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座谈会上,大家谈到中学生要不要学文言文,意见几乎是一边倒,都主张要学,并且认为现在的统编教材文言文太少,要增加。还有的认为文言文要多读,越多越好,听口气,似乎现代文可以少读,主要读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好处多得很。
我们应当首先研究一下读文言文的目的。我想,可以归纳为三点:一个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照这个目的,现在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份量不够,现在一般教师的教法也不对。现在的文言文教法同语体文一样,念下去,词句有不懂的地方讲一讲就完了,或者让学生背书。这样的份量,这样的教法,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我看是做不到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阅读的文言课文要加多,教学方法也要改变,要使学生知道文言文在哪些地方跟语体文不一样,同样的词语,古今都用,可是在古代它还有特殊的意义,这些都要讲清楚。文言文加多了,会不会妨碍学生学习现代文的时间,会不会驼子摔跤两头不着,文言没学好,白话也没学好。这是我的一种顾虑。第二个目的很多教师都说了,学生念一点古诗,或者短篇故事,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这个我承认,我也赞成,但数量也应有个限制。还有一个目的,有的教师提出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写作有帮助。我认为是有些帮助。我们选的那些文言文在篇章结构上有可取之处,可以学,有些有用的词语现在还用得上,有帮助。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以说是对现在的作家的批评:这样好的文字为什么现在找不着,不能拿现代文来作范文,而一定要请我们的老祖宗来帮忙呢?这不是对我们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吗?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也要分析,文言文流传到现在,有3000年的历史,流传到现在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淘汰留传下来的。3000年的文章多得不得了,但脍炙人口的、大家爱读的也不是很多,这是经过时间淘汰剩下来的精华。我们现代的作品也很多,一两百年之后,经过时间提炼,也会留下若干好作品为人们传诵的。目前好的差的在一起,就使人觉得好像没有古人那样好了,没有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从另一方面说,是不是现代文里边也有同样好的作品可以学习,这完全是可能的,问题是编课本的或者教师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那些传统的好作品容易拿到。如果用心搜寻,现代文里也会有同样可以作范文的。
我们承认学习文言文有些帮助,但有些说法不妥当。例如有少数教师的意思似乎是要学好现代文就得多念文言文,简直有非此不可的味道,那就有问题了。我想起自己当学生的时代——20年代,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就有一种议论,说是要写好白话文就必须多读文言。这是一种很怪的议论。白话不能从白话作品里学,非得从文言作品里学,真是不可思议。但是当时却很流行。发这种议论的人,我看他写的白话文就不好,有点非驴非马。他自己的实践就没能证明他的那套理论。我自己的白话文也不怎么好,大致只能打个六七十分吧,但是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六七十分也不是从文言文里学来的,而是从白话作品就是旧小说里学来的,从口语里就是听人讲话学来的。有的教师说,他的学生写了一篇什么文章,里面套用了两句文言,非常出色,这篇文章就陡然提高了。我想,在一篇语体文里,偶然搭两句文言点缀一下,也有点意思,可要是一篇里头用了很多文言词语,处处出现,这种文章的风格怕是不合乎时代的要求。讲到吸收文言词语,我想到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到的三个方面,第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是学习外国语言中有用的东西,第三才是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个次序不是随意的,把学习古人语言摆在第三位是经过考虑的。我们写现代文应该首先学活的语言。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