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2024-04-27 23:34黄靖钰毛秀英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

黄靖钰 毛秀英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将完整呈现问题和相应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开学习。为实现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以南宁市江南区扬美村为区域背景,以“扬美村景观与地域文化”为主题,创设“探村落选址”“识聚落形态”“品民居特色”“寻村落保护”四大探究微主题,设置有关联的、难度渐进的问题链和任务群,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分析真实的地理情境,主动构建地理知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真实情境;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98-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将完整呈现问题和相应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开学习。为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创建真实的地理情境,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链进行问题式教学。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教学为例,借助南宁市江南区扬美村区域背景,以“扬美村景观与地域文化”为主题,创设南宁市扬美村景观与文化景观这一真实情境,设置有关联的、难度渐进的问题链和任务群,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主动构建地理知识,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真实情境、问题式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真实情境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地区)内的各种生活、生产等事象相对的或结合的情形、境况[1]。地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地理中的真实情境是指真實发生在某时间、某区域的生产生活情形与境况。《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将完整呈现问题和相应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开学习。某个区域的真实地理情境通常承载着该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变化,以某个区域的真实情境为依托,结合课程内容探究该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帮助学生建立区域认知;基于某个区域的真实情境,通过分析该区域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探索真实情境下复杂的地理问题,实现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培养。教师可基于真实的情境设计有逻辑关联的问题或任务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完成某个主题难度渐进的探究任务,激发了探究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需要依托情境,围绕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问题式教学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探究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知识的热情。问题链设计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起点,难度逐渐增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式发展的目的;问题链设计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系统探究地理问题,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背后的内在逻辑,促进综合思维进阶式发展。问题式教学可以依托某个区域真实地理情境设计的相关问题链条,探究该区域自然要素之间的关联、人类活动与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落实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培养目标。

二、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需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即以实例为素材要求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从而依托真实地理情境理解城乡景观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本节课教材从景观层面分析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教材先阐述地域文化、城乡景观的含义;再结合实例,从民居特色、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阐述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的体现。高一学生对民居、城乡格局等景观有一定的感知,但对城乡景观与地理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基于此,本文依托地理知识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通过分析扬美村地理位置及优势、扬美村选址与中原风水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扬美村聚落空间形态特点,并分析其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通过实地考察,总结扬美村五叠堂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其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强调保护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分析地域文化在民居特色、格局等方面的体现。

南宁市扬美村为中国传统村落,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有一定的典型性,村落保留有古埠码头、多栋明代建筑,以及自古留传至今的特色民俗活动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创设扬美村景观与文化真实情境,设置有关联、难度渐进的问题链或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结合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南宁市扬美村区域地理概况,围绕“扬美村地域文化与景观”的主题,创设“探村落选址”“识聚落形态”“品民居特色”“寻村落保护”四大微主题,按照“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学科逻辑思维设计问题链和任务群,探究扬美村景观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最后探究扬美村地域文化保护措施(如图1所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素材:扬美村聚落形态景观图,扬美村五叠堂景观图,当地风俗、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图片等。

师:扬美村特色民居、文化习俗、聚落形态等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真实的扬美村景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二)主题探究,完成知识建构

师:图中的地理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地域文化内涵怎样?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探究总结: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形态有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景观图总结地域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对地理概念形成初步认知。

1.探究主题一:探村落选址

教师出示材料如下:

材料一:扬美古镇,又名扬美村,位于南宁市中心城区以西约38千米,左江下游。沿江而建的扬美村始建于宋代,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商埠,历史悠久。

材料二:中原传统风水观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聚落规划选址理念,主要以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五诀来确定村落选址。觅龙是指在山脉中寻找最佳位置;察砂即一般选择三面环山、前方仍有远山的地形,使村落满足避风、通风和回风的要求;观水主要考察村落周边水体流向等;点穴即确定基址的地点,总体上要求为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取向指在住宅位置选定并进行兴建前用罗盘测定具体朝向。风水学上认为,水有生气聚财的功用。

师:根据材料描述扬美村选址的地理位置及其优势,并分析扬美村选址如何体现中原风水文化。

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扬美村临江而建,水运便利、土壤肥沃;扬美村三面环水,临左江,地势较平,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具有天然防卫功能,符合观水、点穴的风水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扬美村的真实情境,以“探村落选址”微主题,设置村落选址及优势、分析选址与风水文化两个有关联性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聚落选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探究主题二:识聚落形态

师:了解了扬美村的选址与地域文化,让我们继续走进扬美村,探寻其村落形态特点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三:扬美村多年平均气温21.8℃,平均相对湿度79.00%。扬美村有八条古街道,以明清建筑为肌理,形成以池塘湿地为衬托的岭南风貌。许多大户人家围绕风水池而建,营造了优美的景观。

师:根据图片(图略)描述扬美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分析该村落的空间形态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扬美村村落以池塘为中心,呈现放射状分布;扬美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较为平坦,低洼處水汇集成池塘;扬美村的池塘具有洗涤、消防等多种功用,为风水中的生气聚财之意。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扬美村真实情境,设置描述村落空间形态、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三个关联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聚落空间格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3.探究主题三:品民居特色

师:扬美村保留着明清特色建筑群,如五叠堂等。五叠堂特色民居有什么特征?其特征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有什么联系?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四:扬美村五叠堂(如图2所示)为清嘉庆年间所建,整体坐北,北朝南稍偏东,面阔10余米,总进深超过50米。自大门往内看,有五进四天井,此建筑犹如一堂叠着一堂,故曰“五叠堂”,取五福临门、步步高升之意。

教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五叠堂民居,描述并记录五叠堂民居的特点,如建筑材料、屋顶形状、房檐长度、墙体厚薄、窗户大小及朝向、房门朝向、天井形状及数量等,进一步分析五叠堂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植被等)的关系。

师:根据材料,说出五叠堂“一堂叠着一堂”的文化内涵,并举出两例描述窗户雕花和石雕形象的含义。

学生根据材料提取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五叠堂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屋顶为人字形,房檐较长,墙体较薄,窗户较大、朝南,房门朝南,天井四个,呈长方形状。由于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为丰富,人字形屋顶利于排水;湿度较大,夏季高温,墙体薄,天井适合通风散热;屋檐较长,适合遮阳挡雨;窗户朝南,适宜通风散热;窗户雕刻祥云、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此建筑犹如一堂叠着一堂,故曰“五叠堂”,取五福临门、步步高升之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实地考察五叠堂民居,分析其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体会建筑形态之美、文化之美。

4.探究主题四:寻村落保护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五:扬美村兴盛于明清时代,留下众多文化遗迹。其中,现存古碑约15座、约200间明清古建筑。扬美村衍生丰富的民俗文化,如稻作文化山歌花炮艺术节、铜鼓滩文化节。2003年,扬美村被评为南宁市十大知名旅游景观之一。

师:请针对扬美村特色民居的开发、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学生通过课后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扬美村的开发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和调查,尝试提出扬美村地域文化保护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

(三)总结提升,思维进阶

师(总结):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对扬美村的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结构、特色民居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反过来,这些乡村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环境变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附本课板书设计(如图3所示):

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促进地域文化形成;城乡景观是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地域文化影响了城乡景观的形成,而城乡景观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扬美村地域文化与景观这一真实的地理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同一个真实情境中完成各项难度渐进的任务,逐渐建立知识框架,促进思维提升。其中,“探村落选址”主题情境主要侧重区域认知培养;“品民居特色”主要侧重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寻村落保护”主题情境侧重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为更好地使真实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需要对真实情境进行选择和加工,找出其逻辑主线,设置情境微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学科逻辑思维进行情境主题创设。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微主题要符合生活化、问题化、结构化原则。生活化原则要求情境微主题设计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化原则要求情境微主题浓缩学生探究的主要问题,方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任务;结构化原则要求情境微主题突出学科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螺旋式进阶发展。本节课教学以学生身边的地理——扬美村地域文化与景观为情境,创设了“探村落选址”“识聚落形态”“品民居特色”“寻村落保护”四大微主题情境,符合地理学科教学逻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是设置难度渐进的问题链。问题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呈现地理问题,而是创设有一定逻辑关系、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渐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并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探究。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需求分層次提出问题,包括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前三种为初级认知,后三种为高级认知[2]。教师可以从描述地理事物特点到分析地理事物成因循序渐进地创设问题链。例如,“实地考察五叠堂民居,描述并记录五叠堂民居特点”,引导学生描述五叠堂民居特点,属于理解型问题;“分析五叠堂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植被等)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关系,属于分析型问题。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到高阶发展。

三是设置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基于真实的地理情境设置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激发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感。如“通过课后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请针对扬美村特色民居开发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属于综合型问题及高级认知问题,这一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不过,本节课使用的案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图文素材,如增加扬美村古建筑分布区、景区分布图等资料;同时,还应进一步细化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真实情境在核心素养培育中作用[J].文教资料,2019(2):193-195.

[2]王瑞华.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06-10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2021ZJY1752)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