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阳
摘 要:文章针对理工科专业课程在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挖掘难深化、思政建设维度难拓展以及课程思政范式难凝练等三个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四段式”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提出了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育人融合的“显式+隐式”教学线索设计,并构建了“三度三促”式思政教学体系。另外,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现阶段建设的痛点与需要注意的内涵式发展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线索式教学;内涵式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20-03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首次提出了“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3]。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对于课程思政的“一二三”认识[4]。“一”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二”指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指“2个体系”+“1个体制机制”,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这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根本的思考与探索,可以归纳为“教育三问”[5],即“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第一问是能力之问,如何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要素的有机融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形成协同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便成为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第二问是担当之问,我们要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信任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第三问是信仰之问,我们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
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需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在建设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分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比于公共基础类和实践类课程,高校的专业教育课程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相对于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蕴含丰富思政元素与社会事件相关联的专业领域,理工科因专业理论较深、内容涉猎较广等因素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中面临较大的挑战[6],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政元素挖掘难深化
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经常聚焦在科学家与工匠精神等相关方面,比如典型人物的奋斗事迹以及民族情怀等在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中往往多次采用,存在交叉与相似,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反复接触相同元素,思政元素的建立趋于表面化,挖掘深度有限,难以内化。为此,如何实现理工科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思政建设维度难拓展
在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强调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在思想水平方面往往关注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不论是何种专业方向,对学生在追求真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是高度统一的。这样的特点尽管可以使不同的专业课程在思想教育维度上同向而行,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感到植入僵硬、枯燥乏味,不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为此,必须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拓展思政建设维度,使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协同发展。
(三)课程思政范式难凝练
尽管课程思政建设在各个高校、各个专业迅速开展,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等多种形式学习到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案例,并通过日常教学不断地实践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效果,但仅借鉴优秀课程的建设方法和实施方案,并未凸显课程思政范式的深刻意蕴,建设模式套路化、思政元素重复化、理论与思政割裂化,导致部分教师误解了范式的真正内涵,也限制了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进程。那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让思政元素与知识要点有机融合,如何打破专业课程固化模式的误区,如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因课而异凝练范式,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前需要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合理地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属于思想水平目标,也可以称为素质目标,该目标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与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匹配,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以研究所依托的程序语言类课程思政省级示范课程为例,素质目标即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价值,恪守工程伦理,具有工匠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使学生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四段式”思政元素的挖掘
基于思政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着手点,本文提出了包括“在知识点中挖掘”“价值模块的整合”“建立针对性问题线索”和“多环节思政元素导入”的“四段式”建构方法。
“在知识点中挖掘”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务必关注课程知识点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关注课程中各个知识点所涉及技术的新近发展,以及所挖掘的元素与知识在产业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关注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明确知识的内涵价值。“价值模块的整合”包括知识模块化重组,从思政元素的深度、广度和角度,关注人为素养元素和德育内涵发掘,建立知识—思政的关系网络,实现由点到面的延拓。“建立针对性问题线索”需要根据教学中创设的针对性问题,形成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线索,引导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同时还需要关注热点与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构想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价值体系与理工科思维的融合。“多环节元素导入”关注思政育人的广度延展以及课程设
计的多教学环节,创设适用于不同环节的问题,引导相关知识学习的开展,推进沉浸式思政体系建设。
(二)“显式+隐式”课程思政与知识要素的线索设计
通过“四段式”思政元素发掘,可以建立丰富的思政元素库。在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根据知识要点设置“思政+教学”的线索式教学脉络,以思政元素作为知识点学习线索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教学始终,切实推进了沉浸式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教案应根据大纲要求,增加思政教学实例,根据思政元素的特点采用翻转课堂、自主探究、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更强,专业实践更精益求精,对课程兴趣更加浓厚。在线索设计中,需要从显式线索和隐式线索两方面入手。显式线索是指利用思政元素引导教学知识的开展,并在教学过程中以程序开发、模型构建、算法设计等形式进行随堂练习或作业设置,用以强化思政元素,使得思政元素与知识要点紧密耦合。隐式线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显式线索合理采用讨论式、抢答式、翻转式以及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把学生从传统被动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求知地位上来,做到“教、学、做”合一,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内化。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要通过线索设计,引导课程内容的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点的聚焦并引导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合理的线索设计能促进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同向而行。
(三)“三度三促”式课程思政范式的构建
本研究通过四段式要素挖掘和“显式+隐式”教学线索设计,构建了“三度三促”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笔者负责的省级示范课程中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形成了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可借鉴的范式。
第一,加强思政深度,促进沉浸式思政教育。课程建立思政与知识相融合、显式与隐式相支撑的教学线索,引导知识点和任务点的学习。通过线上教学媒介,为各个章节与学习任务设置“课上—课下”+“课内—课外”协同思政融合机制,促进沉浸式思政建设。课程要建立思政要素的动态机制,与时俱进,紧随热点目标,自适应调整思政资源与课程线索,进一步促进沉浸式思政育人体系。在思政教学后,课程还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对每一项思政要素的内化情况,以此实现对思政元素的动态筛选、更新以及优化升级。为了加强思政深度,专业课程要改变原有浅层式的科普和介绍,可以通过在课上或课后设置讨论或辩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涉及智能算法等相关内容时,要避免单纯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对“以人为本”的工程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二,丰富思政角度,促进全方位育人格局。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中经常会出现高度重叠的现象,以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课程为例,“华为”“5G”“芯片”等极具代表性的思政要素在不同专业课中被反复提及,如此的重复不仅难以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本文所构建的课程思政范式中探索了版块化体系结构,根据课程素质目标以及课程知识结构特点设置3~6个思政角度版块,每个版块下形成若干思政要素。以研究所依托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通过“四段式”思政元素挖掘,结合课程的素质目标,形成了包括“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工程伦理”“时事政策”“科技发展”和“人文素养”在内的六项思政版块,每项版块中包含5~6项案例内容,形成对课程知识点的全方位覆盖,促进了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第三,拓展思政广度,促进全过程育人脉络。课程思政教育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环节,推进润物无声的沉浸式育人。在建设中要结合课程的环节与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融合方式,才能达到内涵式育人的效果。以所依托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例,在课上环节,24次课程设置了24项主题思政线索,引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实现了“周周有主题,节节有映射”的思政教学体系。在课下环节,完善了“两性一度”的开放式和探索式作业设置机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内容,了解思政内涵,变“被动思政”为“主动思政”,实现了课上—课下的协同思政建设。在实验环节,重新梳理知识点,创新实验项目,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等思政要素,推动了思政教学的全融合、广覆盖,帮助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在考试环节,延续思政线索,在考试中设置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合的题目,进一步促进全过程的育人脉络。
三、实践效果评价与思考
本文所构建的面向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立足于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依托工程认证教育平台,分析了目前理工科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中的三个典型问题,提出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四段式”挖掘方法,设计了“显式+隐式”相融合的线索式教学方法,建构了“三度三促”式思政融合体系,通過课程实践与不断完善,使得知识引导得到了极大的凝练,评价方法得到了多维的拓展,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体验得到了显著的加强,融合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较好地完成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的建设。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高度统一,知识传授与世界观、价值体系引导有机统一,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政引入与内化,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其凝练的建设范式可以推广至相关课程领域。
专业课程教师经过对课程的设计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本文提出的建设方法与实践途径,可以获得较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经过对多种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的迭代反思与持续改进,可以发现课程思政“难”与“易”的博弈性。
(一)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建设“难也不难”
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因课制宜,量体裁衣。根据课程性质与知识特点,设置合适的思政目标,自上而下开展。比如,如果思政目标点设置为家国情怀,那么可以从党和国家发展路线、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文化以及宪法精神、法治文化等方面逐层开展;如果目标点设置为品格塑造,那么可以考虑从个人、社会、职业等道德情操、奉献正义等个人品质,生命观、价值观等人格修为,自尊仁爱等人文素养方面开展;如果目标点设置为专业伦理,那么可以从职业精神与行为、职业道德与规范、专业认同等方面入手;如果目标点面向科学精神,那么思政建设就可以从工匠精神、钻研毅力、求真务实、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方面开展。另一方面,需要以德为先,涵养情怀。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带着思考联系实际学习,要从主观上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样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不难也难”
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是科普介绍、生搬硬套,不会额外增加学分、学时,不是压缩专业课堂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渗透,是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助力,是思政与知识的有机融合、润物无声。事实上,目前仍然有部分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不是“挖掘”而是“嫁接”,只会“加法”不会“融合”,从而出现“盐加水、生硬套、难共情”,部分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去设计、实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专业课程思政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到底该如何“潜”,如何“润”,时代发展如此之快,教育的节奏如此之快,学时是有限的,但是育人却是无限的,短线的考核与长线的育人脉络确实加剧了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之难,需要所有专业教师不断探索。
针对现阶段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难深化、维度难拓展、范式难凝练等建设痛点,本文提出了“四段式”思政要素发掘方法,设计了“显式+隐式” 知识与思政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线索,构建了“三度三促”式的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形成了面向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范式。进一步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有待解决的新问题,指出了后续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思政承载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回归育人内涵,回归“四个自信”,展现育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做到“讲”与“做”一致,“表”与“里”协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用心、用情、用功,才能让课程思政不仅入耳,更入脑入心;不仅同向,更同行同频;不仅共鸣,还要共振共情,课程思政建设没有终点,将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05)[2023-01-16].http://www.gov.cn/govweb
/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2] 人民网.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号召全国广大教
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EB/OL].(2014-09-10)
[2023-01-1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
c64094-25629944.html.
[3]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
OL].(2018-09-10)[2023-02-04].http://www.gov.cn/
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5] 于鋒.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三问[J].教
育教学论坛,2021(16).
[6] 肖敏.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