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各种竞争压力与矛盾冲突使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关注热点。基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着力建构并实施“微笑课程”。以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五个主题为内容体系,通过优化队伍、创设阵地、三方协同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评价机制,有效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护航。
关键词:心理健康;“微笑课程”;心理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行知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TYc/2021/18)、2021年度江苏省常州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健行少年‘坚韧’品格涵育行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各种竞争压力与矛盾冲突使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关注热点。小学阶段是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影响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极有可能在学习、自我认知、情绪、沟通等方面出现困难,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基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着力建构与实施“微笑课程”,并开发《心语花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以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五个主题为内容体系,通过优化队伍、创设阵地、多方协同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程目标:培养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
“微笑课程”目标的明确定位,是促进课程高效建构以及落实的关键环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根据纲要及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微笑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为总目标。总体目标之下,确立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生活变化能力等为课程的具体目标,旨在通过“微笑课程”的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心理基础。
二、内容构建:遵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作出横向层面的多维度考量;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有着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基本特征,作出纵向层面的分年段设计。同时,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并以主题活动作为延伸。
(一)横向:多维度考量
课程主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考量,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来构建具有浓厚儿童生活气息的课程内容。在学校层面,主要设计《我是小学生啦》《课堂学习有妙招》《看谁学得好》等校园学习生活维度的内容。在家庭层面,主要设计《我被误会了》《学会说“不”》《面对批评》等家庭生活维度的内容。在社会层面,主要设计《学会理财》《在生活中成长》《不期而遇的突发事件》等社会生活维度的内容。通过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由自我认知、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纵向:分年段设计
课程从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需求出发,设计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课程。三个年段的课程主要包括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五大主题。每个主题下设两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内容下设三个学习任务。如在低年段“自我意识”主题中设计“我会更努力”和“和自信交朋友”两个学习内容,“我会更努力”课程内容中设计“心语小坊”“过独木桥”和“谦让小标兵”三个学习任务,“和自信交朋友”课程内容中设计“心语小坊”“我的成功拼图”和“自信冲冲冲”三个学习任务。以此分类整理不同年段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克服困难。
(三)融合:跨学科辅助
课程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合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如在《学会理财》这一课程内容中,融合数学学科的统计与计算、语文学科的读写思、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观的认知等能力,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财富、如何进行消费的统计与规划、合理进行理财以及正确面对钱财,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理财的途径和方法,正确处理理财过程中的得失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四)延伸:主题活动推进
在主课程之外,我们还开展辅导类学习活动、情景类学习活动和研讨类学习活动等主题活动。辅导类学习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包括团体类辅导、游戏类辅导和个人类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需求。情景类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面对问题,尝试自我干预,纾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研讨类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设计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掌握相关的自我干预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并通过分享和辩论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心理干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校还定期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自2010年以来,我校每年开展以“解锁青春期,成长不迷茫”“青春不烦恼,成长更快乐”为主题的青春期男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我上学我成长”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
三、实施保障:优化队伍,创设阵地,多方协同具体来说,“微笑课程”的实施有以下几重保障:
(一)优化队伍,打好课程实施基础
一是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十分重视
“微笑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坚持“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专职与兼职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现有1名外聘心理学教授、1名二级心理咨询师和3名三级心理咨询师作为“微笑课程”的专业指导教师。二是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学校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定期开展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新入职的教师需要接受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则需接受持续的基础性专业培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心理评估和危机干预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网格式心理委员。每个班级设置学生心理委员,由二级心理咨询师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和指导,如“朋辈互助,‘友’你真好”“朋辈力量,互助成长”主题讲座、心理委员团体沙盘游戏等,引导他们时刻关注所在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辅助班主任记录好学生心理状态月报表,做好班级心“晴”观察员。另外,建立学生心理志愿服务队。队伍的优化,为提升“微笑课程”实施品质打下基础。
(二)创设阵地,增加课程活动场域
一是建立宣传橱窗。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手抄报等阵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纾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是建立心理活动中心。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到活动中心参加沙盘游戏、音乐欣赏、涂鸦创作、体育活动等,让学生减压和宣泄,进一步拓宽“微笑课程”的活动场域。
(三)多方协同,拓宽课程实施路径
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支持。在学校层面,立足“微笑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抗压、纾解、自我干预等知识和技能。建立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纸质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人一帮”。在家庭层面,鼓励家长学习校园网和学校专题网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价值,阅读推送的优质家庭教育资料。并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实现家校无障碍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倾听孩子心声,正确处理亲子冲突。在社会层面,主要是邀请心理专家和专业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比如如何正确面对青春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等心理专题讲座。
四、评价机制:关注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
评价能够有效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及目标达成的情况。“微笑课程”的建构和实施应当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即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评价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质量监督与控制,做好行为诊断,明确价值判定等多元功能。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心理表现的特点,判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趋势,促进其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是课程评价常用的一种工具,能够客观评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提升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及时评价,加强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微笑课程”中,主要采用心理成长档案评价这一手段,强调学生成长步调的发展性,鼓励学生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较,允许学生以多元的方式成长,是一种动态评价、质性评价。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收集资料,记录并积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成长的过程;通过前后对比分析,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质性评价,作出合理的教育预期,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发展。
除了评价学生,还需要对教师教学过程及效果作出评价,具体可以采取学生互评、教师自评和学校评价等方式,综合开展科学评估,针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活动过程、落实效果等展开细化评估,以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培育。
综上所述,“微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立足学校现状、注重学生实际需求的一次重要尝试和有效探索。我们力求借助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程,助力学生心理品格提升。未来,我们将作出更多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