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之美:技艺演变、审美风格与文化交融

2024-04-21 02:58肖佳玥
天工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宋代瓷器

[摘 要]宋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陶瓷史上,宋代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的典范,其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技艺演变、审美风格与文化交融三方面阐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宋代;瓷器;艺术价值;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2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肖佳玥.宋代瓷器之美:技艺演变、审美风格与文化交融[J].天工,2024(4):27-29.

陶瓷作为一种工艺品,具备实用性和审美功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并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陶瓷艺术在两宋时期达到了巅峰,除继承了唐和五代制瓷的优良传统外,还突破了唐朝生产上“南青北白”的二元结构,生产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釉色品种,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一、技艺与制作工艺演变

宋代,制瓷业的分工更加明确,匣钵模具的更换、瓷石原料的开采加工及釉墩、泥墩和釉灰的生产等,均体现出技术革新和宋代瓷器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宋代装烧工艺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器物的影响。

北宋早期,装烧工艺已从五代时期的“支钉叠烧法”发展为“仰烧法”,具体步骤为在烧制时,首先将一个泥制的垫饼放入已烧成的匣钵内,其次把碗的圈足套在垫饼之上,使碗口与钵体间有一定空隙,最后将碗坯放入匣内,堆叠起来送进窑室。仰烧法的优点在于:第一,采用匣钵装坯能够确保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受到均匀的加热,有效避免了釉面受到烧窑尘渣的污染,因而显著减少了瓷器的废品率;第二,使用匣钵,可以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竖向空间堆叠制品,宋初窑室的装载量必然比五代提高,瓷器的焙烧费用就会相应降低;第三,为了不使高温下收缩的制品与不收缩的匣钵直接接触而使用小于制品圈足的泥饼作支垫物,烧成的器物除圈足内底露胎外,釉面完整,这一方法使得碗、盘等制品的外观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北宋中期,出现了“垫钵覆烧法”,其装烧过程大致是:用瓷泥做好垫钵,垫钵内壁分作数级的盘状物或钵状物,先把口径较小的芒口碗碟扣置在垫钵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较大的碗坯,最后把一把泥质的垫圈放在平底匣中,把扣好了碗坯的钵状物放在垫圈上即可堆叠装窑,装满后入窑焙烧。这种多级垫钵覆烧法,不仅有助于减少制品的开裂和变形,降低了废品率,还有助于保持釉面的均匀性和完整性。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如制约了瓷器形状的发展,由于需要考虑钵体的安排,某些特殊形状的制品可能不太适合这种烧制方式,并且垫钵覆烧法需要陶工在制作过程中精确地安排垫钵,这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这项工艺操作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北宋后期,定窑首创了“支圈覆烧法”,这一方法不但为北方窑场广泛接受,还传到江西和浙江,又对东南沿海一带瓷窑的装烧法产生影响。此方法即将碗、盘类器物口部朝下,倒扣摞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用支圈间隔,层层相叠。覆烧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可充分利用窑炉空间;二是不需要依赖匣钵就能烧制同一规格的产品;三是降低烧造成本;四是节省耐火材料。但这种装烧方法由于会造成碗、盘的芒口,因此南宋后期被逐渐淘汰。

北宋早期的高足碗,半球碗形,碗口比较大,碗足比较短、粗,上下一般粗细;中期时,高足碗碗口比较大,鼓腹,碗足变细,开始出现撇底足。与五代相比,北宋中期圈足变小、变高,底部增厚,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碗足的缩小,可以使碗身的弧度相应地延伸许多,从而使碗在视觉上比五代的碗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秀丽;二是这一时期使用的匣钵单件装烧的方法,为实现这种效果提供了可能——由于制品不再相互套叠了,陶工自然就可以把碗足做得小些,明顯体现了装烧工艺对器物造型直接的影响。

二、风格与审美特征

宋代瓷器在造型、装饰、釉色三个方面都体现了其审美特征——造型上,受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多崇尚简洁之美,或尚古器追求仿古意蕴美;装饰上,更注重线条的表现能力,有雕、刻、划、画以及运用树叶、剪纸贴饰等多种技法,民间瓷窑的装饰技法尤其多样,表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釉色上,除青瓷、白瓷、红瓷、黑瓷外,还创造了彩瓷和花釉瓷,质地上崇尚玉般温润的质感。

(一)造型美

受宋代文人审美趣味的影响,宋代瓷器的造型逐渐摆脱唐代的豪放和复杂,更加注重简洁和端庄,但这种简洁并不代表简单,而是更高的审美标准。宋代瓷器的美学特点体现在舒适和谐的比例关系上,这与当时人们追求自然和朴素的审美趣味相一致。其中,盛酒的梅瓶和玉壶春瓶最具代表性。梅瓶以其修长的身形、流畅均匀的线条、小巧的口和颈呈现出和谐的美感。这种简单而含蓄的造型符合宋代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玉壶春瓶以“玉壶先春”而得名,其圆腹、细颈、匀称柔和的线条使其成为宋代瓷器鲜明风格的代表之一。通过这样的设计,艺术家将和谐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展现出独特的审美。

此外,宋代文人崇尚自然美,主张“身即山川而取之”,认为艺术创作要对自然山水做直接的审美观照。器型采用象形取意的方法,从自然物中寻找灵感,将植物的形状,如瓜棱、葫芦、莲花的形状应用在器物上,出现了瓜棱瓶、葫芦瓶、橄榄瓶、莲花碗,具有高度的自然美感。例如汝窑天青釉瓜棱瓶,撇口、长颈、溜肩、颈部一弦纹装饰、圆腹瓜棱分六瓣,通过外形对瓜棱的模仿,体现了人们自然意趣的表达。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外形采用了菊花的形状,盘体由14片花瓣组成,也表现出高度的自然美感。

(二)纹饰美

宋代,装饰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了多元化而富有创意的风格。装饰手法有釉装饰、胎装饰、彩绘装饰、书法装饰;装饰技法有划、刻、印、剔、戳、镂雕、贴塑。

花卉纹饰中常见的有牡丹、莲花、萱草等,这些植物印花纹饰通过精湛的技艺展现出自然的生动之美。禽鸟纹饰涵盖了凤凰、孔雀、鹭鸶、鸳鸯和鸭。此外,龙纹饰通常与云纹或海水纹相辅相成,展现出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氛围。婴戏、水波游鱼等元素的加入使瓷器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这些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既体现了艺术家的创意和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独特风貌。

定窑白釉孩儿枕形象为一童子身穿长衣坎肩,头部微微扬起凝视前方,双臂交叉环绕,两足和臀部上翘,右手持一绣球。孩童面目清秀,脸部两侧刻画出两绺孩儿发,栩栩如生。此外,其衣服花纹清晰,纹褶毕现,榻边模印花纹,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另外两面凸起如意头纹。其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资料。另外,磁州窑的装饰技法也丰富多样,有白釉刻划花、黑釉刻划花、珍珠地刻花等,如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盘口瓶将陶胎与化妆土都作为装饰的一部分加以利用,充分利用了磁州窑材料的特质,使纹饰更为突出,将装饰性与实用性进行融合。

(三)釉色美

宋代瓷器在釉色方面有着显著进步,通过采用高温烧造技术,宋代陶艺家成功地生产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坚硬而细腻的瓷器。在釉色的研究与探索上,宋代的陶艺家致力于追求自然界色彩和纹理的精妙表达。如汝窑出产的天青釉,钧窑生产的玫瑰紫,是通过对高温下铜离子进行精确控制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对自然界色彩的还原和再现,使得宋代瓷器在艺术和工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白釉瓷

定窑代表了宋代白瓷的最高水平,白瓷胎体洁白,釉色润泽如玉,白中微微闪黄,釉面平滑细腻,展现出一种特殊的光泽感。白釉瓷广泛用于制作日常生活器皿,如碗、盘、壶、杯等。这些瓷器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成为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珍贵收藏品。

如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釉,釉色白中闪牙黄,口沿无釉,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祥云纹,内底印一矫健行龙。不仅刻花、印花工艺都十分精湛,更体现了简洁的釉色之美。

2.青釉瓷

青瓷因其色澤质感而出名,如南宋龙泉窑青瓷釉质晶莹滋润、清澈透明,仿若清水中绽放的芙蓉,自然纯净,不加雕饰。这种青瓷在审美上注重追求自然之美,强调素雅和朴实,与当时南宋文人的审美趣味相契合。其制作致力于达到极致的细腻,使器物表面呈现出一层莹润的光泽,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相比之下,河南汝州的汝窑青瓷展示了北宋时期另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汝窑青瓷的釉色由于铁的还原作用而呈现独特的葱绿色调,天青色釉界于蓝、绿之间,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瓷器表面的开片纹路与器物融合,增加了其自然韵味,与南宋龙泉青瓷的清澈透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此外,钧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变”之美称,釉色千变万化,如月白、灰绿、天青、紫红等[3]。在制作瓷器时,通常会在釉料中添加含有铜的原料,通过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作用,使得釉色发生变化。这种处理方式在让釉色呈现出独有的绚烂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淡雅的大气之美。该技艺不仅展现了制作者对材料与工艺的精湛掌握,也为瓷器赋予了一种独特而高雅的艺术品质。如钧窑玫瑰紫釉花盆,敞口、斜颈、腹部鼓、圈足外撇、通体釉色紫蓝且上浅下深,出现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俗称“蚯蚓走泥纹”)。3.黑釉瓷

黑釉瓷分为青黑釉、灰黑釉、灰白釉等多个种类。其中建窑最具有代表性,其烧制的黑釉瓷产品,品种包括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结晶冰花纹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结晶釉产品,以及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黑釉点白斑等人工绘制的作品。以兔毫釉为例,在制作过程中,釉中的铁元素析出到釉层表面,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如同兔毫般的结晶体,使釉面呈现绀黑如漆的颜色,釉面上布满着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仿佛是兔子身上细腻的毫毛。除福建建窑外,还有耀州窑、浙江天目窑、四川达州窑生产的黑釉瓷,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四)文化美

宋代瓷器在质感和造型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制作者注重瓷器的实用性,质地更为坚硬细腻,使得瓷器更耐用,符合当时社会对实用性的需求。宋代黑釉瓷器十分流行,与当时的饮茶文化有关。宋代人流行用瓷碗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这些茶具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提升,还体现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宋代瓷器不仅具备实用性,还在外观上展现了高度的审美价值。瓷器作为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了人们自然淡雅的艺术观和尚意的审美意味,如建窑在茶文化和极简美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文化,展现出东方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影响与跨文化交流

我国自古以瓷器闻名世界。早在唐代,我国的陶瓷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宋代时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对外输出瓷器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与我国的贸易交流,外来文化也得到发展和更新。

(一)文化影响

宋代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外销东亚、东南亚、北非、西亚、波斯湾等地区,并对其产生影响。例如,成书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诸蕃志》中记载,登流眉国“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渤泥国“食无器皿,以竹编贝多叶为器盛食,食毕则弃之”;波斯国“其王……食饼、肉、饭,盛以瓷器,掬而陷之”。在东南亚各国,盛装食品以植物叶子作为器皿,只有国王使用瓷器,可见瓷器的珍贵。但随着海上贸易的发达,我国瓷器大量外销,改善了当地人的物质生活,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

(二)跨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对宋代瓷器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各大窑厂为适应海外不同需求,生产不同种类器物并进行出口,如“南海一号”海船、“华光礁一号”海船、“半洋礁一号”海船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装载货物进行贸易活动。“南海一号”作为装载陶瓷数量最多的远洋贸易商船,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风格的瓷器,如棱角酒壶、仿银器的瓷碗、喇叭口瓷碗等。“华光礁一号”也有部分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定制的为宗教或祭祀之用的典型外销器,这种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制瓷工艺和技术,也使瓷器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

四、结束语

陶瓷的生产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的盛况,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宋代瓷器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融合,与前代相比,它更讲究造型和釉色,特别是在制作工艺的演变之下,瓷器的质感与造型取得显著进步。宋代瓷器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与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还有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J].文物,1982(5): 85-93.

[2]赵争强.宋代瓷器美学风格探析:以青瓷与白瓷为中心[J].流行色,2021(10):67-69,72.

[3]赵汝适.诸蕃志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28,132,136.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5]陈凡.宋代瓷器的美学价值探析[J].陶瓷,2022(10):61-63.

[6]张梦羽.宋代瓷器美学风格发展与文人审美[J].艺海,2021(10):142-144.

[7]肖月.宋代瓷器的审美特征与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9(6):168-171.

[8]张晓琴.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以“南海一号”为中心[J].天工,2022(31):90-93.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宋代瓷器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