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模式于缺血性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状态患者中应用的效果

2024-04-23 02:49梁美清景秀娟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病缺血性护理人员

梁美清 景秀娟 王 倩

(淄博市中心医院西院神经内科,山东 淄博,255000)

临床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躯体症状外,多伴随各种心理障碍[1]。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共病发生率高达26.83%[2]。情绪的大幅度波动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对预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临床需给予高度重视[3]。以往护理工作多重视病情本身,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认识不足,关注不到位,且干预不精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当前,脑卒中焦虑抑郁的干预方式有多种,如药物干预、中医情志护理等,但因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聚焦解决模式应运而生,其是一种互动式心理干预模式,积极挖掘患者自身潜力,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构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预期的新型心理干预模式[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于缺血性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2月淄博市中心医院西院接诊的52例缺血性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0.90±3.15)岁;病程7~28 d,平均病程(16.76±2.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度19例,重度7例;病变部位:额叶8例,颞叶7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2例,下丘脑5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0.97±3.06)岁;病程9~25 d,平均病程(16.68±2.07)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度17例,重度9例;病变部位:额叶8例,颞叶8例,枕叶3例,基底节区3例,下丘脑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淄博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加拿大神经病学量表(CNS)评定;②病程1个月以内,且多伴有中重度偏瘫;③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结果显示不良情绪中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全身系统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失语者;③视力或听力功能障碍者;④慢性病服药史者;⑤既往有精神疾病或痴呆病史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①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绍当前病情,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饮食及活动给予指导。②采用SAS、SDS评估患者当前情绪,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提高预后的信心。③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讲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康复训练对改善病情的积极意义,向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病例,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重建信心。④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可与患者探讨其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老年患者,可向其展示孙子/女图片、视频,以儿童的童真表现调动患者乐观情绪。

观察组实施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①描述问题。与患者建立沟通,询问造成患者痛苦的问题,如进食困难、如厕困难、无法自行穿衣、行走障碍等,引导患者描述当前存在问题对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的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记录。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描述的问题,分享其他患者的经历,将问题简单化,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身病情。当患者因自理能力下降感到自责时,护理人员可分享其他患者的感受,告知患者自责感、无力感是正常现象,也是富有责任心的表现,同时询问患者出现这种情绪对当前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存在何种影响。当患者表示自己当前对事物缺乏兴趣,厌倦与他人交流,护理人员可向患者提问,如是否想过采用某种方法调节情绪、是否取得一定效果等。②构建目标。鼓励患者描述想象痊愈后的情景,包括自己最希望做的事情及亲友的反应。采用刻度化提问技术对患者当前的状态及期望进行评分,如患者期望过高,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设定科学的康复目标。同时询问患者对设定目标完成的信心,如可向患者询问,“假设经过康复治疗后您可做一些简单的工作,那您的自责感会消失吗?”“那时候您觉得您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还可以向患者提问:“假设用1~10分评价您当前的状态,您给自己评几分?您期望的分数是多少?”③探讨例外。引导患者回忆以往发生的难题,判断当前自己的状况如何,哪些人给予过帮助,自身通过何种途径得以解决,促使患者发现自身优势,使患者意识到自身能量的强大,通过自身努力可战胜病症。如患者无以往成功经验,则引导患者发现当前因自身努力病情才得以稳定,给予患者正性反馈。可向患者提问:“在院时间家人都做了什么事情帮助您病情恢复?”“最近您什么时候感觉暂时忘记了疾病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如患者以消极的态度回应,则护理人员回应患者:“您在忍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还依然为家人考虑,坚持康复,而不是消沉下去,精神值得赞扬。”给予患者充分的肯定。④予以反馈。充分肯定患者以往经验,鼓励患者再次尝试解决当前问题,如通过便捷的互联网了解自身病情及其他病友康复的经验,与其他病友交流康复经历,主动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等。对患者表现出的有助于完成目标的想法及计划,给予充分肯定。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心理护理、认知重构及康复锻炼指导。请患者用积极的语言口述为实现目标准备做出的努力。⑤评价进步。采用刻度化询问方法请患者为自己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打分,对于所取得的进步,请患者详细描述改变后的不同感受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心态、面对康复训练态度的改变等,向患者强调是其自身的改变引起事情结果好转。针对未取得理想进展的患者,对其实现目标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同时与患者共同调整目标及方法。可向患者询问:“您最近几天感觉好些吗?”“如果给您当前的状态打分,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您觉得可以打几分?”“是否达到您的目标?”“您心情好些后,家人有什么反应吗?”“接下来有什么目标吗?”整个干预完成后,与患者共同回忆干预过程,请患者分享干预过程中自身情绪发生的改变,如“您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发生哪些好的变化?”“您觉得您的哪方面情绪发生积极转变?自身做了哪些努力呢?”如此引导患者对疾病及生活进行积极思考。

1.4 观察指标

①干预前后患者不良情绪。借鉴张必龙等[6]研究中的SAS、SDS评定。SAS量表共20个条目,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SDS量表共20个条目,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73分为重度。

②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借鉴魏晨慧等[7]研究中的阿森斯 失眠量表(AIS)评估,包含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比期望的时间早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情绪、白天身体功能、白天思睡共8个条目,各条目计0~3分,总分0~24分。评分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③疲劳程度。借鉴司小明等[8]研究中的多维疲劳量表(MFI-20)评估,包含精神疲乏、身体疲乏、活动减少、活动下降、总体疲乏5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条目,共 20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疲劳程度越重。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以及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下降,观察组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SDS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2662.31±3.0452.23±3.90#66.66±4.2554.47±3.76#对照组2662.27±3.1157.76±3.59#66.74±4.1958.89±3.72#t 0.047 5.3200.068 4.261 P 0.963<0.0010.946<0.001组别例数SAS

2.3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失眠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失眠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比较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比较 (,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2612.78±2.565.68±1.22#对照组2612.89±2.707.50±1.69#t 0.151 4.452 P 0.881<0.001

2.4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疲劳程度比较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评分下降,观察组疲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疲劳程度比较 (,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疲劳程度比较 (,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2674.45±5.5655.68±7.22#对照组2674.38±5.6667.50±7.69#t 0.045 5.714 P 0.964<0.001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患者除伴随躯体症状外,常伴随睡眠障碍及疲劳,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引发焦虑抑郁共病[9]。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特征为情绪障碍,可表现出精神不振、思维功能迟钝、甲状腺功能减退[10]。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导致焦虑抑郁 共病发生率随之升高。相关调查显示,55.22%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心理问题[11]。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良心理可降低患者治疗配合度,延长患者康复时间[12]。因此,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强化护理干预,加强情绪关注,及早给予针对性干预,以缩短 在院时间、提高恢复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状态患者不良情绪(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项结果与殷红霞等[13]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聚焦解决模式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分析原因:首先,基于聚焦解决模式可着重利用患者自身优势,从患者实际病情出发,重点关注患者不良心理,引导患者对病情进行重新思考。其次,可启发患者寻找自身问题,制订康复目标,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向患者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整个干预过程帮助患者将注意力从疾病本身转移至具体解决方案上,减少因疾病本身带来的紧张感,从而缓解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患者失眠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失眠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聚焦解决模式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失眠症状。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生理及情志均会发生改变,情绪低落,多伴随失眠症状。研究结果证实,聚焦解决模式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分析原因,聚焦解决模式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干预方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深入了解患者内心需求及自身潜力,引导患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感知自身潜能,以及善于发现自身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比较及时给予患者肯定。对于进步并不明显的患者,共同寻找原因,调整目标及方法,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及帮助,保持患者康复的信心,促进目标实现。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同时对康复重新燃起希望,使患者充满能量,并坚定信念,考虑可能是改善其睡眠质量的因素之一。

缺血性卒中患者日常生活难以自理,导致患者负性心理明显,自我效能感下降,出现疲劳症状,不利于后续康复[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疲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项结果提示聚焦解决模式有助于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分析原因,首先,聚焦解决模式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期望及目标,帮助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且依照所制订的目标,引导患者参与至护理康复过程,以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其次,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干预下,患者应对方式得以改善,促使患者以主动的心态面对疾病带来的生活问题[15]。在了解患者心理问题及生理问题的基础上,为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协助患者应对生活问题及消极情绪的措施,纠正患者思维误区,减轻因疾病造成的恐惧及困扰,调动患者自身优势,发挥社会支持作用,促使患者改变自我,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处理不良心理的方法[16]。另外,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干预下可引导患者情绪宣泄,鼓励患者与亲友、病友交流,改善患者人际关系,使患者更好的适应脑卒中后生活,减轻其疲劳程度。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焦虑抑郁共病状态患者不良情绪、失眠情况及疲劳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共病缺血性护理人员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浅谈散偏汤合四逆散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