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庆宝?臧铭霄
摘 要:话剧表演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表演形式的基础,而台词作为话剧表演的重要工具,在表演创作中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立足话剧表演创作,解析方言作为台词在话剧舞台上的运用,阐述了方言的价值、重要性及其具体应用。明确了恰当使用方言,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塑造角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进一步加深观众观感体验及理解作品的程度。
关键词:话剧;台词;方言;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3-00-03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各地独有的语言文化,作为承载各地独有语言文化的载体,历经几千年发展的方言,在我國逐渐演变形成了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七大体系。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依然会因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和演变。话剧作为一种直接、真实且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其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展示剧情和环境文化的重要元素。
一、对方言及方言话剧的认识
(一)对方言的认识
所谓方言,指的是在特定地理区域或社会群体中使用的语言,它不是独立于民族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其实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还有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相互接触、影响等。与标准语言(普通话)相比,方言通常具有特定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些方言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并赋予每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情感表达。
(二)对方言话剧的认识
话剧自1907年前后在我国出现开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初在台词上并没有统一的规范,直到1950年代,随着国家普通话的推广,话剧在提供观众进行艺术观赏的同时还承担起了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大部分的话剧都用标准的普通话演出,极个别情况下用一点点方言。1980年代,随着话剧市场的繁荣,方言的使用开始在话剧演出中越来越多,我们通常使用的方言并不是纯粹的原始方言,而是纯粹方言的普通话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川普”“塑普”等,但并不排除使用纯粹方言给局部地区观众演出的经历。在话剧舞台上演员合理地、恰当地去使用方言,不仅能使台词更具有地域色彩和亲和力,还会给观众留下特定地域文化所特有的人文内涵的深刻表达。以北京人艺《龙须沟》为例,在老舍先生的原著中全剧共有136处北京方言,导演有意地突出这一点,他将台词大部分改写,北京方言多达165处,其中70%和原著不一样,更本土、更地方化。这出戏打破了统治中国话剧舞台四十多年的“话剧腔”,使话剧形式的民族化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奠定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艺术风格。在35个最优秀的北京人艺剧目中,近十五年来,共上演了24个,其中北京话的剧目12个,占一半,为北京人艺语言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方言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方言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方言可以更好地展现特定地域中的人物和情节所特有的文化背景。
首先,方言的使用可以增强地域感,强化共情。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方言,这些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话剧表演中,通过使用方言,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特定地域的语音、语调和语势,从而增强戏剧的地域感。当观众听到角色使用地方方言时,会立即联想到特定的地域,进一步融入故事情节和角色身份中去,和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舞台充满地域风情,凸显特定文化背景中的特定人物。
其次,方言的使用可以帮助演员更真实地塑造角色。不同地方的方言往往带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文化内涵。演员通过独特方言语音特点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刻画角色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历史背景。例如,一个东北农村女性角色的东北方言可能带有强烈的东北黑土地的质朴和厚重感,而一个上海都市精英角色的上海方言的运用可能让角色显得更加精明睿智、接地气,表现出特有的流畅和优雅,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1]。
再次,方言的运用可以凸显人物性格,强化情感表达。方言是特定地域中人们生活中最真实、最自然、最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话剧表演中,演员可以利用方言的这种效果来突出性格特点、强化情感的表达。不同方言所特有的语音特点、语调、语势和节奏都能够凸显角色的情感状态。
最后,方言的运用可以丰富舞台效果。方言的语音特点和音色等元素可以与其他音效、音乐和舞台效果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影音图景。例如,在表演乡村生活场景时,使用方言可以与农田声、鸟鸣声等自然音效相结合,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三、方言在话剧表演中的主要特性
(一)地域性
地域性是方言的一大特征。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地理分布区,这个区域的人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地区方言进行交流,其背后有着该地域的群体性格和生活习惯。在话剧舞台上,导演通常喜欢用剧作故事所属地区的方言融入其台词创作中,这样不仅能使角色更容易被观众喜爱,而且更容易凸显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例如,在2018年天津人艺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的大型原创话剧《海河人家》,就是一部以现实为题材的“津味儿”大戏。该剧方言特色突出,演员全部使用天津方言,不但将天津方言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节奏融入人物性格中,更借助方言精准、细腻的运用显示出生活在天津地域的人们特有的人物情感,为观众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天津的巨大变化,与观众共同见证剧中人物的坎坷命运以及日新月异的崭新生活[2]。
(二)切身性
“切身性”指本身感同身受,观看者真正能发自内心地去体验和感悟表演者的感受,在这种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观众很容易与表演者产生情感上和精神上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都突出了“己”并非西方哲学中的抽象自我,不是所谓的灵魂、我思或自我意识。孔子所说的“己”是有喜怒哀乐与忧患敬畏、要经历生老病死、处于劳碌或休息状态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们并非毫无差别的抽象自我,而是有鲜明个体的具体自我。在话剧表演中,当演出过程中恰当使用方言就能够给本地观众切身的感觉,能更好地让本地观众走进角色,感受剧中亲情、乡情,感受地域文化,感受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例如,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是基于陕西人民的生活写出来的,演员在舞台上说陕西话演陕西事,会让观众觉得非常自然,这种生活感、自然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拉近观众和舞台的距离,产生鲜明的“切身性”。
(三)通感性
方言具有通感性。通感又叫作“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在我们的话剧舞台中,当外地观众看方言话剧时,可能不了解剧中的本土文化,但方言所呈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会从语言风格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角色的方言,利用“通感性”来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本土文化,从而带动观众融入戏剧作品中,与角色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认同[3]。
四、方言在话剧表演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话剧人物性格的表现
通过方言,可以塑造出活泼、豪爽的性格,也可以刻画出内敛、沉稳的形象。方言的语音韵律和表达方式,为角色赋予了更加立体、多样性格特质的表达手段。
例如《茶馆》这部剧以北京话为基础,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用一口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将他耿直的性格,鲜明的爱国心和好打抱不平的硬汉子形象呈现在舞台上。
方言的运用起到了丰富话剧人物性格和背景设定的作用,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元、立体的舞台世界。利用方言的通感性能更好地丰富话剧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地域特色和社会背景,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表达,增加人物的亲和力和真实感。因此,在话剧创作和表演中,恰当运用方言可以使人物更加真实、生动,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二)强化话剧角色的台词表现力
在话剧表演中,台词不单单是角色语言的表达,更是角色思想的表现。在现场表演中,演员可以通过台词,将整场效果推向高潮,考验一名演员功力的最基本方式往往就是他的台词[4]。对于台词的表现,通过极具地方特色的语势、语气、语调、语音和语气词的结合使用是方言独有的特色,表现出剧作中人物的神态和口气。由于地域差异的影响,各地区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着不同的话语习惯。在话剧《白鹿原》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提升人物形象的鲜活性,大量关中语言特有的语气词,展现出关中语言特有的质朴、浑厚、踏实的魅力,体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文化和人文习惯。当黑娃领着小娥回家后,被问到你俩是谁先勾引谁的时候,小娥说是我时,集体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噫!”这长长的一声把黄土高原上朴实、浑厚的民风不能接受这样一位女子的态度充分地释放了出来,仅仅是具有当地语言色彩的一个字,就鲜活地呈现出如此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不能不说是方言在表现力上独有的魅力。
(三)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言可以凸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结构,通过人物的方言表达,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人物来自哪里,并呈现出角色所处地域的文化内涵。比如,一个说着上海话(吴语方言)的人物,他的语音节奏轻快、婉转,词汇中带有一些特有的俚语和口头禅,这样独属于上海的语言特色就能让观众联想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以及上海人的聪明、精干的性格特点。上海本土话剧《老街》,这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本剧以上海市闵行区颛桥老街旧区改造为题材,以百姓视角讲述当地群众告别老街生活,圆梦搬新居过上好日子的民生故事。演员们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我们从每一个角色的台词中感受到上海市井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气息[5]。
(四)突显人物的情感表达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方言表达情感,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比如,一个说着湘方言的人物,他的语言饱含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即使是平时的对话也会带有一些夸张的语气和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张扬会让人物的性格更加丰富多样,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共情。
在北京人艺的话剧中,很多作品用的都是北京话(北京方言),如《茶馆》《龙须沟》《窝头会馆》《天下第一楼》等,都具有浓郁的“京儿味”,所以里面的各个角色都用的是北京方言,如尊称对方为“您”,这在书面语中是常用词,但作为生活用语,只有北京话用这个字,完美地表现出北京这座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更表现出人与人之间饱有的那份热情。
(五)巧妙处理和运用方言
1.避免使用难于理解的方言词汇,每一个地域都有一些所属地域独特的表达方式,如东北话“跛棱盖儿、秃噜皮”、山东话“一霎儿、趋啦”等,这些词语具有很强的地方特点,外地人很难理解,那么在话剧创作中,就要适当减少或不用,而更多的是从语音、语调、语势等语言特点上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6]。恰当地运用方言需要一系列策略和技巧,以确保方言的表达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够被观众理解。
《白鹿原》作为典型的陕西方言话剧,但是在全国各地的演出过程中并未出现观众对台词中方言的使用不理解的情况,原因就是演员回避了那些“么麻达、嘹咂咧”等很难为陕西以外观众理解的纯地方方言,或者叫作“土语”,更多的是从陕西话的语音语调和语气词上下功夫,从而即呈现出原汁原味儿的陕西话,又能被各地观众所接受的精彩大戏。
2.以典型化方言词汇突显方言特色。上海方言的“侬”、沈阳话的“咱”都是我的意思,也是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所以角色在方言的使用过程中尽量采用这些典型化的方言词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与音乐、舞台布景和道具有机结合,提高方言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无论是以北京人艺为代表的“北京话”还是以陕西人艺为代表的“陕西话”,在舞台呈现过程中,都是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音乐、舞美的创作,这就為方言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条件,也使戏剧作品从整体上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总体而言,巧妙处理和运用方言需要剧作家和导演、演员对地域特色和观众需求的敏感把握。结合适当的语言切换和视听元素,可以弥补方言理解上的不足,使得话剧作品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结束语
方言在话剧创作中对台词表现、人物形象塑造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舞台上的方言是对某一地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提炼和浓缩,它不仅是创作优秀话剧作品不可忽视的部分,同时方言更是文化自信的有效体现,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我国各地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并通过话剧作品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为丰富我们话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也为更多优秀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话剧的创作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华.中国方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田野.现代话剧与方言元素的融合探析[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9.
[3]张明,王丽.方言在当代话剧创作中的应用[J].语言学研究,2018,45(02):123-140.
[4]刘军.方言与话剧: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J].话剧与艺术,2019,31(05):27-34.
[5]陈阳.话剧中的方言元素分析[J].文艺理论研究,2021,29(01):58-67.
[6]赵红.方言在戏剧艺术中的魅力与挑战[J].文化与艺术研究,2017,12(03):90-98.
作者简介:门庆宝(1970-),男,吉林白山人,教授,从事戏剧影视表演研究;臧铭霄(1999-),男,天津人,硕士,从事戏剧影视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