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研究

2024-04-20 13:17孙叶青涂波
中国音乐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课程思政

孙叶青 涂波

摘要:我国各个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都采用了一定比例的红色音乐,在课程教学中关注这些红色音乐的思政内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体系下打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文章从具体课例入手,根据音乐学科特点挖掘、提炼教材中红色音乐的思政元素,运用目标引领、音乐主线、实践体验、课程综合、课内外协调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探索课程与思政有机结合的方法途径,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红色音乐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红色音乐;中小学;课程思政;音乐教育

红色音乐形成于中國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并不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力量。它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在传播政治理念、明确社会道德、发扬爱国精神、建立民族认同等价值观引导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国家安全等重大主题有机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课程思想性。无疑,审美价值与思政属性兼备的红色音乐正是达成“新课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对青少年儿童价值引领这一目的的重要资源。那么,面对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一定比例的红色音乐,如何正确地发掘它们的思政属性并进行恰当、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红色音乐“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为此,本文结合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具体课例,试论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红色音乐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及运用这些思政元素实现红色音乐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方法途径和价值意义。

一、红色音乐中的思政元素

概括地说,红色音乐的思政价值与“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追求同行同质,与课程思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完美契合。然而从具体上分析,不同的红色音乐有着不同的思政导向,有的侧重于增强国家认同,有的侧重于发扬革命传统,还有的侧重于传播政治理念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先明确红色音乐作品中具体的价值内核,发掘具体的思政元素,然后再依据不同的思政元素构思适合课程、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以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红色音乐为例。

以增强国家认同为导向的思政元素。如人音版教材中的演唱部分《长江之歌》《祖国颂》《乡音乡情》,欣赏部分《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东方之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类教学内容通常是通过歌颂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念。

以发扬伟人精神、培养个人品德为导向的思政元素。这类作品通过音乐中革命先烈、中国伟人、英雄模范的榜样力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操。如人音版小学教材《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颂扬了雷锋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美好品质;《你是这样的人》讴歌了周恩来总理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领袖风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儿童不畏艰苦、为社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

以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为导向的思政元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类红色音乐作品贯穿古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接续发展,如人音版小学教材中的京歌《我是中国人》、初中教材中的戏曲《甘洒热血写春秋》、高中教材中的京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合奏《乱云飞》等。聆听、表现、欣赏这些作品,无疑是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习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坚定青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

二、以红色音乐落实思政育人的方法策略

在中小学的红色音乐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两种错误。一是没有关注到红色音乐的思政属性,认为音乐课就是专学音乐,“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课无关,随便提几句敷衍了事;二是关注到了红色音乐的思政属性,但却将“音乐”与“思政”简单嫁接。教师用播音式地语言朗诵思政内容,泛泛而谈、空讲大道理,忽视了音乐的学科属性,把音乐课变成道德与法治课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以上两种方式说到底就是没有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忽视了将“音乐”与“思政”结合的重要性,没有真正发挥红色音乐的思政价值,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政塑造。

由此可见,教师应具备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在音乐课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聚焦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红色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使“音乐”与“思政”巧妙结合、相辅相成。在系统、科学地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以下笔者以人音版九年级下册《游击队歌》为具体案例,试论在具体的中小学音乐课中实现红色音乐思政教育价值的方法策略。

(一)设计思政导向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因此在设置红色音乐的教学目标时,要依据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作品的思政价值内涵。既要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的形式美,得到音乐作品本身艺术上的审美体验,更要加强价值观的塑造,寻找恰当、适切的教学切入点,使学生获得对红色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上的理解。例如,在设置《游击队歌》的教学目标时,以发扬革命精神、培育爱国情怀等思政价值为导向,让学生在欣赏、体验、感悟音乐的过程中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游击队歌》教学目标:

在听、唱、动、画等多感官联动中掌握《游击队歌》的旋律特点和节奏特征,体验多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感知力度、速度、旋律、歌词等音乐元素所表现的战斗情景和刻画的游击队员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究,通过演唱、律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声势烘托等方式,还原游击队员与敌人勇敢斗争的场景,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艺术成果,在艺术实践中提高“美”的创造力,深化对作品情绪、情感以及精神内涵的感受。

感受、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征,并从该作品朴素、贴合生活的艺术特征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音乐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结合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学习游击队员在强敌面前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立足核心素养,找到思政教育内容与审美感知、创意实践、音乐表现、文化理解的连接点,明确了课程的思政导向,发挥目标引领作用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理解作品中暗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之情。

(二)关注音乐主线 以音动人

在音乐课程中运用红色音乐的思政价值进行学科育人,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突出的是“隐性教育”——即通过音乐学习(而非直接进行理论教育)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目的。既然“音乐”是它的课程属性,那我们就必须尊重音乐课程的学科本质。例如,在《游击队歌》的教学中,寻找音乐风格、音乐形态、表现形式、音乐题材等音乐性特征与该作品的思政内涵之间的联系,在音乐学习中结合、穿插、渗入思政教育内容。

《游击队歌》音乐要素分析:

节拍:四四拍,典型的进行曲风格贯穿始终,仿佛在模仿部队行军时的脚步,坚定有力,充满斗志。

节奏:该作品开头使用了带弱起的节奏xx | xx xx x,并通过这个小军鼓似的核心动机发展全曲,该节奏动机密集活跃,表现出游击队队员机智靈活的英雄形象。B段节奏发生变化,使用无弱起的顺分型节奏,更显沉着、坚定。

旋律:以“弱起纯四度跳进”+“主三和弦的分解”为主要音型,联系之前所学习的国歌,辨析这种动力性的旋律动机和明亮的和声色彩在音乐中对战斗性、号召性的表现作用。B段第一句旋律形态为直线上、下行,通过该音型感受歌曲所表现出的坚定的信念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力度:A段采用中弱的力度,表现出游击队员小巧、灵活、秘密、机动性强的形象。B段使用中强的力度,结合歌词内容与节奏变化,凸显出游击队员抵制侵略者的必胜信念和坚定决心。

歌词:朴素通俗接地气,生动而有号召力,通过该作品歌词所塑造的形象感悟游击队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以歌词的号召力理解红色音乐文化鼓舞士气、保家卫国的目的,推导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历史、生活理解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

表现形式:教材中该作品为齐唱,可以通过扩展引导学生听赏该作品的合唱表现形式或舞蹈表现形式《东方红》片段,感受合唱浑厚洪亮的音响效果与舞蹈场面表现出的反抗气势,感受声势浩大的“合唱”“群舞”表现形式在刻画群体英雄形象、发挥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从艺术家的表演中获得表现灵感,在本课学习中用更丰富的声音表现“游击队员”的音乐形象。

(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游击队歌》

(混声合唱《游击队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该案例以音乐本体的“审美感知”为主线,从学习理解艺术语言入手,通过音乐要素特征与游击队员英雄形象的联系,引导学生对该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情境产生情绪共鸣。且在接下来的音乐实践中,还可以利用这种情绪共鸣激发学生用更丰富、更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作品、体现作品的音乐性,如此“寓教于乐”得到良性循环,让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内心深处,改变了思政教育枯燥的说教形式。

(三)聚焦实践活动 重在体验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让学生理解红色音乐的精神内涵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不能光是给学生灌输大道理,而要发挥艺术课程的实践优势,使学生身心在场,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以及认知顿悟。

(1)参与艺术实践。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信表现红色音乐以及红色戏剧、红色舞蹈、红色影视等姊妹艺术,在欣赏、创编、表现的过程中理解红色音乐的精神本质,感受红色音乐情感的魅力。

案例1:

结合《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组织学生参与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游击队歌》。学生通过参与合唱,在多声部的音乐形式中切身体会到每个人都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才能成功,深刻感悟游击队群体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气魄,唱出《游击队歌》这首经典作品暗含的全民动员、协同作战的凝聚力和中国精神,加入弘扬革命文化的队伍中去。

(2)设计思辨环节。

课堂教学要动也要静,既有激情澎湃的课堂活动,又有静下心来的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政教育体验,实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进阶”。

案例2:

通过对《游击队歌》A段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的分析,归纳这些音乐元素在表达游击队员音乐形象上的作用。然后请你对比B段,听一听这两段的旋律发展、节奏、力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思考这些音乐要素上的变化体现出了游击队员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请分组讨论你的感受,并与组员共同设计小组演唱。

案例2设计的问题由浅至深,启发学生主动感知和想象,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将学生自身所思直接应用于创造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教学体现了思维空间的拓展。在此欣赏、思考、讨论、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悟,从思考和应用中渐渐体悟到B段所凸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获得心灵上的触动,这是光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所无法完全提供的。

(3)创设有效情境。

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聆听、演唱了音乐作品,却没有获得情感体验、心理感受的情况,这就表明实践并不等于体验,想要获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还得将切入点建立在紧密联系学生情感的方面。红色音乐中凝结着一代代音乐家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本身就是富于温度和情感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演、画面、语言等方式在课堂中创设或是引导学生想象与音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在情境中深化学生对红色音乐情绪、情感以及精神内涵的感受。案例3以《游击队歌》的体验活动为例,阐述运用画面、剧情、角色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游击队员的革命精神。

(四)突出课程综合 打破学科壁垒

“新课标”强调课程融合与综合育人,以音乐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与自然、生活、科技、社会的关联,这在教学方式上为红色音乐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导向。红色音乐取材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内容上本就拥有极强的综合性,面对当今学科交叉、课程融合、音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小学红色音乐教学应整合各类相关教学素材资源,积极调动一切因素,从而促进课堂增效提质和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树立“跨学科”意识,在红色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科内部整合以及跨学科整合。在艺术领域内,将音乐与戏剧、舞蹈、影视等其他艺术融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现有知识设计艺术学科间的创意实践;在艺术领域外,重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将红色音乐与地域特征、时代背景、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文学作品、地方方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如案例4在《游击队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击队的战斗历史或者该作品的创作历史导入,有利于学生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获得对红色音乐核心文化价值的深层次理解。

案例3:

《游击队歌》创作背景介绍: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族危在旦夕。贺绿汀毅然离开自己安乐的小家,跟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前线投入抗日宣传活动。一路上,难民像潮水一样涌往车站,老百姓无家可归、妻离子散的景象深深刺痛了贺绿汀的心。不久,他们到达了山西临汾,在为当地部队演出之余,办事处主任彭雪枫亲自招待了他们,向他们介绍了游击队员的英勇事迹——在密林里,高崗上,游击队员运用麻雀战、山地战、伏击战打败了日军的猖狂进攻。贺绿汀又去八路军总部新成立的炮兵团访问,战指员指着一排枪炮告诉他:“从陕西出发的时候,咱们还没有炮兵呢,这都是敌人逃走时丢弃的炮。”在一旁的小战士补充道:“不光有枪炮、还有粮食、衣物、弹药呢!”原来游击队员这么厉害,贺绿汀大开眼界!一时间,战地的机关枪声、敌机扫射声、游击队员的身影、鬼子的暴行充满他的脑际!窑洞里冰冷如霜,油灯昏黄如豆,他心中却似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脑海里的枪声人影,化成了旋律节奏,旋律节奏,又化成了枪声人影。就这样,一首经典作品诞生了,它就是《游击队歌》。

(视频:游击队队长洪振海与一面党旗的故事)

(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青春的旋律》-讲述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红色音乐伴随着党和人民走过长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经历了改革开放、走向新时代,可以说百年红色音乐就是我国的百年党史、百年奋斗史。在以上案例中,学生们通过历史事实了解到当时老百姓的苦难和遭遇,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了解到当时八路军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勇击强敌,才能感受歌曲中铿锵的节奏、号召性的音调、朴实的歌词所暗含的革命文化。把歌曲还原到历史情境中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这首作品中所表达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心。

(四)课内课外协调 推进连贯发展

除上述的方法策略,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挖掘以下资源,推进红色音乐思政育人连贯发展。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独特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建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红色音乐置于校园文化中,无疑能放大红色音乐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在校内制定红色校歌、树立校园红色精神领袖发挥引领作用,运用红领巾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平台让红色歌曲、红色童谣、红色故事在校园中广泛颂扬,营造浓厚、具有特色的的红色音乐校园文化氛围。

组织红色音乐活动。一是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以红色音乐为主题的合唱、文艺汇演、歌咏比赛,举办红色音乐文化宣传周、宣传月,在校园内进行巡回表演、播放红色音乐、电影、戏剧,发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主体验式的红色音乐教育。其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运用红色音乐为社会做出贡献。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作为契机,如在国家公祭日、二十大召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开展以红色音乐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运用各种艺术实践方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味觉、嗅觉、本体觉等多感官联动,促进听、唱、动、奏、创、遍、演等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深度参与。

巧用信息传播优势。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网站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如《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活动,使红色音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新力量。利用线上平台创建“红色音乐论坛”,提高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使“红色”主题的讨论趋于常态。运用多种媒介渗透创新红色音乐思政教学,譬如央视少儿频道录制的《红军从这里出发》红色专题节目、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等,在寓教于乐中养成青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目的。

三、结语

如何在红色音乐中找到音乐学科内容与思政内涵的结合点、如何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水平。教师头脑中有学科育人的概念,有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自觉意识,才能让学科内容与思政内涵巧妙结合、让红色音乐教学闪现价值引领之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孙叶青,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涂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基金支持: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果;2021年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建党百年来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04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77-83.

[2]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3]冯巍巍,查汪宏.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95-100.

[4]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9):18-24.

[5]张兰玲.中小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的现状与思考——以河南省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50-53.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中小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