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彩调剧《刘三姐》中对“刘三姐”这个经典角色的重新梳理和再创造,笔者探讨了在戏曲表演中把握角色心理的重要性。通过理解角色心理活动的动线变化,发掘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思想的现代性,以全新的角度演绎经典角色,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舞台人物形象。
关键词:心理变化;戏曲表演;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3-00-03
有位戏曲界的前辈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好演员,一定不要刻意追求把戏演好,而是要先把人物演好,用心诠释角色,只要把握住了角色的心理变化,角色就鲜活了,戏自然也就好了。
对此,笔者当年百思不得其解。戏曲是通过舞台呈现给观众的是演员的肢体动作、演唱和道白[1],心理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让观众看见?这是笔者对戏曲的朴素认知。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笔者发现前辈老师的这句话正是戏曲表演的本质。言为心声,情由心生,境由心造……讲的是人的言语和行为,无一不是心理因素导向的结果[2]。人物心理就是表演艺术的水之源。
本文中,笔者就自己多年舞台表演的实践与思考,结合曾经饰演的彩调剧《刘三姐》中的角色,來讨论在表演中把握人物心理方面的心得。
一、塑造人物是舞台表演的终极任务
舞台表演的终极任务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愉悦。古今中外那些流传至今的剧目,无一不是因为经典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因为俄狄浦斯这个既勇敢又自大,同时还有严重“恋母情结”的人物而流传至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因为哈姆雷特这个既懦弱又正直的人物形象使剧目大放异彩;《西厢记》,因为红娘这个泼辣活泼、敢爱敢为的人物形象,而跻身名剧之列,时至今日还不断被改编……正因为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令人难忘的舞台人物形象,在人类的艺术历史长河中,戏曲才是一枝独秀般的存在。
《刘三姐》之所以能够风靡海内外,不仅因其主题深刻,也不仅因其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更是因为刘三姐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她优美的歌声征服了观众。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刘三姐》的立意和主题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故事其实是对一个广西民间传说的改编。如果没有精彩的山歌表演,没有刘三姐这个可爱的人物,该剧很可能与其他同期创作的故事雷同——底层劳动人民反抗地主阶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三姐》一剧的成功,其实是广西歌圩文化的成功[3]。在接到饰演彩调剧刘三姐这个角色时,笔者是信心不足的。对于广西甚至是全国的观众来说,这个角色已经家喻户晓,要想演出新意难如登天。但本着创新彩调表演的热忱和决心,笔者决定接下角色,尝试诠释一个不一样的刘三姐。
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说过,戏剧作品首先要“立主脑”[4],也就是要先确定作品的立意和主题,这也是戏曲理论的基本要求。所以演员在接到角色时,先要理解全剧的立意和主题。但戏曲作品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剧作者试图传达的个人和时代意识,还是剧情所赋予剧作的思想内涵?答案可能两者都是。站在演员的角度,则先要从自己饰演的角色出发去分析和理解——找到人物的定位。人物定位准确了,角色的舞台行动才有依据;人物鲜活了,戏曲的主题自然就从角色身上表达出来了。
那么如何重新塑造刘三姐一角?《刘三姐》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改编创作的剧目,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一直是中国底层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典型之一。但其反抗压迫的原因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工具又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是人物定位的关键。经过反复揣摩、精心研究,笔者得出了答案——她渴望自由!反抗是她抗争方式的外在表现,山歌是她抗争的工具,追求自由则是她的动力和目标。这样就有效规避了刘三姐这个人物根深蒂固的概念化,一个闪耀着现代人性光芒,为了追求自由而勇敢抗争、令人耳目一新的刘三姐形象便跃然眼前,剧目的主题也同样得到了升华。后来的演出也证明,观众不但完全认可对刘三姐的角色新定位,并且称赞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刘三姐。
剧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需要精准定位人物,演员在表演时也要准确定位人物,把塑造人物当成第一任务。剧本有缺陷,还可以通过再度创作甚至重新创作进行修正和弥补,而表演时如果人物把握不准,则是演出的“灾难”。
二、展现人物内心是戏曲表演的灵魂
扎实的基本功,是一个戏曲演员的必备条件,但仅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表达人物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基本功不是表演的核心,只是表演的基本手段和技能。真正的表演不是技巧的简单展现,而是借助基本手段和技能向观众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此才能达到表演的目的——表达人物。没有内心世界的人物是虚无的;没有人物内心变化动线的剧目是干瘪的。就像当年的样板戏,在剧目编排和演员的基本功方面,都已经做到了极致,但真正久演不衰的,大概只有《沙家浜》中“智斗”那场戏。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场戏一反当时舞台表演的“常态”,是一场通过展示各色人物复杂的内心来讲故事的好戏。整场戏没有起伏的紧张剧情,只有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三个人物的内心博弈,而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外化表演,使整场戏充满了张力,使人物饱满立体为观众称道,将戏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专家所言,世界上的确存在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兰芳“三大表演体系”[5],但在塑造人物和展现人物内心这一核心问题上,三大表演体系是高度一致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也只有表演形式和技巧上的差异。所以说,表演要有灵魂。而戏曲表演的灵魂,就是通过舞台向观众直观地展现剧中人物复杂且丰富的内心世界。
刘三姐是个内心纯净、天真活泼、聪明机智、爱歌如命的山村少女。她向往自由,渴望幸福,可现实却给她的追求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与险阻。要实现自己的追求,就必须跨越甚至排除这些障碍与险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奋起抗争别无选择。无论抗争成败与否,都弥足珍贵——人类社会也正是在反复的抗争中走向进步的。
于是,在彩调剧《刘三姐》的表演中,笔者重点表现她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同人为障碍抗争的勇气与机智。“你想唱歌就唱歌,你想撑船就下河,你拿竹篙我拿桨,随你撑到哪条河。”[6]就是她追求的目标。笔者在表演中把她的这个目标贯穿始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人物心理逻辑线,从而拓展了表演空间,收到了良好的剧场演出效果。
三、把握人物内心变化是戏曲动线与戏曲节奏的依据
所有导演都会对演员提出这个要求——把握好节奏。
戏曲的节奏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初入行者来说,很容易将之理解成表演动作的快慢,唱段、台词的缓急。表面看这个理解没有问题,可事实上却是不准确的。笔者对戏曲节奏的理解不一样——这应该是剧中人物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变化。
人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内心情感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形态。[7]面对朝夕相处的亲人,与面对久别重逢的亲人,人的情感会有不同;面对同一件事,不同心理素质的人,也会有千差万别的心理反应……这些差异,构成了人物的不同个性,戏曲情节也必然随着这种变化而起伏,如此便构成了戏曲节奏。动物的行动是本能驱使的结果,而人的行动大部分情况下由心理因素决定——有什么样的心理驱动,才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行动是心理的外化和延伸,心理是行动的前提和依据。[8]
传统版本中的刘三姐,人物心理是比较简单和扁平的。如果照搬既有模式表演,既简单又省心,也不会遭受太多的质疑,但没法达成戏曲演员对人物重新塑造的心愿,更無法满足演员对角色再创造的热情。所以,笔者对刘三姐这个人物的心理进行了全面的重新梳理,希望旧瓶装新酒,从老角色中演出新人物来。
刘三姐这个角色的心理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她有向往,有渴望,有不甘,有无奈,有愤怒,有抗争,甚至有恐惧……刘三姐爱歌如命,渴望能无拘无束地唱,但是,世俗却阻碍她自由放歌,不甘和无奈如影随形地纠缠着她;她追求爱情且心有所属,可现实却逼迫她嫁人为妾,不甘与愤怒便成了这种境况的心理底色;在命运逼得她不能放唱,爱情也将破灭之时,面对强大的敌人,她必定是先恐惧,而后才是不顾一切地抗争。
面对强大的对手,恐惧是人的天性,人的勇敢不是无视对手的强大,而是如何战胜恐惧,奋起抗争。[9]刘三姐敢于对莫怀仁勇敢抗争,其实就是克服了自身恐惧的结果……以此为依据,笔者把表演的核心立足于表现刘三姐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与阿牛哥相处时,展现少女初恋的羞羞答答;与朋友们在一起时,表现少女的纯真活泼;面对秀才的挑战,展现的则是她的泼辣机智;媒婆上门做媒,她既愤怒又无奈,展现的是她对为虎作伥者的横眉冷对;与莫怀仁的博弈抗争,表现的是她以小搏大的孤注一掷。所以,表演时要展现她克服和战胜恐惧,最后勇敢反抗的变化……人物的心理层次清晰了,人物的行动才变得真实可信,角色自然也立体饱满,戏曲节奏也随之富有张力。笔者赋予了刘三姐新的时代意义,从而使之有别于其他版本的“刘三姐”。
四、演好人物心理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基础
戏曲涉及的艺术门类之多,是其他艺术创作无法企及的。[10]戏曲创作的最后完成也有别于其他艺术创作——一部完整的戏曲作品,是在舞台与看台互为补充的空间中,演员与观众的充分互动中完成的。说到底,演员是观众的演员,观众是演员表现力好坏的度量衡,观众的掌声是判断戏曲作品成败的直接标准。因此,演员的表演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那么,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唯一的方法,就是演员在表演中用饱满的人物形象充分调动观众,引起观众与角色的共鸣。如果演员心中无观众,舞台传递的信息观众就无法接收,这也就等于没有了互动,表演即宣告失败。
业内人常说,表演要“走心”。“走心”,归根结底就是表演要以情动人,而非以理服人,或“教育”观众。观众走进剧场,是为欣赏艺术而来,而非为接受教育而来。观众从来不需要演员来“教育”,演员更没有资格“教育”观众,那些企图以“教育”观众为目的的剧目,无一不被观众冷落而黯淡收场。
作为演员,把握好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到表演中,把人物喜怒哀乐的心理准确地展现给观众,这才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在分析刘三姐的心理时,反复从角色、演员、观众三个角度换位思考——剧中人物内心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假如自己就是刘三姐,面对如此处境,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选择?观众会接受一个怎样的刘三姐?……三个角度互为因果,只有吃透人物心理,找到符合表现人物心理的表演方式,用细腻真实的表演以及扎实的基本功,向观众传达他们最关心、最期待的情感信息,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后来的剧场实践证明,这些“课前功课”是非常有价值的。把握好了人物的内心变化,笔者表演起来才更加轻松自然。每一场演出,都能理想地调动并引导观众的情绪,营造出与观众有充分互动的良好剧场效果。这个角色也是笔者演艺生涯中一个不小的收获,是其表演生涯的一次重要转型——由青涩走向成熟的标志。
五、结束语
艺术源于生活,但绝对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搬或简单模仿,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萃取,把生活最美的一面展示给观众。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演员,这是必须经历的。
生活是人的生活,所以究其根本,演戏也就是演人,离开了人这个核心,戏曲便缺少了存在的基础。演员要演好人,必须学会把握人物的心理,掌握人物心理变化的动线,才能把人物演活。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多下苦功夫和“笨”功夫——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处境,并将自己代入角色人物的情感中。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参考文献:
[1]宋占军.浅议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J].青年文学家,2009(02):119-121.
[2]陆一帆.三论社会心理是文艺反映现实的中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97-104.
[3]覃守达.广西歌圩审美认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23.
[4]邓新华.论李渔戏曲接受理论的独特性[J].江汉论坛,2012(01):115-119.
[5]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百度百科[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6717137?fr=ge_ala.
[6]《刘三姐》歌词完整版.人人文库[DB/OL].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96308222.html.
[7]达菁.论音乐表演中的理性与感性思维[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4(02):40-42.
[8]吴国华,周海君.构思中体验 灵动中体现——论演员人物形象创造三部曲[J].剧影月报,2019(05):50-52.
[9]栗哲,吕若涵.反抗的启蒙与启蒙的反抗——从鲁迅的《离婚》谈起[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40(06):74-81.
[10]中国戏曲.百度百科[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戏曲/310026?fr=ge_ala.
作者简介:文梨(1985-),女,广西兴安人,本科,二级演员,从事彩调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