制,因为小说家不可能把他欲诉之怀全然写下。优秀的作家采用高超的艺术手段使情感内敛,手段越是节制,描写越是内敛,传达的情感愈加强烈。因此,如果《百合花》前文铺张扬厉地描述了小战士壮烈牺牲的情景的话,下文新媳妇“情感的放纵”就会变得重复以致令人乏味。

作家的欲诉之怀无法全然写下,要么是客观上确实无法尽意,要么是主观上有意为之。作家陈年喜在昏暗的矿灯下给儿子写诗:“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又怕你真的看清。”这应该是客观上确实无法尽意,而主观上有意为之的。如《百合花》通讯员牺牲片段的极简叙述:“‘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此处的叙述,完全可以使用更大的篇幅对通讯员的心理活动、壮烈牺牲的场景以及旁人的感观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但原文节制到了极点,这种节制恰恰远胜于“放纵”,其以压抑强烈的情感为后文蓄势。“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2]。事实上,为了抒情而节制,作者在小战士牺牲的场景中采用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

首先是虚写,即通过担架员转述通讯员牺牲的过程,简略而节制。其次是描写平实,没有任何的修饰词语,平实而节制;没有抒情的语言,情感冷静而节制。最后是留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补全通讯员牺牲的场景,因节制而产生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正因为作家有意采用特殊的叙述手法,所以作品的情感虽然得到极大克制,但却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这就是“节制胜于放纵”的魅力所在。

三、言行细节见真实性情

引导学生关注散文化小说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他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情感波澜与想象空间。一如余华在评述川端康成的作品时所言:“当他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它会使阅读走向不可接近的状态,因为后面有着一个神奇的空间,而且是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随时缩小。”

1.一“插”一“送”匠心独运

塑造小战士的形象,除了“我”的直接表述,真正打动读者的是他一言一行的细节。

(1)枪口装饰。“我”初见他时,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既体现出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也是把绿意葱茏的生机勃勃与战争残酷的死气沉沉相对比。借好被子,“我”与他告别时,又发现“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有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细节,不但强化他热爱生活的特点,还以“菊花”“人面”相映凸显其品格,同时暗示随之而至的牺牲结局,笔触极细,匠心独运。

(2)馒头相送。大战在即,物资匮乏而宝贵,“我”与小战士素昧平生,短暂接触后他却把宝贵的馒头送给“我”,其真情尤为可贵。为什么说可贵?“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一“掏”一“摸”,足见珍藏;其次,馒头的质地“干硬”,足见他一直未舍得吃;再次,小战士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就是他给“我”的两个干硬的馒头,“我”也是舍不得吃。而此时,他已牺牲良久。理解了小战士的深情厚意,就能感受到此刻死亡的沉重与悲痛。

2.一“啊”一“夺”细腻传神

(1)两声惊呼。小战士受伤被送来时,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她眼中所见是小战士那变得灰黄的合着眼的一张稚气的圆脸。这么年轻的一条生命,这么稚气而真诚的同志就这样走了,新媳妇内心的惊讶与震撼就这样真实地传递给在场的所有人和读者。在担架员描述小战士奋不顾身扑向手榴弹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两声惊呼的背后,或许是无法想象情况有多危急,也或许是对飞扑手榴弹爆炸造成的伤害感同身受,更可能是对后果无法挽回的悲痛。两声“啊”很短,但内涵丰富,叙述的魅力就在于节制的背后有深入的思考。

(2)劈手一夺。卫生员要安葬小战士,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并亲手铺在棺材底,这一行为很反常。对被子的珍惜以及对小战士牺牲的內心伤痛,她都是克制内敛的,而此时她却“脸发白”,“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这些都强化了她此时的失态。为什么会这样?月光下,她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里晶莹发亮”,她心里可能满溢着对小战士逝去的伤痛,也可能有对过往借被子时态度不佳的懊悔,也可能有未能替他及时缝补衣衫的遗憾……劈手一夺貌似无礼,但彰显的是复杂的情感波澜。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3]。文艺作品可以极力渲染表层化的“情感”,使得读者深受感染而热泪盈眶,但情感节制,叙述含而不露,更能打动人心。

同样的,《哦,香雪》描写台儿沟的闭塞与落后、火车到来后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女孩的变化,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巨变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面貌。尤其是明暗交替下“三十里的山路”,把香雪的内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香雪胆小、自尊及对山外文明的向往的迫切心情。《荷花淀》写了水生、水生嫂等小人物在抗战大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呈现的是宁静安详的水乡生活,隐去的是战争的残酷。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三个动词“瞄”“投”“冲”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富有地域色彩和时代特征。

探碛而索隐,极往以知来。散文化小说往往注重“小”与“大”、“显”与“隐”的转换,尤其注重以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内心。凡此种种启发我们,只有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摸索课文中“过去”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预知课外的“未来”,从而有效、可靠地从一篇走向一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2]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81.

[3][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百合花
百合花开
百合花
一朵百合花
百合花
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