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探究

2024-04-22 08:14文|李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表现性诗行跨学科

文|李 璐

在面向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推进的当下,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得到认可。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如何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是否得到成长?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改进和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在核心素养时代,表现性评价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一、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运用的现状分析

跨学科学习评价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在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能够看到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嵌入到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考查。但深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

(一)评价目标存在窄化倾向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以素养为导向,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除了需要持久理解的知识目标,也有体现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相关目标。但在实施中,教师的理解不够深入,评价目标大都关注“活动方案”“调查报告”“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类核心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素养目标被忽视。

(二)评价标准制定模糊不清

在跨学科学习的实施中,评价量表的使用很常见。但使用过程中评价标准较为随意,如需要完成一份活动方案,评价表中制定的目标大多为“完成活动方案”,评价标准则制定为“优秀”“良好”“合格”或采用打“★”的方式。将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相匹配后发现,标准中未将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具体描述,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目标达成的要求。评价标准笼统泛化,学生得不到真实的反馈和指导。

(三)评价使用缺乏个性设计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有雷同迹象,如完成研究报告,中高年段的学习均有涉及,但在实施中,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几乎是一样的。跨学科学习联结学生真实生活,关注到社会生活、学生发展,因此开展过程中,年段不同、学情不同、生活范围不同、主题不同,学生给出的成果往往也不一样。评价使用需要老师进行个性化设计,让学生明晰自己行动的方向以及意义所在。

二、跨学科学习中使用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跨学科学习比学科教学更强调评价内容在价值上的综合性、认识上的实践性和学生发展的进阶性,在设计评价时需要以素养为导向。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做出判断的过程。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无论是起点、历程以及结果都不确定,需要学生思考、分析,根据复杂任务开展行动,并在过程中适时反思,调整方向。表现性评价在关注认知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强调学生全方位地成长。

表现性评价可测评指向核心素养的、高阶的目标,适用于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使用表现性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一是通过关注学生做事的能力以及过程表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评价展示学生的收获,推进活动的开展,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是帮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学会评价,发展思维。因此,表现性评价应贯穿跨学科学习的全过程。

三、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维度分解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成果为依据。其中“学习成果”指向学科素养;“表现”指向跨学科素养,又称为“通用素养”,即指向高阶认知、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能力与品格,如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社会参与等。基于此,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主要聚焦“学科素养”和“通用素养”两个维度。从“学科素养”维度出发,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再分别设计表现性评价的点;从“通用素养”维度出发,可聚焦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体分类如下表所示(见表1)。

表1

在实施过程中,“通用素养”中的表现性评价可重复使用,如对自我反思、团队合作的评价,可在同一年级不同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使用。“学科素养”则需参考课标与学业质量标准,结合学习主题、学生现有水平进行个性化设计。评价时,可以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评价。

四、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思路与样态

跨学科学习的开展遵循“逆向设计”原则,以学习成果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评估。在开发主题学习之前,应研读课标,立足语文学科,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寻找关联学科表现要求,创设真实情境,确立表现性目标;围绕表现性目标,开发用以测量学生表现的评价规则,让学生明晰“要做什么”“做到怎么样”,引领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见图1)。

图1

(一)锚定核心素养,确立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应是清晰且可测、可评、可实现的。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性目标以素养为导向,依据课标要求,围绕主题任务来确立。因此,表现性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一致的,是对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转化与分解,应包含以下四个基本要点:一是反映素养发展,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二是涵盖学科知识,对学习活动中关联到的其他学科知识有清晰的把握,促进学习的迁移;三是预设学习成果,借助具体的学习成果为评价提供必要的参照;四是培养关键能力,如学生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协作、社会交往的能力等。下面以六年级跨学科学习“诗行南京”为例,呈现表现性目标的基本要点:

1.能结合“诗行南京”主题,搜集、整理课内外相关古诗词,根据生活场景恰当运用古诗词,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能围绕“诗行南京”主题,制定行动步骤,设计活动方案,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团队合作。

3.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感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多种方式搜集材料,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4.能围绕主题,综合运用语文、信息技术、美术学科的知识创作作品,跨媒介分享“诗行南京”的路线介绍,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5.通过复盘总结,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生活经验,创设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为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性任务具备以下特点。首先,真实性。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被赋予某种身份,承担着完成任务的责任,需要发现、分析问题,寻找资源及工具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一致性。任务与表现性目标应一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对目标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再次,挑战性。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可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持续探究。最后,公平性。任务适用于所有学生,允许学生进行多种选择和判断,用适合自己的恰当的方式进行回应。表现性任务包含目标、情境、挑战任务、角色、产品五个要素。以“诗行南京”为例,依据这五个要素设计该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表现性任务(见表2)。

表2

(三)明晰改进方向,协商评价规则

表现性任务是开放性的,不存在唯一的理解,需要制定相应的评分规则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判断。跨学科学习中的评价规则围绕主题展开,从目标的不同维度进行描述。学生的表现水平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层级对应不同的描述。具体描述的评价规则,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行动。以“诗行南京”案例中活动方案设计的评价规则为例(见表3)。

评价规则指向于改进,描述了到达标准的路径,因此在制定时要有底线,即确保完成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再细化升级,激发学生改善学习行为的积极性。

五、跨学科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一)注重现实与虚拟的重构,确保深度卷入

跨学科学习与表现性评价都密切关注“真实情境”。在这里,“真实情境”并不意味着“真正发生”,而是在教育意义上的真实,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经过提取与加工,是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真实学习的情境。例如,“诗行南京”跨学科学习以文化传承为主题,而古诗词距离学生如今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识停留在背诵积累的阶段。因此,该案例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梳理教材中古诗词的过程中思考:南京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有博主推荐南京美食打卡路线、有博主推荐游乐园打卡路线,作为南京小主人,你能向游客们推荐一条古诗词游南京的路线吗?引发学生围绕“南京”“古诗词”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探索,指向关键能力的运用。同时,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资料收集与选择、实地考察并创作的过程。

这里表现性任务是现实与虚拟进行重构,学生是生活在南京,但化身为南京“旅游推荐官”,身份是虚拟的,但任务既有成果的受众,又将知识与生活联结,是真实可行的。这样的任务激活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二)融评价于全过程,发挥导航作用

表现性评价具有教学性成分,学习和评价能同时执行,并能很好地与教学统整在一起。表现性评价可嵌入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跨学科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持续投入时间与精力深度参与,评分规则的语言表达必须是清晰明确的,评价使用者清楚地知道评分等级的具体要求和规则。因此,教师需要提前清晰要点,构建整个活动的评价。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协商共同完善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往哪里去”“自己目前在哪里”。例如,在“诗行南京”发布任务的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目标成果的具体呈现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描绘自己所期待的成果标准。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出示各地文旅推荐的视频、公众号文章等,引领学生调整成果标准。涉及学科知识的表现性任务,其评价规则一定是个性化的,匹配目标、主题、学情。

(三)设计反思工具,重视持续发展

在跨学科学习中,促进学生反思是评价的意义所在。在表现性评价设计时,应为学生提供反思工具,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发展高阶思维。例如,“诗行南京”完成活动方案的教学中,教师借助KWHL 表(见表4),记录学生对活动方案的理解变化。在教学前的实施,借助“K”栏(我已经知道什么)让学生回忆已知经验。“W”栏(我想要知道的是)则是激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H”栏(我怎样才能找到重要信息)在教学前促进学生思考并做出初步的尝试,在教学后再次填写该栏,前后对比。“L”栏(我所学到的是)则是在学生完成活动方案后进行填写。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诗行跨学科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大河诗歌 诗行天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彩色的诗行——阅读《蝴蝶·豌豆花》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