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下功夫”: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2024-04-22 09:53贾绘泽
关键词:改革创新

贾绘泽

摘    要: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其中政治引导是根本遵循,学理阐释是内在要求,价值塑造是核心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一体,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对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政治引导;学理阐释;价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12-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

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1]“三个下功夫”找准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点,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内在要求、核心目标,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思路、方向和目标,对持续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不断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政治引导: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2]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政治要强”作为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之首,把“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放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的第一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又把政治引导作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个着力点之一,并居于三个着力点之首。这是由思政课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体现了政治引导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政治引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和拓宽政治视野等方面。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就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突出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情感,培养学生的政治品质,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一是坚持和信任党的领导。政治引导首要的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使广大学生能够坚持党的领导,信任党的领导,并能够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围绕坚持和信任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与灵魂,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显著优势和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持续增强对党的深切情感,实现高度的情感认同,而且要从党的性质、宗旨、运行机制等多角度分析党的成长规律和执政规律,深刻体认坚持和信任党的领导的历史性、必然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坚持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成就,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从历史和现实逻辑、实践和理论逻辑、国内和国际逻辑、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统一等多个角度讲清楚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相关理论问题,让学生能够全方位深刻把握和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坚持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力、底气和信心。三是坚定和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吃苦奋斗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讲清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是否具有理想信念是有客观标准的,而这一客观标准就是能否勤勉地工作,做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要教育学生做“顶天”理想和“立地”实干的统一者,既要有崇高理想,又具有求实精神,不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更不游手好闲、坐享其成,要以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吃苦,能够奋斗,做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缺乏充足的学术和理论依据。思政课改革创新说到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武装学生,切实发挥其对学生政治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与观察社会的智慧和能力,并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改造主客观世界。二是掌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最关键的就是要深入学习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创新成果。这些新成果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复杂形势的变化,着眼于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的解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三是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与同时代各种错误思想展开激烈斗争的结果。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循循善诱,说服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免疫力,科学认识和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

第三,拓宽学生的国际政治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世界,是世界和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还要不断以世界眼光拓宽其国际政治视野,这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政治引导功能的应有之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各国的比较中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不仅要关注中国和世界当前的具体形势,而且要用历史的眼光回顾中国和世界的过去,总结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把握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同时,在世界各国的比较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实现坚定中国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二是从世界视野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引导学生以历史和国际视野深刻认识世界各国执政党中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质、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尤其是它不仅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党的世界视野、人类情怀和使命担当的集中反映,体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挥其在国际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认清其在全球治理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学理阐释: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所谓学理就是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学理阐释就是从科学角度或规律性角度进行阐释。“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3],学理阐释就是从学理上讲道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强化学理阐释,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困惑或迷茫进行深入学理分析与回答。学理阐释与政治引导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学理阐释支撑政治引导,政治引导引领学理阐释。

第一,思政课要高度重视学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座谈会上提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学理阐释的魅力体现在它能够以学理上的独特话语和逻辑,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真理的力量。革命时期一大批党的理论工作者和著名学者,如郭沫若、艾思奇、李达等,都为学理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从学理上深刻阐释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有鲜活性,也要有理论深度。不仅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蕴含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而且要把这些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原理与中国历史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深入阐释其具体运用、思想指导、实践成就和世界贡献等,赋予抽象理论以鲜活的和灵动的意义。二是从学理上深刻回答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理论不彻底就不能说服人,理论不能阐释实践也不能说服人。思政课教师要从学理的角度深入分析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以及对实践的阐释,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系列基于实践需要而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多种所有制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命运共同体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概念、范畴和表述,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理上予以深入阐释。

第二,学理阐释应从多维度展开。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学理阐释不仅包括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包括对思政课教学本身的学理分析。一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学理阐释。思政课教学内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仅靠单学科知识较难解决,亟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参与,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有利于阐释清楚一些仅凭单学科无法回答或无法较好回答的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重要功能。二是对现实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学理阐释。任何社会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尤其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会给学生带来诸多困惑和不解。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学生普遍关注和疑惑的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刻的学理阐释和解答,把事实和道理给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帮助和教育学生理性分析与辩证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看清真假、辨明黑白,批判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三是重视教学过程本身的学理分析。学理不仅意味着研究理论、探索知识,也意味着传播知识,即“教学的學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高度重视教学的学术问题。比如,思政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较为系统地讲授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要与学理分析一样,通过选择问题、查找资源、探索方法和解决问题,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分析,也就是注重问题性、研究性,重视和分析学生的成长性、可变性、多样性,灵活运用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学理阐释反对几种错误倾向。政治引导和学理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既不能把二者等同,又要坚持二者的统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学理阐释上要反对几种错误倾向。一是把政治引导当成学理问题。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强调学理阐释并不是否认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不能用学理阐释弱化意识形态属性,不管是哪个学段,无论哪种教学方式,思政课都要体现意识形态属性,强化政治引导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形势异常复杂,尤其是一些思潮和理论观点的背后,都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目的,都披着学术的外衣扩散传播,因此政治引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二是把学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学理阐释有自身规律和特点,有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决反对“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4]三是打着学理阐释口号反政治引导。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能打着“学术讨论”“学术研究”的旗号,以“揭秘爆料”“还原历史”“重新评价”等为幌子,歪曲理论、曲解历史、颠倒是非,甚至诋毁污蔑党的领袖、英雄人物,扰乱学生的历史观,削弱党执政的历史依据。这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必须加强政治引导和理论辨析,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在各种新、奇、异的所谓“学术观点”中识别真伪,辨清方向,正本清源。

三、价值塑造: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目标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特征以及成长规律,决定了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以实现价值塑造。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始终聚焦价值引领,实现价值塑造,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

第一,价值观塑造是根本。价值观是推动、指引一个人采取选择和行动的原则与标准,对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就是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觉悟,实现铸魂育人、强基固本。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牢牢抓住学生价值观塑造这一根本,把正确价值观的要义精髓、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浸润在每个时段中,使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理论讲授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升华为自身的思想、人格和信仰,内化为自身的深层次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在中国的集中体现和要求,其基本功能就在于构建我国不同层面的价值主体在价值观念要求上的价值坐标,引领价值主体在多元价值中的价值评价、选择和创造。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性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撒下种子,并生根发芽。学生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依据个人利益、欲望、需要、兴趣甚至情绪,会出现主观性、任意性和随意性,同时又容易受到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社会思潮等各种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在多元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迷茫中找到科学、合理的价值依托、精神归宿和理想追求,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定向、规范与引领作用。

第二,价值观转化是关键。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实现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更要把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操、行为规范,这也是价值塑造的旨归。一是把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切实践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把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切身感知和领悟,这是实现价值塑造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找到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融入价值观的切入点、融合点和关键点,把价值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案例、典范、载体等把价值观落实落小,实现价值观的日常化、形象化、生活化。二是把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价值观转化为事实,行动是关键。因此,价值塑造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要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在实际行动中认真贯彻和真正体现价值观。主要途径有多个方面,比如,把价值观升华为学生的基本守则,内化到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度中等。同时,要在学生日常管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学生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与做法要鼓励和表扬,对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与做法要制约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处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和渗透,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实际魅力和作用,真正促进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第三,价值塑造中要防止几种偏向。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要防止几种错误偏向。一是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思政课教学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用系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才能完成知识的传承和武装,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持续强化学生价值引导。知识是手段和载体,价值是归宿和目的,只有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导,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才能实现知识和价值的统一。二是重价值塑造轻知识传授。知识传授是价值塑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充分发挥知识的支撑、涵养作用,价值观塑造才会恒久稳固。因此,对学生价值塑造不能忽视知识传授,而是要在加强对学生知识传授,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三是缺乏针对性。毛泽东在谈到党的宣传工作时曾指出,“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5]。这对于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具有重要启发和指导作用。毛泽东所批评的若干现象,恰是思政课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包括“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自以为是,夸夸其谈”“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等,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实际,找到学生的“盲点”,切中学生的“痛点”,疏通学生的“堵点”,言之有物,以理服人,激发学生兴趣,解决学生问题,不作泛泛之论。

總之,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政课教学的多个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实现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其中政治引导是根本遵循,学理阐释是内在要求,价值塑造是核心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一体。只有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的科学内涵与要求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与新期待,真正抓住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重要原则,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持续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印发《意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

义学院建设[N].人民日报,2021-09-22(1).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3]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

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6-05-19(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34.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探讨
初探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