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特别强调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群文阅读教学视角下,教师采用以“一”联“多”、“内”“外”互联、多篇“融通”的策略,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培养他们的联想和对比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这些方法相互协作,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进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率。
教师可以从一首古诗词入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诗词。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拓展知识面。
例如,在教学《无衣》这首古诗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诗词《无衣》《关雎》《静女》《归园田居》《山居秋暝》和《登永嘉绿嶂山》,并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无衣》这首诗开始,通过与其他几首诗词的对比,深入理解诗意,感受它们的内在联系。”然后,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无衣》,要求他们思考这首诗的主题和语言特点。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无衣》体现了《诗经》的语言特点,形式整齐,音韵优美。接下来,我们将对比阅读《关雎》和《静女》,进一步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逐渐理解了《诗经》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随后,笔者将话题转向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山居秋暝》和《登永嘉绿嶂山》,要求学生对比三篇诗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学生在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互相交流意见。笔者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了“以一带多”的策略来深入理解诗意,用一首诗词和别的诗词进行对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学习古诗词的文字本身,学生还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背景。通过对诗人及其生活时代的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期的作品多写闺中情思,风格婉约;后期的作品则充满了愁苦和悲凉,反映了她在经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不幸遭遇后的内心世界。在学生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学习。这首词以叠字开头,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无助。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和比较分析,笔者帮助他们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变化,笔者选取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如《武陵春·春晚》和《醉花阴》,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和情感变化,作品的风格从清新明快转变为沉郁悲凉。在学生对这些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作者经历和其词风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的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发言,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讨论,他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的词风变化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闷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清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诗词鉴赏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诗词的美妙之处,还体会到了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了“内”“外”互联的教学方法,将课内作品与课外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诗情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多篇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古诗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文风格豪放、豁达,深受后人喜爱。《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他以赤壁为背景,回溯历史,感叹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听了笔者的介绍,学生对苏轼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兵车行》和《示儿》两首古诗,提示学生注意三首诗词在表达爱国之情时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纷纷陷入思考,过了一会后,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兵车行》比较注重替民众说话,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另一个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示儿》更多地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完成之后,笔者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深入分析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对比不同古诗词作品的基础上,深化了他们对诗词的情感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重视对他们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能对诗歌进行不同视角的剖析。
总之,群文阅读策略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多首作品的比较和整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更全面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对推进教学改革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化育人视角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JYC2325010086]
作者简介: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