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互联网+大思政”的创新研究

2024-04-22 09:53孙瑞英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大思政互联网

孙瑞英

摘    要:文章借助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以国内2014—2023年的1 164篇核心期刊为样本,对作者共现、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聚类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及相关分析,系统梳理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教育内容创新、统筹教育资源、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四方面强化“互联网+大思政”的创新举措,做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互联网+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16-04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兼顾安全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党的二十大对全国人民提出的要求[1]。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不仅贯彻了党的十九大“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家安全法》中提到的,“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更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表现,可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2]。

一、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研究工具采取可视化软件VOSviewer,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EI、CSSCI选取数据,文献语言为中文,检索文献的时间限定为2014年至2023年,检索日期为2023年3月31日。采用高级检索功能,以“主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教育or主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教學or主题=‘总体国家安全观+大思政or主题=‘大思政+教学创新”,将以上关键词组合作为检索的条件,共计得1 164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将数据导入EndNote软件,进行年度发文量分析和关键字统计。

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相关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3]。将文章数据导入Excel软件,得到在2014—2023年期间国内“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折线图(见图1)。

如图1所示,自从2014年4月我国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理论概念,相关研究的文献总量偏少,但从每年发表论文的整体数量来看,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体现出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是不断提升的。

(一)核心作者分析

学科领域内,论文产出数量高的作者及其合作组织,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来源[4]。以出版两篇核心刊物作为最低标准,选出有一定影响的核心作者48名。48名核心作者大都独立开展研究,学者之间合作交流程度总体较弱,说明要加强跨学科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二)高被引量文献分析

高被引量文献表明该文献的观点被很多学者所引用,是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观点得到较多人认可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可发现这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题内容,表1是高被引量前8的文献。

其中,从单篇文献被引次数情况来看,《“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被引

高达96次。从高被引量文献的关注议题来看,主要从创新教育教学路径、跨学科研究融入、培养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等方面,来研究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三)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表征文献研究内容最核心的概念,通过观察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可判断本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在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关键词所处的圆的面积与词频的数量呈正比,而关键词的位置居中程度代表关键词在该领域的重要程度[5]。通过对1 164篇文献样本进行分析,得到基于77个高频关键词生成的核心关键词知识共现图谱(见图2),并将领域内的前18个高频的关键词进行了排序(见表2)。

观察图2和表2可发现,去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政教育、思政课、“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最高频词后,教学改革(173次)、混合式教学(52次)、高校(39次)、翻转课堂(24次)、大学英语(22次)、高职院校(20次)、大学生(19次)、实践教学(18次)、混合教学模式(18次)、教育信息化(12次)等高频词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中,混合式教学模式(52次)、翻转课堂(24次)、实践教学(18次)是研究的热点。此外,高校、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的主阵地和主要人群。教学改革、指挥平台的模式设计、跨学科的运用等,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词汇。

(四)研究现状SWOT分析与研究趋势研判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基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6],“十三五”中所反映出的教育思想、方针和政策,都紧紧围绕着“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大主题[7]。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大思政教育和教学模式创新三者的关系,通过SWOT矩阵对研究问题现状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如表3所示。

观察表3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冲击与影响,尤其是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运而生,加速了各类社会思潮在社会中的涵盖与蔓延,自媒体应用是大学生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信息来源多样化,造成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碎片化解读,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以西方势力所推送的内容最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智模式,从而增加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难度。因此,让“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打上高科技的时代印记,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政教育的解构与挑战,必须聚焦国内外安全形势,领悟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发现国家安全认知的短板,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顶层设计,加强“互联网+”时代的全媒体语境研究,加强教师的国家安全知识培训,持续强化教师理论水平,在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正能量,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掌控与把握,营造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氛围。

二、“互联网+大思政”全媒体语境的着力点

在“互联网+”时代,必须首先厘清新要求,才能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推动“互联网+”与大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强化全媒体语境的育人功能

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微博、各类互联网新闻媒体的自媒体应用,为大思政教育创立了全媒体语境,使得大思政教育有自己的语境,并受该语境的制约。全媒体的公开性、综合性、及时性等特征,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拓宽了工作路径,教师遵循“互联网逻辑”,融合新型技术手段——VR、MR、AR、区块链技术等[8],基于大学生(受众)易得性心理,主动拓展小红书、知乎、QQ群、微信群、新浪微博等平台与空间,运用短视频、网络问答、网页推送等传播方式,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元素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得大思政教育模式由“文字思维”向“图像思维”演变,将新媒体阵地打造成“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加油站”,提升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并产生与学生深度共情效果,改变当前“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内容滞后、渠道和形式单一、效果不尽人意等诸多局限。

(二)考察大学生心理与行为规律

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特点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中,必须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来研究大学生的特点。一是认知维度,要考察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内涵的认知水平,要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下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内涵的可及性认知、可得性认知、接受认知等进行考察;二是情感维度,包括考察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情感感知特征、情感思想倾向、情感实践体验和情感舆情传播等;三是行为维度,考察高校大学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显”和“隐”行为、国家安全思想表达的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等。要检测大学生群体在认知模式、情感体验、行为导向等心理与行为维度上的区别[8],以及教育对不同大学生个体影响的相似性和特殊性,探明“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热点问题,从而最终达到增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吸引力的目的。

(三)创新多元协同合作教育模式

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为开展大思政教育开辟了创新路径,即多元协同合作。在“多元协同、合作育人”的要求下,大思政教育工作中多元主体之间必须做到相互承认、尊重规则和彼此合作[9]。要创新全媒体话语表达方式,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教師不仅是思政理论的传递者,更是互动课堂的引领者和为青年学生解答疑惑的良师益友。针对网络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注重展现自我人格的特点,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避免“灌输式”教育话语方式,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采用青年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面对青年学生,教学过程要形成一种非线性、跨越圈层、超链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传播方式,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使学生从被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接收者成为主动的搜索者甚至发布者,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接收“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后的反馈,采取多轮互动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大思政教育和教学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创新多元协同合作的教育模式。

三、“互联网+大思政”的创新举措

通过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传播机制的受众、渠道、方式、媒介等进行分析,从主体维度、内容维度、渠道维度等方面,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互联网+大思政”的创新举措。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教师育人的主体地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国家安全教育倍受重视[10],号召全国范围内建构并完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组建相关的领导机构,编制“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网络思政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大思政教育开辟新渠道,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考核,加大“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内容的考核力度,提高教师的重视度。创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形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明确教师在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广大教师的网络安全意识,让教师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国家安全教育形势: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安全教育培训,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扎实和信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切实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使教师能够适应当前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组建以教师为主的网络思政引领队伍,教师通过网络空间搜集、整理信息等工作,对学生的舆情信息和思想动态作出及时的研判,并指导学生社团、党员学生骨干建立起学生乐于参与、内容积极向上的网络交流平台,将朋辈教育融入到国家安全教育理念之中,并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做到维护国家安全知行合一、砥砺爱国主义品格。

(二)强化教育内容创新,注重学生体验

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教学内容要展现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概念,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多维度、全景式展示国家安全内容体系[11]。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家”,让国家安全教育“入心田”。具体地说,一是通过网络筛选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内涵的文本、图像、视频等教育内容,提炼改编融入到大思政教案中,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改进,确保“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的先进性与时效性。二是在坚定维护政治、经济、国土等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增加网络法制教育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在网络中保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注重正能量网络舆论思想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陷阱时,养成高度意识形态自觉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

(三)统筹教育资源,打造在线教育共享平台

借力计算机技术、新媒介技术,扩大大思政教育辐射范围,积极构建具有话题吸引力、鲜明思想特色和强大辐射效应的网络教育平台体系结构。首先,要积极打造“互联网+大思政”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开发国家安全教育软件,借助VR、AR、虚拟现实技术宣传国家安全观思想,通过AR、VR、MR、全息技术让学生有互动学习的体验,从而真正做到“学而不忘”,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体验。为解决海量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搜索问题,该平台将各类有关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跨平台、高效互联的组织,具有知识关联、优化查询等特点,同时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习惯与喜好为其智能推荐,为年轻人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该平台学习国家安全知识,与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强化沟通的情感属性和仪式感。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沟通,进行知识交流与思想的碰撞[12],在线教育更加“轻松”和“高效”,打破线上线下割裂的状态,实现教学资源整合、虚实空间素材的融合[13]。

(四)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网络舆情观”这一概念[14]。要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网络大思政教育创新,就要积极探索网络舆论引导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5]。围绕网络热点舆情问题,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及时掌握学生当前的思想,加强对突发舆情事件

“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有效控制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指导。利用网络舆论引导教学模式创新,提升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率,建立全过程、全人员、全效果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16]。比如,对以微博、抖音等为载体的高校思想舆论主导平台加以管控,并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播。通过开设各种互动渠道,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思想政治舆论的正确走向[17]。进一步判断舆论事件的严重程度,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干预,制定舆情研判标准和预警方案,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遏制。通过互动式、引导式的良性沟通,与学生进行健康的交流,化堵为疏,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向正面发展,避免舆论事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欣.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国家观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

大學,2022.

[2]  黄爱宝,陈瑞昕.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

容定位与多维价值[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3]  魏志华,林亚清,吴育辉,等.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

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

[4]  何文滢,钟志勇.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评述与展望(2005—

2021年)——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文

化论坛,2022(5).

[5]  王嘉曼,李志红.基于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的我国公众

参与的热点研究与趋势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20(6).

[6]  康宁.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趋势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633.

[7]  刘复兴,唐景莉,张剑,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

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5,230.

[8]  黄春平.全媒体语境下党史教育的创新路径[N].中国社

会科学报,2022-01-06(3).

[9]  范迎波.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的转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3).

[10]  罗铠升.西藏自治区初中国家安全教育现状研究[D].西

藏民族大学,2021.

[11]  刘新宇.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苏州市基督教管理

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7.

[12]  汪鹏.O2O教育模式“未来教师”探究[D].上海师范大

学,2017.

[13]  宋娜.“互联网+”背景下O2O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20(17).

[14]  高路.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研

究[D].新疆大学,2018.

[15]  安璐,陈苗苗,李纲.社交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严重性评

估和预警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5).

[16]  王鑫,王荣,支景,等.“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O2O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8(6).

[17]  孙建平,汪叙彤,郑晓云,等.“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模

式创新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大思政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