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以细致观察为主题,是将学生由写话领进习作的“金钥匙”。 《搭船的鸟》一课,落实精准教学,通过聚焦作者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姿态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只有看得仔细才能写得清楚。由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细致观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表达,有效化解从写话到习作的难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精读课文;观察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意义建构的学科实践样本探索”(批准号:B/2023/03/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由二年级到三年级,写话变成了习作,200字变成了300字,起步阶段的习作无疑成为三年级教学的重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三至四年级的“课程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可见,细致的观察是学生完成习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与此同时,从三年级开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中都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单元中每篇精读课文都指向习作要点,帮助学生发现习作的奥秘。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以细致观察为主题,是将学生由写话领进习作的“金钥匙”。 这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要落实精准教学,让学生知道只有细致观察,才能生动表达。那么,应该如何落实精准教学?
一、聚焦重点,学会细致观察
单元的篇章页引用法国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点出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都是紧密围绕观察展开的。不同的是,《搭船的鸟》呈现的是对翠鸟外形与捕鱼动作的细致观察,而《金色的草地》则是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两篇课文观察的侧重点不同,也体现出观察的递进性。其中,《搭船的鸟》构思巧妙,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习作殿堂。
这篇课文比较短小,仅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也仅有两三句话,但不乏耐人寻味之处。且看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细致观察的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就分别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动作。再看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从中可以明晰,翠鸟捕鱼的动作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本文的亮点,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由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便一目了然:引导学生感受对翠鸟外形和捕鱼姿态的描写,体会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清楚的道理。
教学时,我将第一道课后习题作为第一次默读的要求。学生读得仔细,很快就发现,作者细致观察了翠鸟、船夫和雨,而重点观察的是翠鸟。学生也很快发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翠鸟的外形,第四自然段写了翠鸟捕鱼时的动作。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雨停了,作者乍一眼看到的是一只彩色的小鸟;这样美丽的小鸟一下子吸引了作者,于是作者观察得更为仔细,他又看到了翠鸟翠绿的羽毛和带着一些蓝色的翅膀;再定睛一瞧,翠鸟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呢!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翠鸟时是非常有层次的: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只彩色的小鸟,这是他对翠鸟最初的印象,也是对翠鸟的整体观察;接着看到它的羽毛和翅膀,这是对翠鸟的局部观察;最后进一步发现,翠鸟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是有重点的观察。此时,我再融入对翠鸟体型的介绍:“翠鸟非常小,只有老师的手掌这么大。它站在船头,作者却把它的外形写得这么清楚,这是因为作者看得非常仔细。”由此,学生得出:原来,我们只有看得仔细,才能写得清楚;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重要部位的顺序,描写观察到的内容。
接下来,品析第四自然段中对翠鸟捕鱼动作的描写。我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观察到了翠鸟的哪些捕鱼动作,并圈画出来。学生不难发现,作者观察到了“冲”“飞”“衔”“站”“吞”这几个动作。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重点赏析“冲”和“吞”两个动词。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容易想到:“冲”说明翠鸟是从上向下飞的,不但快速,还非常有力,动作迅猛;“吞”可以看出翠鸟并没有咀嚼,囫囵吞枣似的吃下了小鱼。再结合这一自然段中“一下子”和“没一会儿”两个描写时间的短语,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翠鸟捕鱼时的速度之快。但此时,学生更多的是知其快而不知其到底有多快。于是,我适时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整个过程短短几秒,很多学生甚至还没看清。如此,学生意识到:作者能够将这一捕鱼瞬间写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观察得极其仔细。可见,只有看得仔细才能写得清楚。由此,学生也明白了:细致观察是一项重要的本领。
二、迁移运用,尝试生动表达
教学至此,学生不仅惊叹作者的细致观察,更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以,我为学生播放了事先拍摄的小猫玩球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说说小猫玩球的具体动作。第一次播放后,学生基本上能将小猫玩球时的动作都总结出来,我也顺势将动作按照发生的顺序板书在黑板上,一来防止学生不会写,二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但学生的第一次观察并不全面,于是我引导学生:“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重点观察小猫玩球时的哪些动作?”有学生说:“我要看看它是怎么扑过去的。”也有学生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看清楚它是怎样拨球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再一次观看视频,细致观察。
视频播放结束后,我给出场景“今天妈妈给小猫买了个新玩具——彩球。球‘砰’的一声掉在地上,小猫看到后……”,让学生完成续写;同时出示习作的评分要求:动作描写清楚,可得一颗星;动作描写清楚且有顺序,可得两颗星;动作描写清楚、有序,并加入想象写生动,可得三颗星。前两个要求是对本课所学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观察的技能和习作的方法;第三个要求是本次习作的提升点,意在促进学生想象、思考,通过适当加入小猫的心理活动,让习作更有趣味性。
因为观察得仔细,所以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今天妈妈给小猫买了个新玩具——彩球。球“砰”的一声掉在地上,小猫看到后,立刻跑过去想用嘴巴叼起来,可是球太滑了,一下子就掉在了地上。于是小猫又用爪子轻轻拨球,彩球一下子滚远了。它起先吓了一跳,看到彩球停了下来,又立刻飞扑过去,想用两只前爪按住球,那劲头活像小狮子滚绣球,别提多神气了!结果,一不小心用力过猛,直接摔在了地上。小猫不甘心,躺在地上用两只前爪奋力捉球,经过几十回合大战,小猫一个翻滚起身,两个爪子一固定,终于将彩球叼进了嘴里。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对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习作的字数及内容的要求都有了质的提升。在课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感知观察的顺序、学习习作的方法,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细致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生动表达,能有效化解从写话到习作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