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田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近几年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而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对民办高校正常运行以及目标实现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各民办高校需要找出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措施。
民办高校通过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能提升工作效率,对标精细化、科学化的发展要求,深入查摆隐患问题,从而研究制定发展对策,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担当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满足长期发展需求[2]。
民办高校通过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能基于系统性分析,推进绩效管理结构创新升级,敦促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重塑工作模式,营造团结统一的内部氛围,并能以单点、单环节的绩效能力提升为抓手,规避内外部风险,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3]。
民办高校通过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强化制度导向作用的发挥,以成本组成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模式升级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行效率。首先,可以综合分析现有财政资金存量和项目清单,优化财政资金的调配与使用,提升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民办高校的健康运行奠定良好基础[4]。其次,可以对照预算绩效管理的最新要求,审查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结构,及时兼并、剔除不符合新形势、新标准的工作环节,优化工作流程,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目标顺利达成。最后,可以敦促工作人员遵守工作纪律,切实提升预算绩效管理下各职能业务环节的严密程度,谨防低级失误,并能以关键控制点的效率效果提升为抓手,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运行效率。
预算绩效管理在民办高校中应用的时间较晚、经验较少,管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导致相关工作者不会配合,形成工作难点[5]。而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管理体制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在民办高校统一的战略发展规划下,各职能部门工作形成了默契,预算绩效管理及相关职能工作的效率、效果实现了显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全面性。
预算绩效管理是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通力合作。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内部领导层和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一方面,民办高校内部没有对预算绩效管理形成正确、统一的认知,没有充分调动起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拖慢了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应用的整体进程。
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仅停留在运营管理投入和支出的维度把握、预算计划编制与执行管控上,对于预算资金分配与使用的方案不够细化,没有具体到各类款项的三级科目,导致资金使用层面调整空间过大。此外,侧重于争取财政资金,忽视了对预算绩效的精细化管理,导致资金缺乏统筹安排,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存在绩效管理广度、深度不足的问题,预算绩效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实现对预算资金的全流程掌控。对预算调整的审查较为宽松,预算追加与调整较为频繁,导致预算执行绩效较低和预算资金使用无序现象明显。
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预算绩效指标编制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能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阶段,民办高校预算编制团队的专业能力仍有待加强,在预算信息收集与预处理的过程中出现能力“低谷”,偶发性地出现预算绩效指标编制时间不充裕、标准不合理、执行不严格等问题。
为切实解决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难点、堵点,民办高校应着力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第一,提升对预算绩效管理意义的认知。民办高校应以常态化思想教育为基础,辅以专家授课、行业讲座、技巧交流等形式,强调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加速培养一批懂理论、善实操、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功能效用,从而推动自身稳定发展[6]。
第二,培树起团结统一的工作理念。民办高校应结合思想教育、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为达成统一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的良好内部氛围,引导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流程中来,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为自身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基础。同时,民办高校要深入探索非核心环节、非机密业务权限下放机制,在某些环节赋予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适度的独立决策、自主工作权,从而充分调动各方投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自身在民办教育规范化的新形势下承担更大的责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切实发挥绩效管理的功能。民办高校要客观研判内外部形势,合理设置预算绩效管理的阶段性控制点,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对照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标准,密切各职能部门间协同配合,敦促财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做好业务内容的对接,规避因流程衔接不畅导致的问题,消除项目差异,就资金调度、使用情况及项目建设与推进情况进行全程把控,切实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民办高校需要立足于自身整体发展,密切各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以制度化推进效率化,加速绩效体系的建设和完善[7]。
第一,加速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民办高校要结合当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完善布局,依托新技术应用、新理念学习来强化技术赋能,加速突破预算绩效管理在技术、模式、制度等多维度的屏障,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化、效率化升级完善,从源头纠治以往不合理的工作环节,紧抓工作能力提升,从源头规避风险,切实提升自身运营管理的持续性、稳定性。
第二,搭建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对照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应用的实际需要,构建各职能部门及各环节间的有机联动机制,营造起互促互进、为实现统一战略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的良好内部氛围。首先,民办高校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通过掌握的大量财务数据,设置出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其次,民办高校应组织建立绩效考评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进一步实现预算管理绩效考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再次,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的历史方位,科学编制预算绩效管理应用的指导手册,从而为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实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引导,促进各职能部门有效沟通,以高效能的内部联动机制为基础,提升民办高校应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效率。例如,在预算资金使用上,要严格控制预算执行偏差率,各级部门应做好事前的预算审核审批工作,对于大额预算经费支出,应编制详细的用款计划,并上报管理层审批。财务部门按照预算进度拨付经费。在此期间,应加强对原始凭证的管理,例如,在报销环节,明确每笔经费支出的用途及相关责任人,以保障预算绩效考核有迹可循。
第三,优化绩效管理的资源配置。绩效管理资源配置效率是影响民办高校解决预算绩效管理难点的直接因素,且与民办高校的运营发展上限紧密相连。由此,民办高校应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实现对绩效管理资源的通盘掌握,优化资源调配的效果,将有限的资源投到产出量大、需求性强的项目中,从源头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率。民办高校还应将预算绩效考评结果与来年的预算编制工作相联系,以考评结果为依据编制来年预算。对于预算绩效较好的单位和项目,应增加预算申请额度;而对于预算绩效较差的单位和项目,应削减预算申请额度。
第四,强化绩效成果应用。各民办高校应积极建立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对不应安排的,坚决予以取消;对绩效不高的,督促及时改进;对绩效水平高的支出项目或预算单位,在资金安排或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8]。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流程长、消耗成本高的综合性工作,民办高校应充分应用科学技术,定期开展总结评价,持续促进预算编制质量的提升。
第一,把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编制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立足预算绩效管理的需求,优化预算绩效指标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绩效指标。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摒弃原来的基数加增量预算方法,实行“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
第二,开展跟踪性总结评价。民办高校应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工作推进中的难点,设置预算绩效指标管理推进小组,制定常态化的总结与评价机制,根据预算绩效指标管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强化岗位主体责任落实,跟踪问效,及时发现预算绩效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并在第一时间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民办高校在预算绩效指标设计上应遵循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的原则,增设教育绩效、科研绩效等业务指标,以考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预算资金使用情况,进而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第三,加强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民办高校应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的应用,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水平[9]。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应深入应用神经网络、MATLAB等数据分析方法,搭建数据仿真模型,在战略发展规划的框架范围内模拟预算绩效指标的全流程运行轨迹,并制定针对性保障机制,及时防范预算绩效管理风险。
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为此,民办高校管理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并依托科学技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