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 董莉婷
多文本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文本,衔接课内外阅读,对同一议题的多篇文本展开联系性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本文对多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探究多文本阅读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很多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多文本阅读把阅读教学从单个文本的学习扩展到多个文本的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阅读的目的性和技巧性,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大包大揽”,忽略或者较少突出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长此以往,学生找不到阅读兴趣所在,陷入反复训练和机械性记忆的误区,导致语文阅读学习陷入困境。
高中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三新”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筛选文本与提炼信息,提升语言表达的精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及审美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同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大单元”为主要形式,进行“大任务”“大活动”“大情境”多篇幅的文本组合,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经典对话,学会探寻文本的内涵,提升品鉴与创作能力。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主线为主导,以单篇带多篇,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习任务整合教学,引导学生把握多文本之间的联系,增进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尝试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文本理解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多文本阅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带着阅读热情进行阅读。在多文本阅读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进行阅读,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就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文本研读、问题探究、讨论分享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由于阅读文本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教师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将阅读感受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将阅读经历转变为思维的表达和创新,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单元教学或者不同文章之间的内部关联,确立文本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大单元教学中,笔者以“战火中的情感和诗意”为主题,将《荷花淀》和《百合花》进行衔接,再联系《白洋淀纪事》一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感受战争年代的人性美。
教师也可以跳出教材和单元的设置,依据主题和内容的不同,补充其他文本或者素材。例如,笔者以“女性的觉醒”为主题,将《诗经·氓》《红楼梦》《祝福》《边城》等文本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典型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进行比较和探析,从而归纳主题和总结思想。学生在多文本的比较阅读中体验不同人物的魅力,有助于进一步领悟作品的精神实质。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设定阅读的方向,而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提升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好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交流分享,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和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同时,教师可以开展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班级研讨,从而保障阅读的有效性。例如,在以“面对人生的苦难”为主题的教学中,笔者将《我与地坛》和《泥泞》《求乞者》《山路》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与思考文本内容,否则阅读成果的分享与交流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真正将多文本阅读落在实处。
在高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扩大阅读量和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学科,在形式上,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组成;在内容上,由字、词、句、篇等构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除了大作文,还逐渐呈现出分散设置、小处着手等特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师生应当增加相关方面的训练。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部分环节的设置,增加学生的写作机会和表达渠道,内联外引、巩固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之,多文本阅读教学通过选取合适主题和形式,在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基础上,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将阅读目标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