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文章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2Y08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晓蓉(1973~),女,汉族,陕西延安人,陕西延安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摘 要: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有层次、内容丰富的学习模式,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微项目化学习是教师整合微课特征与项目化学习框架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层次丰富的学习支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需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的背景,分析了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思路与微项目化模式特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实践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6-0059-04
微项目化学习,就是指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的微型探索项目支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式对项目内容进行探究,经历丰富的学习过程,解决主要学习任务,同时获取学习成果。微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运用,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变革,也是进一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强调学生本位思想的有效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在领会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明确微项目化学习目标,设计微项目化学习任务,领会提问驱动学生探索微项目。
一、 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的背景阐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了学习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提倡教学方法的变革,强调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同时,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学习情境,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比如项目化学习、主题阅读等,以此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可见,新课标在创设学习情境、整合课程资源、语言实践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建议。
二、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模式特征
第一,微结构与微时间特征。普通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会根据课时安排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布置以周为单位、以月为单位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而学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调查、信息整合、任务探究与问题解决。项目化学习的过程较为漫长,是一个循序递进的系统化学习过程。而微项目化学习,教师将项目探究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任务的探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由于“微”的特征,这里的学习项目与学习任务结构较为简单,复杂性大大降低,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成果,效率较高、灵活性较强。
第二,任务导向特征。微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项目内的学习任务。在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将真实的问题转化为项目内的探究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总是围绕项目主要内容设计具有核心素养、课程学习导向的任务。比如,《沁园春·长沙》的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毛泽东的诗词主题”“诗词创作背景”等内容转化为一个项目任务——“请结合本首诗歌及其背景资料,归纳分析毛泽东诗歌的创作背景变化,解读其诗歌情感表达意象及其创作规律”。之后,教师可以基于这一任务细分出三个任务驱动活动,分别为:①研读诗词,探究“《沁园春·长沙》的诞生”;②解读诗词情感思想,探究“我眼中的毛泽东”“我感受到的毛泽东诗歌情感与主题思想”;③拓展迁移,探究“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诗歌的感受”。可见,微项目化学习中,任务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导向依据,也是驱动学生逐步深入学习课程知识的重要因素,是其区别于其他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三,情境性特征。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变式。课堂活动是支撑微项目任务完成的重要构成,其指向真实的问题探究、解决活动,具有较强情境性。比如,《沁园春·长沙》的微项目学习中,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漫步湘江、于橘子洲头眺望时的壮阔、热烈的革命情怀。教师说:“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时正是全国开展农民运动的时期。1925年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同时播放“橘子洲秋景”视频,完成情境创设。教师提问:“大家注意,是‘重游,结合这个情况,请大家猜一猜毛泽东此时的心情与感受。”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纷纷结合“重游”猜测、分析毛泽东的感受,进一步深刻体会了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这样的课堂活动,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赋予学生学习以意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成长生活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三、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微项目化学习实践策略
(一)分析教材内容,明确微项目基调
微项目化学习,是教师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项目化学习进行调整形成的。开展微项目化学习,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特色,把握核心知识点。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高中语文核心知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学生掌握核心知识之后,便可以直接了解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因此,微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解读教材内容,提取教材内的核心知识点,为本次微项目化学习奠定基调,确保学生们能够学有所得。教师对统编版教材内单元设置、单元内的课文安排、课文主题与单元主题关系等进行解读,经过抽象与概括形成核心知识,从而确定微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方向。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微项目化学习”为例,本单元内所有课文均是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分别为《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些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诗词作品,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与核心情感均有所不同,且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短歌行》主要内容是利用多个历史典故表达自己对一统天下的决心,而《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内容是诗人经历官场黑暗、认清现实之后对淡泊宁静的追求。教师深度分析本单元内每首诗歌的内容、主题思想与作者经历,发现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主要内容均与作者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信念有关。因此,教师提取核心知识为“根据作者人生经历与理想信念鉴赏诗歌——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至此,教师已经确定了微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知识进一步结构,比如,“如何鉴赏”“鉴赏什么”等,进一步精确微项目化学习的论题,奠定本次微项目化学习基调。
(二)引入微课资源,创设微项目化情境
为了顺利开展语文微项目化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微项目化学习主题与课文内容,引入相应的微课资源,为学生们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考虑到微项目化的探索需要,教师应当利用2~3分钟的视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资料,比如,时事素材、历史资料、事件的真实发展、事物的真实数据等。采用这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既可以利用丰富资源支持学生自主探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微项目化学习效能,让学生们提前了解真实的背景资料,促使学生们找到自己探索的意义。
以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的“阿房宫赋”微项目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入传奇建筑“阿房宫”的历史背景资料,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微课中分别展示阿房宫的图片与历史背景、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阿房宫的来历。之后,教师继续引入诗人杜牧的生平经历,支持学生对“杜牧为什么创作《阿房宫赋》”这个任务进行探索。紧接着,教师提出本次微项目化学习情境任务:“请了解《阿房宫赋》的创作目的与意义,分析诗人为什么以阿房宫为创作题材。”
(三)学习任务驱动,支持学生探索微项目
微项目化学习中,任务是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微项目化学习主题与核心知识,科学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合理探究任务。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微项目任务,为学生之后探究搭建支架,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微项目化学习。
以统编版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的“家乡文化生活”为例,教师已经根据本单元内容确定了本次微项目化学习主题——家乡文化生活与建设,明确了本次微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家乡文化生活的记录方法、调查方法与语言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考虑到学生们已经具备自主调查实践与自主表达能力,设计如下微项目化学习任务,搭建探索支架。(1)阅读“我的家乡”文本。围绕这一任务,开展这些活动:①标记文本中对家乡人与物、文化生活的表达方法与修辞依据,梳理文章结构、提取文章情感;②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调查文本中“家乡”的资料,对比分析是否属实。(2)家乡文化生活的综合调查研究。围绕这一任务,开展这些活动:①制定家乡人与物、文化生活的调查表格与调查问卷,阐述本小组这份调查报告及其中问题的提出目的,阐述调查方向与预习结果;②利用希沃白板模拟获取问卷结果,利用信息技术功能整合与分析问卷,从问卷回答的结果中分析出有用信息,得出模拟结论,说说在调查研究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我的家乡我建设方案正文。围绕这一任务,开展这些活动:①根据模拟调查结果,说说建设家乡的重难点方向;②根据范文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制作建设家乡的流程四维图;③撰写500字左右的建设家乡的文案,包含物质建设、文化建设,阐述学生在建设家乡方面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学生们能够做的事情等。
(四)灵活提问,支持学生深入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就必须将主场交给学生,支持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布置微项目化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在学生们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灵活提问,以问题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或者以问题提点学生,让学生豁然开朗、获取新的思考角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应对真实的情境问题。教师提问时要注意灵活性,比如,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具象走向开放多元。再比如,提出冲突性问题或者反转性问题,这样能够进一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促使学生更深入思考问题,在微项目化学习中获得更丰富学习成果。
以统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的《雷雨》的微项目化学习为例,教师提出微项目化学习总主题——“他最后如愿了吗?”这本身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因为答案就是故事中的事实,而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教师可以依托微项目化学习任务,进一步提出总领问题“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如愿/没如愿”,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思考场域。之后,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微项目化学习任务时,教师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一组学生对“老爷的表情变化”进行探索。教师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关注,可以提出冲突式问题:“请预测老爷这个表情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这样预测呢”,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而学生就可能联系微项目化学习主题,对“老爷表情变化的相关事宜”进行猜测与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冲突式问题:“老爷已经知道了事实的真相,当然会发生后面的事情。那么,在平行世界也有一个老爷,这个老爷是不知道真相的,请大家结合老爷的性格和事件的背景,说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走向。你是如何预测的?为什么?”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完全冲突的问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章中选择需要的信息,梳理文章信息与自己观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驱动学生深入探索,从而豐富学生的微项目化学习过程。
(五)展示與评价,鼓励学生回顾与总结
微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思考过程与多样化的任务活动,逐步深入地探索课程内容,也解决了学习问题,对课文内容、微项目主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成果展示,是为了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展示、表达、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掌握,推进学生思考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微项目化学习评价,是进一步指引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旨在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反馈,同时也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学习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掌握更高效的微项目学习方式。因此,在微项目化学习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融合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
以《雷雨》的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例,学生们完成对总领问题——“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如愿/没如愿”的探索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微项目化学习成果,给大家分享自己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与思路。同时要求台下聆听的小组对展示的小组做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核心问题解决角度是否新颖、解决方式是否简洁明了、成果内容是否丰富、展示小组成员配合情况是否良好等。之后,教师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对展示小组从“老爷的表情变化”这个角度入手探究的可行性、文学赏析价值、课文探究深度进行评价,并且结合该小组的合作探索情况提出建议。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大家可从‘老爷所经历的事情‘老爷的表情变化等角度,对课文中‘老爷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探究。”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微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运用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进一步丰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获取良好教学效果。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要想开展微项目化学习,需要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微项目化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与学习问题。因此,建议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课堂的微项目主题,围绕项目主题规划学习方案,引入相应微课资源,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之后,教师以微项目化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们在情境之下不断深入探究任务、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微项目之下课文内容、主题思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丽菊.聚焦表现性评价探索项目化学习[J].文理导航(中旬),2023(12):28-30.
[2]林乐珍.系统思考项目化学习的迭代发展,撬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10):4-7.
[3]余虹.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项目化设计——以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31):5-10.
[4]石瑾.基于培养完整人的语文项目化学习[J].文理导航(上旬),2023(10):52-54.
[5]邵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J].教育界,2023(24):122-124.
[6]王本燕,邵长城.以项目化学习助推大单元教学——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2023(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